上海农村经济2021年第6
期大s妹淘
都市农业的成功实践
——
—上海首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调研
■《经济日报》记者李治国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农业占全市GDP比重不足1%,但就是这样的“微不足道”,恰恰是上海的“不可或缺”。上海的“农”字文章怎么写在位于沪上远郊的上海金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中,记者看到了上海农业创新、绿发展的实践案例。
2019年,上海金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被列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这是上海首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自此,金山区将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集中纳入产业园创建中,以产业园为平台,整合农民、企业、合作社等多种经营主体,让农业链接制造业、服务业,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农业格局。
上海金山区委书记胡卫国表示,在超大城市做都市农业,就要在乡村中嵌入更多产业、文化、生态功能,在精致上下功夫,在特上做文章,让农业价值链向高处走。
今年2月26日,金山区廊下镇叮咚买菜试验基地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采摘仪式。放眼望去全是一排排碧绿的菜畦和现代种植设施,成熟的菠菜迎来采摘季,工人正忙着将收割的菠菜称重、装车。
与传统营销方式不同的是,这些蔬菜并没有被运往菜场,而是被运往叮咚买菜位于金山的分拣中心,进行分拣、包装。此后将通过全程冷链送往位于上海市的200多个前置仓。市民在家拿起手机下个单,鲜灵灵的菠菜29分钟内就能送到家门口。
“金山菜”从田间到市民餐桌的旅程不超过24
个小时。叮咚买菜智慧园总监孙国强介绍,叮咚买菜试验蔬菜基地占地面积200亩,基地已实现温室内自动灌溉设施、环控设施、空气土壤的温湿度监控设施覆盖,接通互联网后,可实现手机远程控制,农作物的生长全流程都可追溯、可监测。
上海农业虽然总体份额不大,但是作用不小,地处远郊的金山区并没有把城市里的精细农业做成“盆景”。上海金山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冯春欢告诉记者,在龙头企业带动下,目前金山区已经建成了集标准生产、精深加工、冷链配送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农产品全产业链体系。
“产业园内已入驻农产品加工企业31家,培育了龙头企业11家,其中国家级2家、市级3家,形成了中央厨房链条式产业集集聚基地。”冯春欢表示,金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总面积106.3平方公里,覆盖金山区吕巷镇和廊下镇2个镇22个村,耕地面积64539亩,农户2万户。2020年,产业园年总产值40.2亿元,果蔬主导产业播种面积6万亩次总产值34.5亿元,主导产业覆盖率达85.8%。
在被誉为上海市民“果盘子”的金山区吕巷镇,立足水果特,通过水果品牌建设,有效提升了区域农产品的竞争力。
黄金辉是土生土长的吕巷镇人,他经营着吕巷镇300余亩生态水果园和廊下镇150亩种植基地。他告诉记者,在占地1万余亩的吕巷水果公园内,分布着25个以上特水果种植基地,种植有35种以上特水果。“7月份有蟠桃,8月份开始卖黄桃,9月份有猕猴桃……”上海圣泉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子有表示,在政府部门的支持鼓励下,吕巷
精细农业不等于“盆景农业”14
上海农村经济圆园21年第6
期
“圣泉”牌葡萄渐渐打响。“政府鼓励我们打响品牌,而葡萄园的成功,则让我看到了品牌的力量。”王子有说。
品牌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让金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更聚人气,“农业+体验”“农业+文化”“农业+科普”“农业+旅游”等涵盖“吃、住、学、游”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也由此而生。
在2019年的吕巷蟠桃节期间,
上海金山区廊下镇、吕巷镇、张堰镇和浙江平湖市广陈镇、新仓镇组成的长三角“田园五镇”一起到场,拉开了五镇携手共促乡村振兴的新格局。
近日,长三角“田园五镇”乡村振兴先行区项目在吕巷镇发布,涉及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和组织振兴等领域,
共有72个项目,总投资超过57亿元。明月山塘项目就是“田园五镇”建设的一个典型案例。粉墙黛瓦观音兜,
一桥沪浙两山塘。上海廊下镇山塘村毗邻浙江广陈镇山塘村,由一座百年古桥相连接,位居“田园五镇”的“棋眼”位置。两个小镇名气虽小,经过明月山塘项目改造后,却惊艳了时光。如今,这里在保留原有村民市井文化基础上,打造集休闲观光、旅游商贸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逐渐于沪浙两地声名鹊起,并获评国家3A 级旅游景区。
“眼光向外,
才能拓展农业发展的新天地。”冯春欢说,“以品牌为引领,拉动产业园内各个农产品成链条、成体系,
为金山农业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今年初,上海发布了“十四五”时期上海都市现代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提出农业高质量发展要实现高品质生产、高科技装备、高水平经营、高值化利用、
高效益产出。在金山区现代农业园区管理中心副主任余汛洲看来,现代农业的诞生,要借助科技的力量,从改变“靠天吃饭”开始,这才是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基础。在金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中,总投资5000万元、共计2.5公顷的“番茄工厂”上海金塘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格外引人关注。这里除了每年7月、8月作为
台湾男星设备保养、修整期外,其他时间都可以生长番茄,每年约有400吨的番茄产量。在这里,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日照等各项数据,均可根据预设的环境参数进行自动化控制。
“番茄工厂”负责人刘必江告诉记者,每一株番茄仅靠一小块
爱因为在心中“岩棉”和一个“点滴”就可以实现供养。这套从荷兰引进的技术,不仅可以精确控制每一株番茄的果实数量,
还能够大大提高产量和质量。像“番茄工厂”
这样的现代化生产基地,在金山现代农业园区中还有很多。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廊下镇的
“蘑菇房”同样远近闻名,这里引进了世界先进的荷兰双孢蘑菇智能化控制设备和技术,让蘑菇种植特别有科技感。
“过去我们也是传统草棚种植模式,
一年只能种一茬,不仅产量低而且人工成本高。2014年我们进行工厂化转型,
对蘑菇种植采用恒温、有氧、智能化控制,不仅降低了成本,产量也大幅度提升。”上海联中食用菌专
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林根告诉记者,传统蘑菇种植每年产量在9公斤/平方米,实行工厂化种植后,现在每年产量可以达到400公斤/平方米,“现在我们的技术已经从二次发酵提升到三次发酵,每年可以种11茬左右,发菌时间相比二次发酵技术缩短了一半。”随着生产效益的提升,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前前后后已经扩建了6次,预计今年8月,该合作社双孢菇生产基地二期项目也将建设完成。
“我们想通过这些先进农业项目的引进,对全镇农业的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余汛洲表示,今后还要进一步打破农业靠天吃饭的传统思维,摆脱自然环境对作物生长的制约。农产品不仅要进行规模化生产,
更要向高质量迈进。在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一个个“蘑菇房”已经接连成片,成为全新的“蘑菇小镇”,已吸引30多家食用菌企业落户,当爱已成往事 歌词
推动蘑菇产业从传统种植迈向工厂化栽培,并不断提高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数据显示,目前全上海每天消费近200吨双孢蘑菇,其中25吨来自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每天早晨,新鲜采摘的联中蘑菇,通过超市、
电商、批农业工厂效益好
15
生态环境破坏
上海农村经济圆园21年第6
男性名字期
发商等渠道,源源不断地送达上海市民的餐桌。
目前,陈林根又研究出蘑菇堆料三次发酵技术,让周边农民能更加轻松地跟着种蘑菇。只需一部手机,陈林根随时远程操控,“结对”农户菇房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信息便尽在掌握。余汛洲说:“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继续推广种蘑菇的新模式,带动更多农民一起致富。”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不论是建设农业园区还是引入科技元素,都是为了让农业重新焕发青春,让农民拥有获得感。
以廊下镇种植蘑菇为例,在组建工厂化蘑菇种植队伍之初,当地农户也有不同声音。大家在看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之后才愿意加入。
上海金继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沈继业是廊下镇山塘村村民,原先在山塘村和南陆村种有草棚蘑菇。经过一年的准备,去年年初,他的6个现代化菇房开始步入正轨。从提篮叫卖的蘑菇小贩,到传统草棚蘑菇种植,再到工厂化蘑菇种植,沈继业经历了蘑菇行业的“前世今生”。沈继业告诉记者,以前蘑菇的培养料是江苏连云港运过来的,现在可以直接从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采购三次发酵培养料。“以前的培养料35天出菇,用联中三次发酵培养料只需18天就可以采收第一茬蘑菇,在质量得到保证的同时,我们蘑菇的产量也上去了。这样一来,还省了从外地运料的成本,对菇农来说是件大好事。”
在廊下镇,像沈继业这样从传统蘑菇转向工厂化蘑菇的种植户还有上海明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陈明云。“毕竟要投入大量资金,当时有顾虑,也有压力。”陈明云说,他从2017年开始进行工厂化改建,2018年改建后的合作社正式投产,蘑菇产量从过去的9公斤/平方米,跃升到300公斤/平方米,当年就获利50万元。实实在在的收益不仅让他信心大增,更让他对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现在这里有6间工厂化菇房,接下来还会继续扩建”。
整个金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抱团发展、组
建平台等多种方式联结农民和合作社,形成共享机制,通过致富增收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万元,比金山全区平均高出30%。
“让市场发现农民资产的价值,农民富裕就有了巨大的潜力空间。”胡卫国告诉记者,如今,金山区正谋划对承包地、宅基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分类施策,推动农村土地在流通中释放价值。在胡卫国看来,尽管廊下镇的蘑菇产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优势,但仍然处在“小打小闹”阶段。他认为,要让农业变成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才能激活基本农田的效能。
目前,金山区已引进了规划面积2000亩、总投资12.8亿元的九丰农业项目,建设上海规模最大的茄果类种植基地,预计年收入2.2亿元。在新兴农业方面,金山区则瞄准了高附加值的种源农业,力争以小种子撑起大农业,近年培育新品种近40个,其中“八月香”节水抗旱稻成为15年来上海本土推广的首个早熟优质“一级米”。
“今后,金山区将进一步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培育壮大新型农业主体、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等方式方法,尽可能多地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上海金山区委副书记、区长刘健表示。
在谋划金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新一轮发展之际,金山区将继续围绕“人、地、钱”勾勒未来的图景:通过提高农户承包地流转补贴,引导承包地集中管理,46%的设施农用地、70.4亩国有建设用地用于产业园建设,解决“地”的问题;将都市现代农业专项、蔬菜优势特产业集、5000万组团资金等项目集聚到产业园,设计并提供“妈妈式服务”农业保险,解决“钱”的问题;着力选拔优秀人才,实施素质“
登高”计划,培育新型职业农民955人,园内评选6名领军人才、11名领军后备人才和15名拔尖人才,解决“人”的问题。
按照刘健的设想,将来人们来到金山,定能看到对标国内外一流标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场景。□
(刊于2021年4月11日《经济日报》)
都市农业让农民拥有获得感16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