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概况及历史沿革
河北科技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新的学科专业目录,由原来的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进行学科整合而来,是具有悠久传统的专业之一。该专业最早起源于1972年的石家庄电机制造学校热处理专业中专班,1977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2000年经专业整合更名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多年来本专业一直本着“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的科大办学宗旨,按着“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 的指导方针,不断改革专业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来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2007年,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被推荐为第二批国家特专业建设点,同年被评为河北省品牌特专业、河北省冶金材料教育创新高地,2008年该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进行建设,同年被河北省批准为本科一批录取招生专业。现有省级精品课两门,2004年《材料科学基础》被评为省级精品课,2011年《材料性能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措施三化建设《材料科学基础》优质课”2008年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根据近年来学生的考研、就业的情况,为适应社会需求,自2008年扩大本专业的招录名额。现该专业每年招收本一学生75名,在校本科生八个班达到300人。
田蕊妮微博二、现状(师资、教学设施、学生培养情况等)
1、师资情况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凝聚了一支以国内重点大学毕业的材料学博士为主体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致学严谨、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团队。现有专职教师1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日记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9人,2名实验室专职人员,1人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均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学、燕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国内知名高等学府,引进日本留学归来的博士1名,选派高云翔案件2名教师到英国进行培训。本专业先后有3人获得国家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得校级教学名师。教师队伍中既有教学经验丰富、资历深、教学水平高的教学名师,又有年富力强学历层次高的中青年教师作为团队骨干力量,还有学术思想活跃的青年教师作为后备力量,形成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历层次高、学术水平较高、治学严谨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队伍,保证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2008年邱泽唐嫣微博互动“金属材料工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2. 教学设施情况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自成立以来,一直十分重视教学设施尤其是实验室的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的金属材料检测及材料成型的实验教学体系。专业实验室由金相实验室、原子力显微镜实验室、力学性能实验室、硬度实验室、热处理实验室、表面工程实验室、腐蚀与防护实验室等组成。实验室宽敞明亮,安全设施齐备,全天候对学生开放。学生可利用实验室、教师科研及学科建设的仪器设备进行科研创新、科技制作等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教学和实践动手能力。
近几年,实验室加大大型仪器设备投入,大大地提升了实验仪器的精度和档次,目前拥有AFM原子力显微镜、深冷处理设备、奥林巴斯金相显微镜、蔡司金相显微镜、真空烧结炉、高能球磨机、显微硬度仪、真空电弧熔炼炉、万能材料试验机、等离子喷涂等设备。2012年3月以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主要学科的“河北省材料近净成形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可行性论证, 专家一致认为该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体现了与区域经济建设技术需求密切结合的特点,建议纳入河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文件齐全、设施规范,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开展,几乎全部课程实现多媒体授课。不但大大增加了课堂授课的信息量,拓展了授课内容,还可将学科发展
与此相关的最新成果及时引入课堂,保持课程的新颖性,突出了课程的“精、宽、新、用”的特,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学生培养情况
河北科技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从1977年本科招生至今,累计培养1150名左右的学生,目前本一招生两个班,年招生人数在75名左右,在校固定学生达到300人,硕士研究生累计毕业人数达20人。
三、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依据河北科技大学“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办学宗旨,坚持 “强化实践教育教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中心,在多年办学实践中,与企业紧密联合,改革现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的培训平台,坚持素质、知识、能力并重,构建校企共建平台,科学设计制定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培养出专业基础知识牢固、王莎莎的照片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四、专业建设目标
根据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在多年办学实践、已有专业优势及进行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构建 “教师工程实践平台”、“教学模式改革平台”、“个性化教育平台”、“综合实践训练平台”四个平台。三年内实现该专业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教师达到60%以上,兼职教师授课课时比例占到实践性强的专业课时的10%~20%现金管理的基本原则;每年每门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实现2~3次案例教学;每年有5%~10%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每年金材专业毕业生获得“见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资格认证的人数不低于60%;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合作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课题来源于工程实践的比例不低于50%。通过四个平台的建立,探索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达到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
五、专业建设具体措施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工程背景,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工程背景强、专业理论过硬”的工程实践创新教师队伍是金
属材料工程专业建设的发展目标。目前本专业专职教师1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并且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到69%,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近54%。为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教师工程实践平台,以学校的职称评定及评优标准和政策作保障,施行专业教师特别是高学历青年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的实习与锻炼制度。通过此项教师实习制度的建立,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不低于10%的教师进入企业实习锻炼不少于3个月,既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经验,又提高了教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三年内教学团队中有工程背景实践的教师比例超过60%以上。打造一支学历高、专业理论过硬、工程背景强、研究水平高的教学团队。
为进一步强化师资力量,通过与生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有计划地安排兼职教师授课或“案例教学”,实现专业课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为进一步强化师资力量,加大选拔、培养、引进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的力度;积极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学习深造,开拓学术视野,提高学历层次;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高业务水平,并积极营造鼓励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2.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
围绕强化学生的工程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构件教学改革平台,对金属材料领域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的开展调查研究,探索建立用人单位毕业生培养质量反馈系统和企业人才需求反馈系统,邀请企业用人单位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培养方案的修订,突出强化实践教育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建立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发挥校企合作平台的作用,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对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有计划地安排兼职教师授课或“案例教学”,进行课程共建,修改教学内容,并不断总结经验,使兼职教师授课课时比例占到专业课时的10%~20%,实现专业课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省级精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与《材料性能学》的示范作用,以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带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特专业课的教学模式。
为加强专业课程与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对设备及课程设计、工艺及材料性能等应用性强的课程,如《钢的热处理》、《热处理设备》、《材料性能学》、《表面工程》、《工程材料学》等课程,修订内容,突出理论的工程实际应用,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基础性、先进性和广泛性,突出课程的“精、宽、新、用”的特。试行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授课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使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时反映出生产一线出现的新问题,又能反映金属材料领域及相关产业的新发展、新要求,增加课程的鲜活性及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激发学生的浓厚求知欲。通过有计划地安排教学任务,逐渐使企业兼职教师授课课时比例占到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的10%~20%以上。
为配合课程教学的改革,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提高,对专业课程进行考试改革采取理论考试(占50%)和结合实际的开放性题目(占50%)相结合形式,即“50%+50%”模式;采取理论考试和结合实际的开放性题目相结合形式,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关注专业发展和实际工艺、设备及生产的技术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培养训练其综合能力。
通过培养计划的修订和教学改革,计划在三年内,兼职教师授课课时比例占到专业课时的10%~20%,每年每门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实现2~3次案例教学,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3. 构建实验、实践、科研训练综合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教育与素质培养
为适应学生工程素质的综合培养训练的改革需要,对不同需求的学生,开展突出个性与能力训练的多样性的实验、实习、培训、科研创新等实践活动。建立以实验和技能训练为基础,以工程训练和专业训练为主线,以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为延伸的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
(1)对校内实践环节,改革以往的单一式课程实验模式,实行“实验技能和能力训练相结合的一体化”训练模式,分段建立 “基础实验模块”、“工艺设计模块”、“综合性能测试模块”及“专业拓展模块”四个实验模块平台,实现操作技能与能力训练一体化,突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与独立分析和设计能力以及科研意识等综合能力,建立起专业课程之间有机关联,使学生具备基本实验操作和专业实验的技能;
(2)结合学校的开放实验室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挑战杯等研究项目等,吸收学习成绩优良、研究兴趣浓厚的不同年级的学生进入不同的科研项目,通过专业老师的科研指导、锻炼学生的科研实践综合能力;
(3)配合个性化教育平台的建立,为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背景,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通过已建的实习、产学研基地,每年为5%~10%的学生提供到企业“顶岗实习”的锻炼机会,通过延长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时间缩短学生到企业工作后的适应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