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内容一 《望洞庭》
竹叶青的功效与作用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眺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补充教材内容二
经济技术指标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隋栐良 雍陶 《题君山》
cs1.6怎样加人>班级誓言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八册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其次首诗。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风光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眺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方,描绘了一幅安静美丽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严厉秀美。古诗先写“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洒在湖面上,水平如镜,悄悄的月,悄悄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风光。“潭面无风镜未磨” 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静温顺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模糊美。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朦模糊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以生动形象的比方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由于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放眼远望,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亮,山水浑然一体,望去犹如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如精致绝伦的工艺珍品,生动形象。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方,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设计理念】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语言凝练,所描绘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美,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育学生观赏美,感受美的力量。但许多时候,古诗的教学都只是注意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无视对意境的感悟。对于学生来说“诗境”难以感悟,这也是我们古诗教学的难点。
《望洞庭》这首诗总体给人空灵、缥缈、温顺、安静、和谐的感受,特殊是诗中形象的比方,形、和谐,让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设淡雅、造型精巧的艺术品,玲珑剔透。依据这首诗的特点,本节课,我力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丰富想象,感受水天一物象的画面美,从而感悟空灵、缥缈的意境美。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时整首诗紧扣“和”教学,首先从“调”方面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的画面美,感悟“和”。 其次抓形象的比方,从形、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尝“和”。在学习后两行诗,感悟诗句“眺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别出心裁的比方后,奇妙引出唐五代诗人雍陶的《题君山》中的名句“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两首诗都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奇妙的比方,写出了洞庭的安静、和谐的景象。这两句奇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的螺髻。把名句拿出来让学生进展赏析,想象画面。使学生在体会奇妙的比方同时,洞庭的山水的秀美也
给他们留下深深的印象。最终是拓展6句古诗名句。一是让学生迁移学诗的方法。二是领会诗人从不同角度写洞庭的山水的美。三是激发诵读经典兴趣,引导学生积存绝妙佳句。本节课设想做到三抓:⑴ 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⑵ 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⑶ 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紧扣我校经典诗文诵读试验的课题”经典诗文名句的教学讨论”设计教学)
蒙蒙的什么 【教学目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消失的生字,能结合解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沟通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的情怀。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到达深化和积存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