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让学生全面了解新文化运动,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新文化运动的学习和探索,让学生体会到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同时结合本节内容,理解一定社会文化现象由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原理,使学生进一步认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以此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理解历史问题及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赞美老师文章
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②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弘扬的民主科学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③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养成关怀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精神实质。难点是新文化运动影响;归纳近代思想演进。
教学过程设计
1、提出问题串,创设学习情境
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创设问题情景,分解本课重难点,激活学生思维。
①历史背景: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以往所学史实分析归纳)
问题1: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方面的状况;(历次革命运动的失败。)问题2:回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简单历程(19世纪60—7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战期间)
问题3:西方启蒙思想与尊孔复古逆流斗争的实质是什么?(阶级斗争)
★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和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以及从哲学角度解释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阶级分析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厦门怪坡在哪里
②兴起与概况:
课件展示《新青年》书影,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等新文化运动主将的图片资料,以及《敬告青年》《狂人日记》《庶民的胜利》等名作的资料选段,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的阶级属性是什么?(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后期的李大钊等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问题5:比较辛亥革命前和新文化运动中对西方启蒙思想的利用。(政治、思想方面和系统性。)
问题6:陈独秀认为中国革命多次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几千年封建文化毒害的结果是否正确?(不完全正确。本因是中西之间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综合对比。)★要求史论结合,全面分析,同时给学生以充分自由的思维空间,各抒己见,扬学生个性思维之特点。
③内容及发展:
忘记准考证号怎么查四级成绩
学生分组讨论,各个突破,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四个问题解决本课重点内容。
问题7:根据课前的准备,回答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科学到底是什么?(资产阶级政治民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杨九郎
问题8:如何全面认识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注意阶级性和辨证的观点。
★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运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一切从实际出发等哲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④意义及评价:
问题9:结合课前准备,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积极:思鞠婧祎原名叫什么
想解放、准备五四运动、宣传社会主义;消极:前期未结合众斗争、形式主义偏向、绝对褒贬、资本主义范畴。)
问题10:概括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民主、科学、爱国、求是等。)
★学生在讨论中受到启发,既培养了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又激跃了学生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引导思考,自主探究
面对一系列的问题,学生的求知欲望高涨,教师给予分析和引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开展讨论。以评价新文化运动为例:
在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评价时,可以让学生参与讨论。
对“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先进分子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这句话应如何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以演示一段材料:
“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对
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引自《论联合政府》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进行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用全面的历史视角进行分析,提醒学生既要看到新文化运动巨大的历史功绩,又要看到它的局限性和不足。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马克思主义开始中国广泛传播;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推动了全面的文化转型。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教师应强调它的积极性是主要的,占主导地位。
3、反思结论,归纳总结
李琦女儿★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知识内容进行理性分析,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体现新课程理念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
教材总结:(学生自主探究)
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以任何形式设计本节知识结构。
★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特点,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