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运动两大口号
【篇一:新文化运动答案】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文科班)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与能力:
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如《新青年》的创办、新文化运动的?四提倡,四反对?等;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发展;民主科学的主要含义;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石鼓歌 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全面评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落跑甜心女主角是谁教学过程
一、《新青年》的诞生:网上查询银行卡余额
1、【探究学习】新文化运动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纺织工业:1913年前,全国共有231个工厂,资本3254万元,到1920年增至475个工厂,资本达8275万元;纺纱也1913年纱锭比1919年增加180%。1919年厂丝出口额比1913年增加168%。
?材料二;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
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材料三:面对严酷的现实,陈独秀认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
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根本原因)
政治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另一方面,窃国大盗袁世凯则加紧复辟帝制活动,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
思想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兴起的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主要阵地: 《新青年》、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与活动基地
(3)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探究学习】
蔡元培认为做大学校长不是做官,?我不为名,不为利,为的是改变中国的国民性。我不去整顿谁去呢??他抱定了整顿和改革北大的宗旨和决心出任北大校长之职。在他的就任演说中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为此他提出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学、治校方针。所以当时的北京大学各种思想都占有一席之地,出现了身着各种服饰的教授,有着西装的,有蓄辨长袍的……
思考: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主要意思是什么?其本质目的何在?北京大学为什么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主要意思:让各种不同的思想能够在北京大学得以自由传播
本质目的:推动新思想在北大传播,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主要原因: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吸引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使得北大的学术思想空前繁荣。
  二、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内容:
﹙一﹚1.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探究学习
? 材料1:?我们认定现在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
切的黑暗。? ——陈独秀
赛先生:是指英文science,意为科学,即?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即不盲从,不武断,对待什么事物,都不能凭空捏造,对待什么思想,都不随意相信,可以讲是怀疑一切,而应以科学说明真理,以事实证明真相)。
德先生:是指英文democracy,意为民主。就是每个人?各有自主之权?,?脱离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实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灰码转绿码需要多久
1、 旗帜: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
2: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但这一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
  4、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2)进步性﹙影响﹚:
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
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3﹚局限性:新文化运动没有同众运动相结合;同时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导致这一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新文化运动领导者的阶级局限性和思想认识的局限性 (1)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背景
(1)国内:
①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 ②新文化运动造设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③资产阶级政治斗争的失败;
④爱国知识分子探索救国道路的积极努力。
(2)国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特点: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
3、李大钊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他在这些文章中大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关注劳工的命运,成为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
4、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乔欣家别墅 (2)研究马克思主义社团的出现:“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俄罗斯研究会”(湖南)等
(3)一批先进的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4)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四、规律方法总结:
本课概念:
民主、科学、新道德、旧道德的概念:
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
科学: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新道德:指资产阶级的道德,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
旧道德: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儒家传统道德。
  六、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辛亥革命的影响
c、十月革命的影响d、尊孔复古逆流
2、在运动中,教育家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的宗旨是
a、推动体育、智育、美育、 德育均衡发展
b、鼓励各种学术观点在大学里自由发展
c、打破地域界限聘任人才d、提倡学科之间的综合
3、1918年,新文化运动出现了新的发展,这里的?新?是指
a、改变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b、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
c、开始宣传俄国十月革命  d、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
〈二〉、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
史’——破坏君主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
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
? ?……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
将使人间之思想行为。一遵理性,而速从斩焉,而无知亡作之风息焉。??国人而欲蒙昧
时代,羞为湛浅化之也,则急起直追,当经科学与人权并重。? ——摘自陈独秀
《敬告青年》
回答:
(1)该文载于何时何刊物?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答:1915年《新青年》。思想领域兴起新文化运动。
(2)概括上文内容要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何作用?
答:提倡“民主”、“科学”两大口号,反对
专制和封建愚昧。在社会上掀起思想解放潮流
(3)由上文内容分析陈独秀的主张属于什么思想范畴?其实质是什么?
想范畴,实质是资产阶级
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篇二:第21课 《新文化运动》参考答案】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参考答案
【走进高考】
1.b 2.a
3.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对蒙昧主义,主张理性的应该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其核心主张是民主与科学。“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表明追求民主和平等;“脱离无常识之思维、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表明追求的是科学进步。
4. d解析: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举人、贡生、生员、监生仍是以求取功名为主。其余则是教育的近代化,故选d。
酒店集团 测量目标:历史阐释/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解释。考试内容:?(近代中国的教育/京师大学堂)?分析:首先京师大学堂(其前身是京师同文馆)是新式学堂,在新式学堂里又有“举人”、“贡生”、“生员”等这些传统的科举制度下的名号,这种新旧夹杂的现象,本身反映了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故不难判断选c。学生如果知道1905年科举制废除的史实,也许更容易判断.
5.b
6.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经分析应该是伴随启蒙思想的传入,作者认为国家政治命运不可寄托在神仙身上,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
7. a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意在考查考生正确理解历史概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尽管新文化运动时期专门论述民主和科学的文章不多,但其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利用民主和科学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8. (1)同:反对儒学独尊。
异:邓实:倡导国粹立国,认为西学与传统文化相通。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认为传统文化禁锢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2)评分标准:(1)答案应包括四个方面:①对文艺复兴的认识;②对“亚洲古学复兴”论的看法;③分析两者异同;④总体评价。(2)评析须有史实、有分析、有论点,言之成理。
(3)历史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探索救国之路;传统文化的影响。
作用: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自信;易导致复古守旧,不足以挽救民族危机。
9.(1)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意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透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育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务实的开放的,寓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