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复合调味品⾏业研究报告
⾏研君说
导语
中式复合调味品是复合调味品⾏业占⽐最⾼,增速最快的⼦⾏业。市场规模由 2010 年的 128
亿元提升⾄ 2019 年的 467 亿元,CAGR 达 15.5%,在复合调味品⾏业中占⽐由 2011 年的36.4%提升⾄ 2016 年的 36.9%,预计 2021 年占⽐将进⼀步提升,达 38.24%。
PS:我们运营的备⽤号⾏研君(ID:report58)为很多⽼朋友提供了另⼀处空间,欢迎⼤家同时关注!
来源:民⽣证券
⼀、⾏业概况:发展强劲的调味品⼦⾏业
(⼀)调味品种类繁多,单味调味品向复合调味品升级趋势明显
调味品是指在饮⾷、烹饪和⾷品加⼯中⼴泛应⽤的,⽤以调和滋味和⽓味并具有去腥、除膻、增⾹、增鲜等作⽤的产品。按照不同的⽅式,可以分为不同的品类。我国调味品种类繁多,根据《调味品分类》
(GB/T20903-2007),共有⾷⽤盐、⾷糖、酱油、⾷醋、味精、芝⿇油、酱类、鱼露、耗油等 17 种品类。按照成份分类,可以分为单味调味品和复合调味品。单味调味品是指仅含⼀种主要原材料的调味品,复合调味品则通常是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的调味品按照⼀定⽐例调配制成。
调味品属于⼩产品,⼤市场,增长较为稳定。近年来,我国调味品市场规模保持稳健增长,是世界最⼤的调味品消费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2013-2018 年我国调味品市场规模由 2,328亿元增长⾄ 3,427 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 8.04%,从品类看,部分单味调味品的发展已经步⼊成熟阶段,整体增长趋缓,⽽复合调味品发展明显优于⾏业平均,是调味品⾏业增长的主要⼒量,13-18 年 CAGR 为 14.39%,市场规模于 2018 年突破千亿,达 1,091 亿元。
复合调味品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渗透率仍有很⼤提升空间。在调味品发展较为成熟的市场,普遍以使⽤复合调味料为主,美国、⽇本、韩国复合调味品占⽐分别为 73.35%、 65.79%和59.32%,⽽⽬前我国复合调味品渗透率仅为 26%,即便是同饮⾷习惯较为接近的⽇韩相⽐,市场占⽐仍有⾄少⼀倍的提升空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消费者⽣活节奏越发加快和连锁餐厅对于效率越发重视,复合调味品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 2021 年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或将达到 1,658 亿元。
细分品类看,中式复合调味料增长最迅速。我国复合调味品市场可以分为鸡精、中式复合调味料、西式调味料和⽇式及东南亚式其他复合调味料四个部分。中式复合调味品是复合调味料第⼀⼤品类且增
速最快,2016年中式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为315亿元,占36.9%,预计 2016-2021 年 CAGR 为 15.0%,2021 年市场规模将达 634 亿元。其中 70%左右为川式复合调味料,川式复合调味料⼜可分为⽕锅底料和川菜调味料,颐海国际作为海底捞⽕锅底料的独家供应商,天然拥有海底捞的品牌背书,在⽕锅底料领域确⽴了⼀定的优势地位,天味⾷品⽴⾜西南,在川菜调味料⾏业具有较强的品牌优势,处于⾏业领先地位。
(⼆)⽣产⽅式以原料调配为主
1. 原料调配为主要⽣产⽅式
复合调味品加⼯⽅式主要有提取发酵型、分解反应型和原料混配型三种,⽬前复合调味料⽣产主要以原料混配型为主,通过控制不同原材料的⽤量,混合调制出不同的风味。传统的单味调味品更多依靠发酵⽣产,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发酵、酿造,⽣产周期更长,⼯艺更加复杂,进⼊门槛相对较⾼。
2. 复合调味品⾏业竞争格局⼗分分散
我国各地区⼝味差异较⼤,形成了“南甜北咸,东酸西辣”的饮⾷格局,因此调味品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多为区域性强势品牌,⽬前仅出现了海天味业⼀家全国性品牌。⾏业整体集中度较低,根据中国调味品协会数据,2018 年全国调味品百强品牌收⼊ 938 亿元,占⾏业总收⼊
27.37%。复合调味品⾏业也呈现较为分散的竞争格局,以发展相对成熟的⽕锅调味料来
看,2015 年 CR5 为 29.7%,前五⼤品牌红九九、颐海、红太阳、天味、德庄市占率分别为7.5%、6.8%、6.3%、5.7%、3.4%,市场份额之间差距很⼩,相互追赶的可能性较⼤,⾏业内中⼩型规模企业众多,尚未出现⾏业领先品牌。
(三)餐饮渠道占 60%,家庭渠道占 30%,且餐饮渠道粘性更强
调味品主要有餐饮、家庭和⾷品⼯业及其他三种消费渠道,三者分别占 60.0%、30.0% 和10.0%,餐饮消费和家庭消费合计占⽐ 90.0%,是调味品最主要的消费渠道。
从消费粘性上看,餐饮渠道粘性强于家庭渠道。餐饮消费者对⼝味的稳定性要求较⾼,⼀般不会轻易更改品牌,复购率较⾼,⽽家庭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喜欢尝鲜,更容易接受新⼝味,新品牌,消费粘性弱于餐饮渠道。
从⽤量上看,餐饮渠道调味品消费量更⾼。出于对健康的追求,家庭烹饪时⼀般会选择较少使⽤调味品,外出就餐时厨师更注重菜品的味道,同时外出就餐的浪费量较⼤,因此外出就餐场景下调味品消耗量⼤于家庭烹饪。根据中国期刊⽹,在外就餐和家庭烹饪下每公⽄⾷品调味品⽤量分别为 7.19g 和 4.58g,外出就餐调味品消耗量是家庭烹饪的 1.6 倍。
从价格敏感性上看,家庭消费者价格敏感性更低。B 端客户⼗分注重成本,对价格变化⼗分敏感,家庭消费者调味品购买频次较低,⼀般 1-2 个⽉进⾏⼀次选购,⼈均调味品⽀出占⼈均⾷品烟酒⽀出不⾜ 2%,且调味品本⾝单价不⾼,难以察觉⼩幅度的提价(10% 以内),因此价格敏感性不⾼。
综合来看,餐饮渠道粘性较⾼,较为稳定,新品牌进⼊存在⼀定困难,具有⼀定门槛,已经确⽴优势的品牌将持续获益,享有渠道带来的稳定收益。家庭渠道消费者对价格不敏感,品牌突破重围更多需要通过各种营销⼿段提升品牌知名度,竖⽴品牌形象来实现,需要投⼊较多的营销费⽤,竞争相对激烈。
⼆、市场空间:餐饮和家庭渠道双重推动需求提升
(⼀)餐饮渠道:外出就餐频次增加+餐饮连锁化率提升+外卖⾏业渗透率提升共同推动复合调味品⾏业发展
下游餐饮⾏业稳定发展,带动复合调味品需求提升。由于政府严控三公消费,餐饮⾏业 2012
和 2013 年增速明显回落,2014 年以后步⼊转型期,⼤众化餐饮消费成为主流,⾮公务餐饮消费占⽐超过九成,⾏业收⼊呈稳定增长态势,2014-2019 年年均复合增速为 10.9%,2018 年⾏业收⼊突破 4 万亿,2019 年全国餐饮⾏业收⼊ 46,720 亿元,同⽐增长 9.4%。根据 Frost & Sullivan 预计,2019-2024 年餐饮⾏业 CAGR 为 8.9%,2024 年收⼊达 71,582 亿元。
1. ⼈均可⽀配收⼊和城镇化率的提升⽀撑居民外出就餐频次增加
2013-2019 年全国⼈均可⽀配收⼊由 18,310 元稳步提升⾄ 30,733 元,年均复合增速为 9.0%,随着居民消费⽔平的逐渐提升,外出⽤餐的需求相应增加。
过去 10 年,我国城镇化率每年约提升 1 个百分点。2019 年末我国城镇常住⼈⼝城镇化率⾸次超过 60%,较上年末提⾼ 1.02 个百分点。⽆论是同发达国家城镇化率 80%左右⽔平相⽐,还是同⼈均 GDP 和中国相近的国家巴西(86.6%)、墨西哥(80.2%)、俄罗斯(75.1%)、⼟⽿其(74.4%)相⽐(以上均为 2018 年数据),中国城镇化率均有较⼤提升空间,预计未来 10-15 年,城镇化率有望提升到 70%。城镇化率每提升 1 个百分点,将有 1400 万⼈进⼊城市,城市餐馆数量较多,外出⽤餐更为⽅便,且城市居民外出就餐率是农村居民的 1.65 倍,因此伴随城市化率上升,外出就餐⽐例也会相应提升。
撷字怎么读艾瑞咨询数据显⽰,2018 年我国约 51.8%的消费者外出就餐频次增加,有 48.2%的消费者每周外出就餐 3-4 次以上,80、90 后新中产消费者每周外出⽤餐 3-4 次以上的⽐例为 64.2%。外出就餐频次的增加将带动餐饮⾏业发展,作为必选消费品,复合调味品需求也将相应增加。
2. 餐饮连锁化率和外卖渗透率的提升带动复合调味品定制化需求提升
人生苦短 何妨一试餐饮企业连锁经营已成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截⾄ 2018 年年末,我国连锁餐饮企业总店数量为 482 家,连锁餐饮企业实现收⼊ 8,331 亿元(占⾏业总收⼊ 19.5%),⽆论是门店数量上还是收⼊占⽐上,餐饮连锁化程度还处于较低⽔平。根据 Euromonitor 数据,2017 年美国/⽇本/中国餐饮连锁化率分别为 53.3%/48.9%/9.2%,中国同⽇本、美国连锁化⽔平差异较⼤,提升空间巨⼤。中餐细分业态远多于⽇本和美国,制作过程也更为复杂,如果技术上和管理上更好的解决中餐制作标准化问题,连锁化率将得到迅速提升。
政策上,商务部在 2014 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众化餐饮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构建⼤众化餐饮服务体系需要提升⼤众化餐饮供应能⼒,⿎励餐饮企业建设中央厨房,完善统⼀采购、统⼀加⼯、统⼀配送体系,⽀持企业建设、改造⾷品加⼯车间和流⽔⽣产线,实现餐饮加⼯⼯业化和产品⽣产标准化。
“中央厨房+门店”模式既充分保证菜品⼝味的稳定,⼜可通过规模优势降低餐饮企业成本。⽬前我国 70%以上的连锁餐饮企业采取“中央厨房+门店”模式,由中央厨房统⼀采购,基于标准化⾷谱和流程制成半成品⾷材,再统⼀配送⾄门店,餐厅层⾯仅需有限的烹饪⼯作。中央厨房的配置可有效降低门店厨房成本,提⾼店平效和⼈效,同时可以最⼤程度保证菜品⼝味始终如⼀,满⾜连锁餐饮企业对于⼝味稳定性和控制成本的诉求。
餐饮连锁化率的提升将带动复合调味品定制化需求提升。根据餐饮企业的要求,复合调味品企业可以为其定制⽣产适⽤于某款菜品的调味料,不仅可以⼤⼤简化厨师的⼯作,也让餐饮企业的特⾊化、标准化和规模化成为可能,这对复合调味品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和市场分析能⼒提出了⼀定要求,具有较强的⼝味还原能⼒、产品研发能⼒以及产品标准化能⼒的⽣产企业将优势明显。
上海二本大学有哪些外卖市场⾃2015年来迅速扩张,渗透率逐年提升。我国外卖市场从2011年开始萌芽,随着互联⽹企业的进⼊,2015 年起进⼊快速发展阶段,根据易观数据,2019 年我国餐饮互联⽹外卖市场交易规模达 7,273 亿元,较上年同⽐增长 65%,交易规模较 2015 年的 457 亿元增长 15 倍左右。伴随市场规模的扩张,外卖⾏业渗透率逐年升⾼,已经由 2014 年的 0.5%提升⾄ 2019 年的 15.6%,成长为餐饮⾏业中不可忽视的⼀股⼒量,点外卖也已经成为当代年轻⼈的⼀种⽣活⽅式。
外卖⾏业爆发式增长加速推动快餐企业对复合调味品的需求。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户选择外卖订餐最主要的原因是⽤餐时间短,70%以上的⽹络外卖⽤户以消费快餐简餐为主,也就是说⽤户对外卖的核⼼诉求是便捷和快速,这就对外卖商家出餐时间提出较⾼要求,倒逼外卖商家提⾼标准化、快速化的程度从⽽提⾼烹饪效率,进⽽带动复合调味品需求提升。
银行无息贷款
(⼆)家庭渠道:简化烹饪流程,提⾼效率,解决做饭难问题
复合调味品成为⽣活节奏快不擅长烹饪且对健康有⼀定追求的年轻⼈的最佳选择。根据国家统计局数
据,2018 年我国主⼒消费⼈ 20-40 岁体占总⼈⼝的 30%左右,该部分体消费能⼒较强,尝试新鲜事物的意愿较强,对于复合调味品接受程度较⾼。同时随着⽣活节奏加快,年轻体的烹饪时间有限,同时受制于烹饪⽔平,对烹饪更多追求简单化和快捷化,复合调味品可以显著提升烹饪效率节约烹饪时间,以制作流程较为繁琐的酸菜鱼为例,复合调味品⼤⼤缩短了烹饪时间,仅需要 15 分钟左右便可完成制作。
复合调味品⼈均⽀出增长迅速,但和成熟市场相⽐仍存巨⼤差距。中国调味品⼈均年度开⽀由2010 年的 169.8 元增长⾄ 2015 年的 300.4 元,增加 77.0%,预计 2020 年达到 468.6 元,较2015 年增长 56.0%。复合调味品⼈均年度⽀出由 2010 年的 26.50 元增长⾄ 2015 年的 54.60元,增加 106.4%,预计 2020 年达到 105.4 元,较 2015 年增长 93.0%。根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2016 年⽇本和美国复合调味品⼈均年度⽀出分别为 88.7 美元和 85.5 美元,是我国的 9
倍左右。
参照⽇本调味品⾏业发展路径来看,伴随⽇本家庭规模的下降和⽼龄化问题的突出, 1980 年以来⽇本酱油产量持续 40 年下滑,⾏业发展主要靠产品升级推动,逐渐由单⼀型酱油向复合型酱油衍⽣品升级,朝着健康化、功能化、便捷化和复合化⽅向发展,⽬前复合调味料渗透率已达60%左右。以汤汁和酱料为代表的酱油衍⽣品的家庭⼈均消费⾦额⾃ 1987 年以来不断攀升,于1993 年超过家庭⼈均
酱油⽀出,2018 年⽇本家庭⼈均酱油基底衍⽣品⽀出为 4,857 ⽇元,是家庭⼈均酱油⽀出的 2.8 倍(1,751 ⽇元)。
玉米男孩原型图片从⼈均 GDP 上看,我国⽬前消费⽔平和⽇本 80 年代消费⽔平相近,家庭规模缩⼩和⼈⼝⽼龄化同样是我国当前发展所⾯临的情况,消费者健康化、便捷化诉求也在不断增强,向复合型调味料升级的潜⼒巨⼤,⽬前我国复合调味料渗透率仅为 26%,同⽇本相⽐还有 1 倍左右的提升空间。
三、细分⾏业:中式复合调味品“赛道”最优
(⼀)中式复合调味品:川式复合调味料增长强劲,定制化业务成长空间⼴阔
中式复合调味品是复合调味品⾏业占⽐最⾼,增速最快的⼦⾏业。市场规模由 2010 年的 128
亿元提升⾄ 2019 年的 467 亿元,CAGR 达 15.5%,在复合调味品⾏业中占⽐由 2011 年的36.4%提升⾄ 2016 年的 36.9%,预计 2021 年占⽐将进⼀步提升,达 38.24%。
1. 川菜风⼝下,川味复合调味料潜⼒巨⼤
伴随⿇辣⼝味的越发流⾏,川菜和⽕锅消费热度持续升温,为川式复合调料孕育了⼴阔市场。川菜以四川、重庆为中⼼不断向其他区域辐射,逐渐取代粤菜成为⼋⼤菜系中最受欢迎的菜系。以经典川菜
为什么说重阳节是鬼节酸菜鱼为例,在川菜的风⼝下呈爆发式增长,酸菜鱼餐饮市场 2014-2018 年的年均复合增速为 32.3%,预计 2019-2024 年 CAGR 将达到 33.7%。⽕锅已成我国最受欢迎的外出就餐选择,根据《2017 中国餐饮供给侧发展报告》,⽕锅已经发展成为所有餐饮品类中的第⼀⼤品类,营业额占餐饮⾏业营业额的 22%。受益于川菜和⽕锅的持续流⾏,以及⿇辣⼝味的成瘾性,川式复合调味料的⾏业地位不断提⾼,市场规模占中式复合调味料的 70%左
右,2019 年市场规模在 327 亿元左右,已成为具有⼴阔发展前景的细分市场,可分为⽕锅调味料市场和川菜复合调味料市场。
⽕锅热度持续升温,带动⽕锅调味料⾏业蓬勃发展。我国⽕锅餐饮市场收⼊由 213 年的 2,813亿元增加⾄ 2017 年的 4,372 亿元,CAGR 为 11.6%,预测 2022 年⽕锅餐饮市场收⼊将达7,077 亿元,是中式餐饮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味上,⿇辣⽕锅是最受欢迎的⽕锅类型,⿇辣⽕锅消费占⽕锅总消费的 70%以上。
⽕锅调味料在中式复合调味料市场占据 50%以上的份额。⽕锅调味料市场可以细分为⽕锅蘸料市场和⽕锅底料市场,⽕锅底料占 80%左右,⽕锅蘸料占 20%左右,得益于上游⽕锅市场的蓬勃发展,近年增长强劲,2010-2019 年⽕锅调味料市场年均复合增速为 15.0%,2019 年市场规模达 154 亿元,预计 2021 年市场规模突破 300 亿。
早期⽕锅店的⽕锅底料以⼈⼯炒制为主,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门店数量增加,⼈⼯炒制难以满⾜需求,越来越多⽕锅餐饮企业选择袋装⽕锅底料,⼯⼚规模⽣产不仅可以避免⼈⼯制作⼝味波动性较⼤和卫⽣难以保证的问题,还可以节约时间降低成本,在餐饮⾏业连锁化的⼤趋势下,⽕锅底料在餐饮端发展潜⼒巨⼤。同时⽕锅底料⽤途⼗分⼴泛,不单单局限于⽕锅汤底,许多菜品制作中也会选择添加⽕锅底料,更显菜品的⾹⽓和辣味。在参与菜品制作⽅⾯⽕锅底料发挥空间较⼤,可以根据烹饪者喜好灵活添加,在 B 端可以减轻厨师的调味⼯作,在 C 端可以降低烹饪难度,⽬前消费者对⽕锅底料在做菜⽅⾯⽤途仍处于探索阶段,随着该⽅⾯认知的加强,在餐饮短和家庭端渗透率尚存较⼤提升空间。
⽕锅底料市场较为分散,⾏业集中度存在提升空间。⽕锅底料市场竞争⼀直较为激烈,前五⼤
公司市占率均不超过 10%,CR5 为 30.0%,相较⽽⾔,中⾼端⽕锅底料市场相对集中,颐海国际是中⾼端⽕锅底料第⼀品牌,且优势突出,市占率达 34.7%,第⼆、第三⼤品牌为德庄和⼩肥⽺,市场占⽐分别为 10.7%和 5.7%,CR3 ⾼达 51.1%。
⾏业⽬前仍处⾼速发展阶段,存在⼤量⼩规模企业,这部分企业普遍加⼯⽅式落后,⽣产⾃动化程度低,品牌影响⼒低,随着市场竞争进⼀步加剧,⼤企业不断扩张规模优势显著,会不断挤压⼩⼚商的⽣存空间,市场份额不断向头部企业集中是必然趋势。
川菜调料是针对四川特⾊菜肴和餐饮研发定制的⽅便性复合调味料,可分为鱼系列调味料、炒菜系列调味料、汤系列调味料和川式⾹肠腊⾁调味料等。其中鱼系列调味料发展最为成熟,各头部企业均有布局。根据中国产业信息⽹数据,川菜调味料市场 2011 年-2018 年年均复合增速为 19.5%,明显快于复合调味品⾏业平均增速(14.7%),受益于⿇辣⼝味的成瘾性,川菜调味料享有较⾼景⽓度,预计未来仍将保持较快增速(15%+)。川菜调味料具有明显的地域⽂化特征,参与企业多集中于四川、重庆地区,区域型较强,⾏业⾼度分散,⾏业龙头天味⾷品2018 年市占率仅为 2.82%,⾏业集中度提升存在较⼤空间。
2. 定制化中式复合调味品业务成长空间⼴阔
定制化中式复合调味品业务成长空间⼴阔。据 Frost & Sullivan,2016 年我国定制化中式复合调味品占中式复合调味品⾏业的 16.5%,预计 2016 ⾄ 2021 年以 23.3%的年均复合增速增长,2021 年渗透率将提升⾄ 22.0%。随着餐饮企业对于定制化复合调味品接受程度的提⾼,渗透率提升空间巨⼤,市场发展前景优越。
以⽇⾠股份为例。⽇⾠股份是我国复合调味品 2B 业务的龙头企业,从早期单⼀⾯向对⽇本出⼝型禽⾁加⼯企业为客、为其定制化⽣产复合调味品,逐步转型升级为⾯向⾷品加⼯企业、餐饮企业及零售终端市场的复合调味品解决⽅案提供商,公司 B 端客户收⼊占公司总收⼊的近90%。2012 年以来,
伴随国内餐饮⾏业快速发展,⽇⾠持续开拓餐饮客户,加⼤对国内餐饮企业定制服务,2016 年⾄ 2019H1,餐饮企业客户收⼊占⽐由 25.19% 上升⾄ 41.09%,⾷品加⼯客户收⼊占⽐由 61.68%下降⾄ 47.42%,逐步减轻对⾷品加⼯客户的依赖,形成了⾷品加⼯和餐饮协同发展的态势。
客户结构优质,合作关系稳定。⾷品加⼯⽅⾯主要客户有圣农⾷品、正⼤集团、诸城外贸、中粮集团等对⽇出⼝型⾷品加⼯企业;餐饮⽅⾯主要客户有呷哺呷哺、味千拉⾯、鱼酷、永和⼤王等⼤中型连锁餐饮企业;商超⽅⾯主要客户有永旺、⽆印良品、全家等品牌的 OEM 业务。其中圣农⾷品、正⼤集团、味千中国、诸城外贸⼀直稳居公司前五⼤客户,2016 年-2019 年,公司前五⼤客户收⼊占⽐稳定在 45%以上,其中圣农⾷品⼀直是公司的第⼀⼤客户,收⼊占⽐稳定在 13%以上。
2B 模式下销售费⽤率较低,差异化定位享有更⾼⽑利率。销售费⽤率上,公司以 B 端客户为主,客户维护和开拓上以产品品质和⼝碑效应获得客户认可,客户粘性⾼,合作关系稳定,因此不需要较多的⼴告费⽤投放,销售费⽤率显著低于同⾏业其他公司。⽑利率上,公司每年90%以上的产品系为客户研发定制,⽣产模式以“多品种、⼩批量、订单式”为主,公司凭借产品差异化满⾜客户需求,获得超额利润,因此公司享有较⾼的⽑利率,⽑利率⽔平接近 50%,显著⾼于天味⾷品和颐海国际(均在 38%左右)。
定制化中式复合调味品市场极为分散,约有 800-1200 家参与者。⽬前复合调味品上市公司主要以⽣
产标准化产品为主,市场参与者众多,竞争相对激烈,⽽定制化市场参与公司数量相对较少,竞争环境相对宽松,同时公司作为定制化复合调味品⾏业龙头企业,具有较⾼的产品定价权。
(⼆)鸡精和西式复合调味料:⾏业集中度提升空间相对有限
鸡精⾏业步⼊稳定发展阶段,饮⾷西化程度的提⾼推动西式复合调味品的增长。相⽐味精,鸡精由多种呈味物质配制⽽成,味道更⾃然和丰富,并且没有味精⾷⽤后的⼝⼲感。上世纪 90 年代初,鸡精产品开始在我国规模化⽣产,经过近三⼗年的发展,消费者对于鸡精的认可程度不断提升,在家庭端鸡精对味精替代程度较⾼,2019年替代率达64%。西式复合调味料的增长需要靠西餐餐饮市场的带动,随着国⼈对于西式餐饮的接受程度提⾼,西式复合调味料市场规模将相应提升。
鸡精和西式复合调味料市场较为集中,集中度提升空间有限。鸡精⾏业发展较为成熟,⾏业集中度较⾼,市场基本被外资企业占据,前五⼤品牌分别为太太乐、家乐、美极、豪吉和⼤
桥,2018 年 CR5 为 71%。由于中西⼝味差异,在我国西式复合调味料的消费量不⾼,⾏业同样主要有外资品牌主导,⾏业集中度较⾼,2018 年番茄酱、沙拉酱、蛋黄酱市场 CR3 分别为52.7%、45.3%、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