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健康是⼀种状态,更是⼀种过程
⼼理健康是指⼼理的各个⽅⾯及活动过程处于⼀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家庭的教养⽅式,对⼼理健康的发展影响甚⼤。⼼理健康突出在社交、⽣产、⽣活上能与其他⼈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良好地处理⽣活中发⽣的各
种情况。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在⽣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我,⾃觉控制⾃⼰,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从⽽使⼼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理的各个⽅⾯及活动过程处于⼀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与⼼理健康相对应的是⼼理亚健康以及⼼理病态。⼼理健康从不同的⾓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理健康,是现代⼈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那么什么是⼈的⼼理健康呢?⼈的⽣理健康是有标准的,
⼀个⼈的⼼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的⼼理健康标准不及⼈的⽣理健康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们的健康有很⼤的意义。当⼈们掌握了衡量⼈的⼼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进⾏⼼理健康的⾃我诊断。发现⾃⼰的⼼理状况某个或某⼏个⽅⾯与⼼理健康标准有⼀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理锻炼,以期达到⼼理健康⽔平。如果发现⾃⼰的⼼理状态严重地偏离⼼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
⼼理健康是指⼀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潜能。⼼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健康社会公民为⽬的,通过运⽤健康管理的⽅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以⽼师和学⽣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理咨询师长期驻校,以开设⼼理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法引导学⽣的健康⼼理发展。同时,开设“亲情聊天室”,为亲情的连接打开通道,为学⽣们的健康成长铺就⼀条畅途。
⼼理健康是⼀种⼼理状态,它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团体资料——《我和你》⼈际关系的解析朱瑟琳·乔塞尔森
我今天想要介绍的是关于亚隆体系⾥⾯的团体的⼀些观念,以及我⾃⼰本⼈对于⼈际关系的⼀些看法,并且我试图将这两者做连接,然后从关系分析的⾓度以及⼈际间的⾓度来解析。
关于精神分析,当前最为热点的、最为前沿的这个研究领域现在已经到了这个⼈际间的关系,那我们现在最感兴趣的是研究在⼈与⼈之间会产⽣什么样的连接,以及这样连接会如何影响个⼈的发展,或者是造成病理性的发展。
从我的观点来看,精神分析现在正在加⼊团体的⾏列,因为团体是⼀直关切此时此地的关系的。团体最基础的假设就是:如果⼀个⼈去学习他在亲密关系中是什么样⼦,这就可以帮助这个⼈去获得更好的关系,并且这个更好的关系是能够帮助他减轻症状,并且减轻他的⾃毁性⾏为模式。
欧⽂•亚隆⼀直对于团体中的疗效因⼦⾮常感兴趣,所以他有⼀个研究的项⽬,就会去询问病⼈或者询问来访者说,在团体中对你来说,那个帮助你改善的、对你有效的那些因素是什么?欧⽂•亚隆从他的研究项⽬中总结出了11个疗效因⼦,他认为这是11个疗效因⼦对于改善关系是最重要的。
1·希望重塑
第⼀个疗效因⼦,对于所有的⼼理师可能都是熟悉的,那就是希望重塑。不论你做的是什么类型的,即便你是做巫术,可能你给你的病⼈或者给你的来访者,第⼀件有⽤的事情就是你给他们重塑了希望。在所有类型的中的⼀个很基本、很共同的因⼦就是我们通过这样的⼀种传统,我们给病⼈提供了⼀个被治愈的希望。不论我们⾃⼰的信念、⾃⼰的传统是什么,我们相信这样的⼀件
事物,它可以帮助⼈们重新获得希望。
2·普遍性四字成语
第⼆个疗效因⼦就是普遍性。这个疗效因⼦对于所有类型、所有种类的团体都是有效的。不论你做的是这种⾼度结构化的教育性团体,还是⾼度⾮结构化的分析性团体,对于团体的组员来说,⾮常有效的⼀点就是他们知道他们所受的苦难不是独⼀的,⽽是有⼈跟他们处在同样的
教师节的歌曲位置。这种体验就是意识到其他⼈也和他⼀样在受苦,⼀样在经历苦难,这样的体验本⾝就是有效果的。
3·存在因⼦
团体是对于⼈们体验到这⼀点来说是⾮常有⽤的地⽅,因为它能够亲⽿听到别⼈这么诉说⾃⼰的苦难和挣扎。⽆论他发现⾃⼰与其他⼈的同样点是什么,那有⼀点他总是会发现的,就是他和其他⼈⼀样会⾯临这个存在因⼦的影响:那就是我们都同样的要⾯对⼈类的处境,我们每个⼈可能都不可避免的要⾯对死亡;我们都为⾃⼰在这个世界上的⾃由⽽挣扎;我们都会孤单,以及我们不得不跟其他⼈的分离⽽挣扎;我们也要为了责任⽽挣扎,那就是我们需要为⾃⼰的⽣活负起责任。
4·传递信息
接下来的这个疗效因⼦叫做传递信息。在⼼理性团体中,这是⼀个⾮常重要的因⼦,因为你需要告诉你的组员关于他们的⼀些信息。不过,即便是在这种⾮结构性的分析性的团体中,也会有信息传递的内容,只是,有的时候在不成熟的团体⾥并不是以这种建议的⽅式传递。
5·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是另外⼀个⾮常⾮常重要的团体因⼦。利他的体验就是⼀个⼈体验到他⾃⼰内在有⼀些好东西是可以给其他⼈的。但是对于利他来说是有⼀些困境的,那么我会在稍后去讲⼀下利他这个⽅⾯的两难。但是不管怎么说,利他还是可以提供⼀种有⾃我价值的感觉,那就是我可以为他⼈提供⼀些有价值的东西。
6·原⽣家庭的矫正性重现
接下来的这⼀个疗效因⼦就是对于原⽣家庭的矫正性重现。因为在团体中有很多⼈都可以作为移情的对象,所以组员经常在他们的头脑⾥重构⾃⼰的原⽣家庭。所以他很可能在团体⾥发现某个⼈像他的⽗亲、像他的母亲,或者是像他的兄弟妹。那跟这些⼈⼀起⼯作,就是有可能会解决他早年所遇到的这些冲突,或者是挣扎。那这个通常是精神分析性团体的核⼼焦点。
7·宣泄
下⼀个疗效因⼦是宣泄。宣泄的意思就是给予⼀些在之前被压抑、被潜抑,或者是被推开的⼀些情绪做表达。因为团体中会⽐个体中有更多的⼈,所以团体的组员可能更有机会去表达、去宣泄那些被压抑的情绪。
8·提⾼社交技巧
下⼀个疗效因⼦就是提⾼社交技巧。这⼀个因⼦可以发⽣在很多不同的层⾯。那对于退⾏很严重的病⼈来说,这是⾮常基础的⼀个疗效因⼦,就是他要学习如何去社交、如何去与⼈交谈、与⼈如何与⼈打交道,这些基础的社交。对于有更⾼的⾃我功能的病⼈来说,这⼀点就是和他如何去共情,然后如何去负责任相关。
9·模仿⾏为
模仿⾏为简单的说就是去看其他⼈做了什么,然后去效仿其他⼈的做法。我在回应性这⼀点上,尤其看到过很多的模仿⾏为。如果组员发现其他的成员⾮常得温暖、⾮常得有理解⼼,让其他的组员都会很愿意去跟这个⼈说话,那么他⾃⼰本⼈也有可能会学习,会尝试着去变得更加的有接受性,变得想要更受欢迎。
10·团体凝聚⼒
那我现在接下来我要跳到去讲团体凝聚⼒,因为团体凝聚⼒是在团体中的⼀个核⼼重要的能⼒。在团体中的团体凝聚⼒和个体中的联盟是⼀个平⾏的概念的。团体凝聚⼒就是⼀个团体产⽣疗效的⼀个最基本的东西,也是让团体成为可能的⼀个因素。在研究中也表明团体凝聚⼒可以预测这个团体是否能够对成员产⽣作⽤和效果。
11·⼈际学习
不过,在亚隆模式的团体中最核⼼的因素是⼈际学习,所以我今天集中聚焦在⼈际学习的这个层⾯,去讲⼈际学习⾥⾯微妙且复杂的东西。
⼈际学习的意思就是去研究在此时此地⼈际交往的过程之中发⽣了什么,⽽在这个澄清的过程中是⼀个让个⼈可以进⾏学习以及了了解⾃⼰、以及了解他⼈的过程。
在亚隆模式的团体中,有很⼤的精⼒都会被放在此时此刻⼀个⼈与另外⼀个⼈之间发⽣了什么样的事情。我们并不会把太多的精⼒放在跟团体之外的事情有关的讲述或者是团体之外的关系上⾯,我们相信,不论这个⼈在他的个⼈⽣活中发⽣了怎样的困难,他都会把这个困难带到团体⾥⾯来。
所以,我们作为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去做⼀个⾮常⾮常好的观察者,去很仔细的观察在团体中这个组员发⽣了什么。我们会发现,作为师以及团体的其他成员,可能都会被组员的个⼈困难所勾住。
对于师来说,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去发现我们是如何被勾住的,以及我们如何才能够脱钩。脱钩的意思就是帮助组员去发现其他与他⼈产⽣关联的⽅式,那么这个⽅式可能是⼀个更健康也更有意义有益的⽅式。
那我现在想退回⼀步,让我们重新去概念化关系的含义,然后我们再回头去讲⼈际学习。
在过去40年中,对于关系最重要的理论是客体关系理论。客体关系理论家像克莱茵、科胡特、巴林特,他们都帮助我们去理解到:因为早年和他⼈的关系⽽形成⼀些结构化的模式。
这个理论讲的是,在早年,我们作为婴⼉,和母亲或其他照料者的互动,成为了我们⽣命中最初最重要的关系。我们对于这种关系的理解,或者说我们对于这种关系的看法和体验,会内化到我们的内部。所以客体关系的意思就是,我们的关系是被我们内在与客体表征之间的关联所影响的。
⽐如说,可能我们内在有对于好母亲的表征,也有对坏母亲的表征。⽽我们长⼤以后,当我们和⼀个配偶互动的时候,这个配偶会唤起我们内在对于坏母亲的体验,就让我们感觉这个配偶就是像我们以前的那个坏母亲⼀样在对待我们。所以客体关系理论,它是⼀个关于内部世界的理论,它其实处理的是这种关联性和这个关系之间的区别。外联部面试
在这个新的精神分析思想之中,我们试图要去分辨这个关系是什么。⽽在客体关系理论中之所以要去
理解那个关系,是要去理解这个内化的关系是如何影响了对⾃我的形成。因此,克莱茵体系⾥⾯,⼀个⼈可能认为⾃⼰是全好的,或者是全坏的。
在这⾥,我们以⾃我是全好的为例⼦,那么如果⾃我是全好的,那么他⼈就是坏的。在发展的阶段之中,⼀个很重要的⼀个进步、⼀个⾥程碑就是去意识到⾃我是⼜好⼜坏的,他⼈也是⼜好⼜坏的。⽤克莱茵派的术语来讲,就是好乳房和坏乳房其实都是同⼀个乳房。
但是当代的关系学派(或者说主体间学派)对于发展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在发展中那个最让⼈惊讶、最标志性的⾥程碑就是发现其他⼈也有主体性。这个跳跃就是,这个理论客体关系理论从⼀开始在孩⼦的⼼理他预先想的母亲是好的还是坏的,转换到这个孩⼦要去想:噢,母亲有⼀个完全不同的主体性,她有她⾃⼰的⼼智,⽽这个⼼智有时候可能完全想不到我。
⽽这其实是很难去接受的⼀件事情,可能我们⽤尽⼀⽣去试图接受这件事情,但是我们会经常会看到这件事情。可以肯定的是,在⼩孩⼦⾝上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就在昨天,我还在通过⽹络跟我的⼥⼉还有她的⼉⼦在谈话,他的⼉⼦今年是⼤概两岁半。像这样的互动,我们⼤概每天都会在skype上进⾏。⾮常有意思的是,她⼉⼦就是不会让我⼥⼉跟我说话。
当我问我⼥⼉什么东西,⽽我⼥⼉试图回答的时候,他⼉⼦就是马上就要打断她。她是⼀个回应性很
好的母亲,所以她会回应她⼉⼦的打断。所以我⼥⼉回来再跟我说话的时候,她刚说3个字,然后她⼉⼦⼜会回来问她说:唉,妈妈,我有⼀块拼图到哪⾥去了?
或许漫不经⼼的观察者可能会说:唉呀,这个⼩朋友他就想要关注。我觉得这可能不是要关注,⽽是⼀种抗议:抗议她母亲有她⾃⼰的⾃主性。我还想,⼉⼦想说的好像就是:我还是想要你成为我的⼀部分,然后去体验我所体验到的东西。这是同样的⼀个⾏为,但是它的含义是不同的。
在婴⼉发展的研究中,现在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就是母亲和婴⼉的这个系统对于婴⼉的发展是⾄关重要的。
在早期的母婴互动之中,最关键的⼀点就是这个母亲的调平性,就是她能有多去响应这个孩⼦:母亲有多⼤的能⼒能够去调整⾃⼰与婴⼉的体验相调平,并且去给出反思。或许你们中有些⼈了解这样的研究,他会录下母婴互动的⽚段,并且以微秒为单位去仔细地去看他们之间的互动。如果你去做这种微秒级的分析的话,那么你就会看见:⼀个和谐的母婴之间,母婴的表情都是同步的。
我的⼀位同事曾经做过这样的研究,就是让母亲和婴⼉互相注视,然后让母亲保持她的⾯部⾯⽆表情。在这样的⼀个⾯⽆表情实验之中,这个婴⼉会变得⾮常⾮常的沮丧。这就可以去⽤来去理解,昨天我的外孙和他的母亲这样的⼀个互动过程。
但是不管怎样,我们确实会需要去⾯对这样⼀个世界:在这个世界⾥,其他的⼈有他们⾃⼰的主体性。在客体关系的理论框架中,婴⼉是和母亲相融地出⽣在这个世界上,⽽它发展的过程就是要去学习分离。但是与此同时,还有⼀个相平⾏的⼀个故事,也就是孩⼦是分离着出⽣的,那么它发展的任务就是要去学习关联、学习联结。
从这样的主体间性的这个框架上来理解,那就是我们发展的任务就是要去跨越⼈和⼈之间的这个相分离的部分,然后达到⼀种联结。在发展的任务上,这样的⼀个相平⾏的⼀个过程就是,我们需要去学会与其他那些也有⾃⼰主体性的⼈相联结。
⽽在这个团体之中发⽣的事情就是,⼈们要去学会与其他作为主体的⼈之间相联结。这个结果就是可能你要去区分开对于你⾃⼰的意义以及对于他⼈的意义。
【本⽂根据主题演讲《关系的⼼理分析——团体及⼈际关系的解析》整理发布】
作者简介:朱瑟琳•乔塞尔森,菲尔丁研究院临床⼼理学教授,欧⽂•亚隆⼼理学院执⾏院长,美中国际⼼理学院特聘专家。著有《在⽣命最深处与⼈相遇:欧⽂•亚隆思想传记》、《⽪格马利翁效应》、《修正⾃⼰:⼥性⾝份从⼤学阶段到中年时期的变化历程》、《我和你:⼈类关系的解析》等书。
2016年团体咨询和团体(北京)论坛上⽉底在北京召开。进⾏论坛⾸场主题演讲的是著名团体⼼理专家、欧⽂•亚隆⼼理学院执⾏院长、美中国际⼼理学院特聘专家朱瑟琳博⼠。
清华⼤学樊富珉教授在主持这场演讲时说:朱瑟琳博⼠是⼀位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团体⼯作者和研究者。这⼏年她⾮常⾟苦地往返于美国和北京,为了亚隆团体培训多次来到北京,为我们的团体发展做出了⾮常积极的贡献。她⽤⾃⼰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实证研究来给我们解读团体的疗效因素,她阐释了⾃⼰独创和建构的⼈际关系8个维度的理论,以及在这8个维度上所存在的临床表现,这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团体的疗效因素、过程当中的⼀些机制,更好地理解团体当中“我和你”的关系,怎么样修复我们⼈际当中的⼀些问题,在现实⽣活当中得到改善,都是⾮常帮助的。
这是主题演讲的下半部分。
⼏年前,我开始对⼀个话题感兴趣,那就是:我们如何在相互之间存在分离空间的前提下,去接近他⼈,并且跟他⼈产⽣联结?于是,我开始去访谈⼀些⼈,去询问他们在⽣命过程之中与⼈的重要关系。我试图要去了解的就是,这些关系是如何变得对这个⼈重要的。我做了超过100个访谈,在这些访谈之中,我试图去理解,为什么这些关系对这个⼈来说是重要的。那我要告诉你们的就是,我所发现的8个最重要的维度,就是在重要的关系⾥这8个维度是重要的。
我也发现,在这8个维度⾥⾯是有⼀个发展性的线索。我先告诉你们这8个维度以及他们如何与团体治
疗相关联,然后会讲⼀些这个维度缺乏或者过剩的病理性表现。
1·抱持
在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中,我们⽣命最早期的⼀个体验就是被喂⾷,就是我们要吃进⾷物。但实际上这不是第⼀个体验。我不知道这⼤家是否曾经参与过⼀个孩⼦的出⽣,或者是⽣过孩⼦,只要看过⼀个孩⼦出⽣的话,你就会看到孩⼦第⼀个体验是被抱。如果没有⼀双臂膀可以抱住这个婴⼉的话,那么婴⼉感觉到的就是这种⽆尽的下坠,就是没有尽头的下坠。⽽在这个⼦宫⾥,他是被紧紧地包裹、紧紧地抱住的,但是现在⼀出⽣,然后他⾯对的就是这个⽆尽的空间。多数婴⼉他们很喜欢被包的紧紧的,因为那样的话,你会感觉到是被抱住的。
我们想要被抱住的这个需求⼀直都没有消失。在⼀个很根本的层⾯,尤其是当我们很沮丧的时候,我们会希望其他⼈能够拥抱我们,这跟被抱住相类似,就是⼀个类⽐的体验,我们会感觉到有个臂膀在我们的周围。随着我们长⼤,我们可以体验到:即使这个⼈没有在场,我们也能够感觉到这个抱住,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我们的⽀持。⽀持这个词就是和“抱”有关的这样的⼀个词,⽐如在英语⾥有⼀句话就是“有⼈站在我背后”,就是我能够依靠某个⼈。
在团体中,这个被抱住的感觉就来⾃于你得到了其他⼈的⽀持,以及感受到团体背景的团体凝聚⼒。如果没有⾜够的抱持的话,体验到的可能就是这种坠落。
曾经经历过像地震这样的灾难的⼈,他们会说起他们⽣命中最糟糕的体验,就是看到这个⼤地裂开了。因为不管怎么样,在以前,我们⾄少相信这个⼤地还是能够托住我们,还是能够⽀持我们的。当我们去⾯对那些有创伤的病⼈,⽐如说,他可能会有⼀些闪回,或者是焦虑可能会像洪⽔⼀样冲刷的时候,可能我们让他们做的第⼀件事情就是把双脚放在地⾯上,去感受这个地⾯的⽀持。
所以,我们会⼀次⼜⼀次地回到抱持的这个概念,就是让⼤家体验到我们是被其他的⼈⽀持,我们是被抱持的。在抱持这个维度上过度的另⼀⾯,就是这种窒息的体验。这个体验就是说有太多的照顾,有太多的关⼼,这个⼈都感觉到他没有办法去⾃⼰移动了。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些病⼈,他会说我的⽗母会为我做⼀切事情,所有需要我做的事情,他们都帮我做了,所以我⼀直都没有办法成长。
海霞主持人简历个人资料
在团体⾥我们有可能会看到,有的时候,某⼀位组员感到悲伤,感到难过,感到不舒服,⽽这个团体会⾮常快速地想要抹平这个感觉,想要让这个感觉过去。其实这个时候,这个组员他有可能会感觉到被这个团体窒息,⽽不是被这个团体⽀持。可能他会需要的是⼀个安静的空间,这样的话,他可以感受到他⾃⼰的感受。
2·依恋
在从我开始写《我和你——⼈际关系的解析》这本书的时候,关于依恋的研究⾮常蓬勃地发展。不过,我感觉有很多关于依恋的说法,其实可能都可以更好地⽤抱持这个概念来理解。我⾃⼰从⾝体的体验来理解抱持和依恋的区别的话,那么,依恋就是⽤你的双⼿环住这样的⼀个⼈,⽽抱持是说当你往后倒的时候有⼈能够⽀持你。在我们的⼀⽣中,如果我们很幸运的话,我们就会形成依恋,⽽这个依恋就是我们存在的核⼼。我们要依靠那些我们⽤⼿去围住他的⼈,他能够去回应我们。
在依恋⾥⾯⾮常有意思⼀点就是,可能你得到什么样的回应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得到了回应。甚⾄,有些⼈他可能会对⼀个⽆法满⾜他的⼈,甚⾄是虐待他的⼈也产⽣依恋。举例说,我有⼀个病⼈,就是不论他遇到什么糟糕的事情,他都会给他母亲打电话,然后他的母亲就会对他⼤喊⼤叫。⼀个很天真的问题就是:你为什么要打电话来让你母亲来冲你⼤喊⼤叫呢?答案就是说,其实我这么做就会告诉我,我的母亲在哪⾥。这个母亲就是他的⼀个可靠的依恋对象。
百货批发在⼀个团体⾥,即便组员们知道,他们不会永远都待在⼀起,他们还是会形成依恋。通过去提供他们彼此之间的回应,可以让组员们能够去弄清楚他们是如何依恋的。⽐如说,在我的⼀个团体⾥,曾经有⼀位组员,他是⽐较孤单的,经常都是⼀个⼈,然后有⼀阵⼦他就⽣病了,需要去住院。整个团体他们就写了⼀张卡⽚,上⾯有⼀些话,然后送给他。这个举动就会让他⾮常的吃惊。因为他从来没有想到,当他不在那⼉的时候,⼈们还能够想着他。这对他来说,就成为了⼀个⾮常重要的依恋的体验。尽管在团体⾥⼈们不会永远的待在⼀起彼此依恋,但是团体还是会给他们⼀个机会,在依恋这个
轴线缺乏的部分去⼯作。
有些⼈他们因为害怕丧失⽽不敢去依恋,所以,⼈们学会去哀悼是⼀件⾮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只有我们能够真正哀悼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和他⼈产⽣依恋。在依恋轴线不⾜的这⼀端的另外的⼀种情形,就是感觉到孤单,就是没去失掉了。失掉了依恋,没有依恋的感觉,所以就是很孤单。这是⼀种⾮常痛苦的感受,通常也和害怕失去有关系,并不是总是这样,但是有的时候就是这样。
过度的依恋就是可怕的依附:就是我太害怕失去你了,所以你需要不断不断地向我保证,你会⼀直在这⾥。就⽐如说你会见到这样的病⼈,她要她丈夫在晚上8点的时候给他打电话,但她丈夫没有打电话,然后她就⽴刻焦虑发作。我们也可以在团体中看到依附的可怕这⽅⾯。
3·激情体验
激情的体验是⼀种⾮常强烈的体验,是在⼩说、在戏剧中⼤家关注⾮常多的⼀种。抱持和依恋是安静的,除⾮是它们缺失的时候;但是激情是很吵闹,也就是会发出很多声⾳的。通常这个体验会完全地摧毁我们之间的边界,然后达成⼀种融合、⼀种合⼀的状态。
在团体中的这种两难,就是说⼈们既有可能是通过这种恨、这种仇视来有激情,也可能是通过爱和关⼼来有激情。但是这种激情的强烈的体验,在团体⾥有的时候会让⼈害怕。团体师能够需要去包
容这样的感受,就像他要去包容其它的很多感受⼀样。这种激情是不要被⾏动化来表现的,但是他们可以⽤语⾔来谈论这种感受。
4·坦诚相见的确认
也就是眼睛对眼睛的确认,这对于团体来说,也是⼀个⾮常重要的概念。在这种坦诚相见的确认之中,我们通过彼此⽬光的凝视来跨越我们之间分离的空间。我们通过看着别⼈的眼睛来发现我们对于其他⼈的意义,根源就在于感受,就是你看见了我,然后我是真的,这是⼀种很真的这种感觉。
下⼀个层次就是,我感觉我对你来说是重要的,我是有价值的。如果你们想要在真实的⽣活中看到这个部分,你可以去这个机场。你去看那些等着接机的⼈,你就真的会看见当接机的⼈看到他所等待的那个⼈出现的那⼀刻,他的眼睛是会被点亮的。我不知道你们是不是都曾经注意到过这样的⼀个现象。那你们可以想象⼀下,如果那样的⼀双眼睛是为了你⽽点燃的,那会是什么感觉?你是我在等待的⼈,你对我来说很重要,我们在其他⼈眼中看到这⼀切。
这种在其他⼈的眼中看到⾃⼰,就是其他⼈像镜⼦⼀样镜映⾃⼰,这在⽣命的很早期就会出现。我们经常时候会发现,好像我们只有以某种⽅式去⾏动,其他⼈眼中的这个光才会点燃。
⽽另外⼀些⽅式可能会让那个⼈熄灭他眼中的光。这个信息好像就是我只有按照你所希望的⽅式去⾏动,你眼中的光才能够为我点燃。那如果是⼀个婴⼉处在这样的情境下,它会怎样呢?
温尼科特、科胡特他们就说这样的婴⼉,它们会发展出⼀种假⾃体。⾃体它是有层次的,外在⾃体的这个核⼼,它就学会了能够得到这个⽬光相对确认的⼀些规则,⽽这个内在的核⼼,就变得没有根基了。
在团体中有⼀个机会就是,或许我们可以让这个曾经被隐藏起来,曾经因为各种原因被这个⼈所推开、所切掉的这部分⾃我,把它尝试着拿出来,然后去看看他能不能够得到这种坦诚相见的确认。所以我们在团体⾥会花⼤量的⼒⽓让⼈们彼此看见对⽅,并且彼此对对⽅有回应。
作为团体⾥的师,我们试图在所有的时候抱持团体⾥的⼀个共情性的姿态,我们要准备着要去镜映团体中每⼀个成员,要去反映每⼀个成员的。在团体组员之间发⽣不同意见的时候,我们试图要去镜映不同意见的双⽅。在这个共情性的镜映之中,我们能够看到你此时此刻试图要表达的是这样的⼀个东西。带着这个共情性的回应,我是能够跟你⼀起感受到这⼀点的。我听见了你,我看见了你。
在这个坦诚相见的确认轴线的负⾯的⼀端是淹没或者是排斥。这可能是团体中新组员的⼀个核⼼感受,也就是我们早期团体⼯作中需要聚焦的⼀部分⼯作。这是所有团体的新成员同样的困惑,就是我看到你的眼睛的时候,可能我会看到你没有看着我,或者是你表现的是我的价值是负⾯的,我是没有什么价值的。这种淹没是⼀种⽐较极端的排斥情形。
有⼀种说法是说,如果你想要真正的去伤害⼀个⼈的话,那就对他从此没有任何的关注,不跟他有任初中学生评语
何的回应。这甚⾄⽐你跟⼀个⼈说你什么地⽅做错了,或者是你跟他吵架更糟糕。
对于团体师来说,注意到坦诚相见确认这个维度的过度⼀端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有⼀些来到团体中的组员,他有⼀种恐惧,就是他害怕他会被看看穿,他害怕⾃⼰是透明的。所以,对于有⼀些组员来说,重要的是告诉他们,他们是可以有边界的,他们可以决定让其他⼈看到什么。
5·理想化与认同感
它和向上去触碰的空间、成长有关的。我们在出⽣⼀段时间之后,才会达到这个发展阶段。有的时候,我们会痛苦地发现,其他⼈可能会⽐我们更壮、更⼤也更有能⼒去做⼀些事情。我们就会通过理想化和认同的过程,去和那些⼈产⽣联结,这种感觉就是:我希望能够更像你。这通常是⼀个位阶较低的⼈和⼀个较⾼的⼈之间的联结⽅式,也是⼀种⾮常强有⼒的联结⽅式。
我有⼀个组员,她有⼀个⾮常痛苦的体验,她感觉其他的某个组员也会像她⼀样给出反馈,但是那个组员的反馈好像就是被接纳了,也被认为是很有价值的。她可以与那个组员相认同,她感觉这是她的⼀种⾏为模仿。
当然,这样的⾏为在我们的⼀⽣中都会发⽣,我们会去观察其他⼈是怎么做的,然后我们就会与其他⼈认同。
如果我们发现我们没有办法到⼀个理想化,或者是没有办法与他⼈认同,那我们就会感觉到幻灭,我们就会感觉到漫⽆⽬标。如果你不能够让⾃⼰更好的话,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那在过度的另⼀端,它就会带来盲⽬崇拜的。这就是有的⼈可能会过度理想化⼀个对象,然后把⾃⼰的全部都献给那个⼈,有时候我们会在宗教领袖或者政治领袖的周围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变成了他⼈的奴⾪。
6·共同性
这是我最喜欢的⼀个维度。在共同性这个维度,⼈感觉到⼀种完整的在⼀起,这是⼀种感觉,不是我和你,⽽是我们的感觉。在这个共同性⾥⾯,我们可能肩并肩的⼀起⾛,我们形成了⼀种联结,这种联结是包含着我们两个⼈的。这是⼀种联结的感觉,就是⼀种我们的感觉,这是完全存在于我们两个之间的。
对于那些⽐较熟悉当代精神分析理论的⼈来说,这就是那个第三体出现的地⽅。意思就是,我们和每⼀个病⼈之间都会独特的发展出⼀种属于我们两个的东西,⽽这个东西是我们两个之间互动的产物。有的时候在团体⾥可能会被忽视,因为可能会觉得这样的⼀个东西是浪费时间。
但是,我们却要在团体中注意到,这个有共同性带来的共鸣是⾮常丰富的。这也是为什么有的时候,
团体组员尽管在团体中发⾔不多,但是他也能够感觉到从团体中受益很多的原因。有的时候,我们在团体中可以看到⼀个组员,他与其他的组员发⽣了共鸣,⽐如说,他的表情会变化,他的⾝体会变化,他能够共鸣其他⼈的表现。这是共同性所产⽣的共鸣状态,这和退缩以及不参与的组员是很不⼀样的。
在这个过度的⼀端,是对于这种合并的恐惧,就是我太多的与你共鸣了,我都没有办法去回到我⾃⼰的边界之内。在团体中,我们同时对于共同性以及区分性进⾏⼯作。你是可以加⼊这个共同空间的⼀个独⽴个体,你也可以重新回到你⾃⼰独⽴的状态中。
在共同性这个轴线的缺乏的⼀端是孤独,它和单独是不⼀样的。这种孤独的感觉是说,没有⼈可以跟我有共同的感觉,或者是没有⼈可以跟我有共鸣,我是很孤单的。没有⼈可以跟我⼀起玩,⼀起玩,玩这是跟共同性有关。
温尼科特和埃⾥克森他们都说过,游戏是⼀个⾮常⾮常重要的活动,它不光对于⼉童,对于成⼈也是⾮常有⽤的。在⼀个团体中,这种有意义的游戏对于团体来说是⾮常有凝聚⼒、⾮常重要的⼀个活动。
有的时候,当团体这个氛围太凝重,或者是太过热烈的时候、太过激动的时候,我就会说,那我们能不能稍微玩⼀会⼉,就是能不能换⼀换。这样的话是可以去唤起⼀个过渡性的空间,这个空间并不是
⼈和⼈之间分隔的那个空间,⽽是在现实和幻想之间的过渡性空间,就是这个游戏的空间。
7·嵌⼊
我们在社交情境中到⼀个空间,学习语⾔成为了我们第⼀个嵌⼊的⾏动。学习语⾔是我们去学习的⼀种⽅式,这种⽅式可以表达我们的感受,它和某⼀些⼈是⼀样的,⽽和另外的很多⼈是不⼀样的。
⾔语也会部分的去影响思维,所以我们能够去思考什么东西,有时候是跟我们所使⽤的语⾔以及⽂化是有关的。如果我们想到嵌⼊的话,这可能和我们的⾝份感有关系,和我们的⾝份认同有关,⽽⾝份认同⼜会带来很多其他的话题。但是从关系的⾓度来说,嵌⼊的体验和归属的体验是有关的,归属总是和我们的个体性的某些东西是有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