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庆节
【篇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又称十一、国庆节、国庆日、中国国庆节、国庆黄金周。中央人民政府宣布自1950年起,以每年的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日子,即国庆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成立以来,在国庆庆典上共进行过14次阅兵。分别是1949年至1959年间的11次和1984年国庆35周年、1999年国庆50周年、2009年国庆60周年的三次。
中文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
英文名 national da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别 称 十一、中国国庆节、国庆节、国庆日
节日时间 每年10月1日
节日类型 国庆日
流行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康逸琨
节日起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节日活动 举国同庆、阅兵仪式、国庆长假等升旗时间查询
节日意义 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肉夹馍 设定地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
设立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设定时间 1950年[3]
放假时间 一般从10月1日至10月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由来
1949,开国大阅兵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即开国盛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4]
“最早提出‘国庆日’的,是时任政协委员、民进首席代表马叙伦先生。”
1949年10月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许广平委员发言:“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林伯渠委员也发言附议,要求讨论决定。当天会议通过《请政府明定十月一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以代替十月十日的旧国庆日》的建议案,送请中央人民政府采择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决议指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兹宣告:自1950年起,即以每年的10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这就是把“10月1日”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日”,即“国庆日”的来历。[6]
从1950年起,每年的10月1日成为了中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演变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1959年),每年的国庆都要举行大型庆典活动,同时举行阅兵。[5]
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本着勤俭建国的方针,决定改革国庆制度。此后,自1960年至1970年,每年的国庆均在天安门前举行盛大的集会和众游行活动,但未举行阅兵。[5]
1971年至1983年,每年的10月1日,北京都以大型的游园联欢活动等其他形式庆祝国庆,未进行众游行。1984年,国庆35周年,举行了盛大的国庆阅兵和众庆祝游行。在此后的十几年间,均采用其他形式庆祝国庆,未再举行国庆阅兵式和众庆祝游行。[5]
1999年10月1日,国庆50周年,举行了盛大国庆阅兵和众庆祝游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世纪举行的最后一次盛大国庆庆典。[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别称
沉香如屑男主是余墨还是唐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的叫法有以下几种:十一、国庆节、国庆日、中国国庆节、[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日。
名称来历
十一从1950年起,每年的10月1日成为了中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7]
国庆节它们通常是这个国家的独立、宪法的签署、元首诞辰或其他有重大纪念意义的周年纪念日;也有些是这个国家守护神的圣人节。
中国国庆节“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故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也称“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庆节”为“中国国庆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意义
国家象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是国家的一种特征,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这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1]
功能体现
国庆这种特殊纪念方式一旦成为新的、全民性的节日形式,便承载了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时国庆日上的大规模庆典活动,也是政府动员与号召力的具体体现。
[1]
基本特征
显示国家力量、增强国民信心,体现凝聚力,发挥号召力,即为国庆庆典的三个基本特征。[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节日准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国庆祝福花篮
天安门广场中心“大花篮”(8张)
2014年9月27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广场中心大型花坛。
天安门广场中心大型花坛摆放、安置完毕。名为“祝福祖国”的中心大型花坛以花篮为主景,
篮中插有牡丹、玉兰、芙蓉、月季等花材,平面部分由如意图案的花卉组成,寓意富贵吉祥、平安幸福。花篮篮体表面嵌有中国结图案和中国梦文字。花坛直径50米,花篮最宽处15米,顶高15米。[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画像
天安门城楼更换新画像 2014年09月28日23时57分,悬挂了一年的旧画像被摘下。随后,将新画像更换,新画像高6米、宽4.6米,加上相框,总重量达1.5吨。旧画像将运回画像棚,进行修整。[9]
天安门城楼悬挂的像每年更换一次,已经持续了48年。从1949年至今,天安门城楼上的画像经历过8次更迭。这幅画像依据的是第四张标准像,绘画主笔是画家王国栋。[9]董卿素颜照对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节日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阅兵仪式
新中国成立之后,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决定,把阅兵列为国庆大典的一项重要内容。从1949年开国大典至1959年建国10周年,新中国每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国庆阅兵,前后共举行了11次。[10]
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本着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方针,决定改革国庆典礼制度,实行“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10]
1964年,国防部颁布的军队列条令中,首次出现阅兵条款。之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缘故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中国连续24年没有举行国庆阅兵。[10]
1981年,的提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恢复阅兵,并于1984年国庆35周年时,举行了恢复阅兵后第一次大型的国庆阅兵。[10]几年阅兵一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成立以来,在国庆庆典上共进行过14次阅兵。分别是1949年至1959年间的11次和1984年国庆35周年、1999年国庆50周年、2009年国庆60周年的三次。
[1]
历史阅兵仪式 1950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国庆节阅兵1950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各界40余万人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大会。上午11点,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庆祝大会开始,在国歌声中,礼炮齐鸣28响。阅兵式开始。受阅部队以空军和海军学校的学生为前导,依次为步兵、炮兵、战车摩托化部队和骑兵。当步兵行进时,空军飞机在会场上空由东向西飞行受阅。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用英武雄姿向全世界展示了共和国子弟兵不畏强敌、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11]
1950,第一个国庆节阅兵
1951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国庆节庆祝典礼1951年10月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国庆节庆祝典礼,今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参加典礼的共有四十多万人。出席检阅的,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秘书长林伯渠,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程潜,院长沈钧儒,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12]
1951年国庆阅兵
1984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举行了欢庆共和国建国35周年的盛大庆典1984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了欢庆共和国建国35周年的盛大庆典,改革开放使中国大地迸发出了勃勃生机,人们终于在1959年之后再一次在天安门广场看到了震撼人心的阅兵
式。检阅进行曲旋律响起后,中央军委主席乘坐红旗牌黑敞篷轿车在阅兵总指挥秦基伟的陪同下开始检阅部队,第一次喊出了“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的口号,体现了对人民子弟兵的关爱。检阅后,在天安门城楼发表重要讲话,鼓舞全军将士“务必时刻保持警惕,不断提高自己的军事政治素质,努力掌握和提高应付现代战争的知识与能力。”[1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