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与饮食
地理环境与饮食篇一: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哈尔滨景点
摘要:地理环境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它们对一个地域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大,这是形成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和众多各具特地方菜系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地理环境;饮食文化;菜系
1.自然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1.1自然地理环境制约作物类别从而影响食物特人们择食多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材。越是历史早期就越是如此。例如海边以海鲜菜著称;江湖以河鲜菜著称;而峡谷激流段的河鲜因鱼虾需抗急流才能生存,使肉具弹韧性,吃起来不只特别鲜美,还有特殊的口感;山区则以野味和山珍著称;干旱区的牛羊肉少膻味、瓜果菜质量佳。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属温带、暖温带气候,降水较少,大多为半湿润及半干旱地区,粮食作物为小麦、谷子、高梁等旱作物,因此风味食品以面制品为主。馒头、包子、花卷、饺子、烙饼锅贴、都离不开面粉。而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属热带、
下不为例歌词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丰沛,水网密布,水稻广泛种植,因此风味食品大都用米制成。如米粉、糕团、粽于、汤圆、糍粑、堆油、沙糕等都是米制品,粥和饭的品种繁多。一般同一或地域相邻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相类似,其饮食文化差异相对较小;但若是自然地理环境反差较大,其饮食文化也会形成巨大反差。如西藏高原毗连四川盆地,因地理物候的截然不同以至于饮食文化形成了巨大反差。又如黄河下游濒海地区鱼盐便利,运河转运物资方便,与黄河中游内陆地区典型的自然经济农业。历史上形成了在菜肴用料,加工方法,口味及品目等总体风格上的诸多不同。下游地区菜肴中多海味、多鲜活,而中游一带偏面食、畜禽、善汤煮。即便是在同一区域,因自然环境的差异,也会导致饮食文化上的差异。如号称“西藏江南”的察隅、墨脱、波密、林芝一带地区,因地处喜马拉雅山南坡,气候暖热湿润,显现出浓郁的热带、亚热带景观。这里水稻田随处可见,茶园散布在缓丘上,其植物性食料显然多于雪域高原其它地区,因此其饮食文化也表现出与同一地域其它地方有所不同的特点。
1.2气候的冷热干湿以及不同的土质影响人们饮食习惯和口味“东辣西酸,南甜北咸”大致概括了我国不同地域的饮食特点。这既反映了气候、土壤对人们饮食习惯和口味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食品调理是人们适应自然环境的重要手段。一年之中具湿冷气候的川、贵、湘嗜辣,其有祛寒除风湿的作用。但它们之间还有一定区别,川、贵重干香辣(用干辣椒),而湘善清香辣(用新鲜青椒),这
是因为湘与川、贵终年阴湿有所不同,其还有一定的伏旱。山西黄土高原因含钙过多,使居民嗜酸,其有利于消除体内的钙沉积,可以克服各种结石病。贵州省许多民族喜欢酸食,这与长江中下游每年
的梅雨以及贵州山地气候所造成的“天无三日晴”也有关系。“南甜北咸”也与物产和气候有关。南方气候温热,生长季长,蔬菜供应丰富,吃菜量平均高于北方,食物中加进的盐足以满足人体需要,因而淡些;而北方菜少,相对盐多,咸点;但两者盐的摄入总量差异不大。此外,南方产糖,再加之气候炎热时间长,人体皮肤多外露,蒸发量大,为补充身体的水分代谢作用,故需在食物中加糖(与病人打葡萄糖水类似)。北方则相反,蒸发量不大,因而无需加糖。另外,从季节变化来看,南岭以南的粤、桂、闽、台、琼,一年之中春季要清热冬季要补寒,因而民众便有冬进补春解热的饮食习惯,使药膳在这里更易流行,早已进入平常百姓家,并成为高中档菜。而北方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室内暖和,
加以土壤为微碱性土,土、水和食物多含钙,更易满足人们健康需要,药膳只是病人需要,因而药膳不如南方流行。
1.3自然地理环境影响食物制作和烹调方法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压低,水的沸点低,煮食物熟的程度不及正常气压下的透熟,这也就是藏族等民族多喜欢焙炒青棵碾为粉末做糍粑吃的主要原因之一,藏族如果不是居住在青藏高原,那么其饮食必然会是另外一种样子。东北气候寒冷,其冷冻食品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持续使用时间长,成为该区域饮食文化的一大特。如冻肉、冻鱼、
冻干粮(饺子、豆包、馒头、年糕、饭团等)、冻水果、冻豆腐等等。此外,由于这里无霜期短,地产时鲜蔬菜品种和数量都不及关内,因而在旺产季节大量晾干菜以备冬春两季食用是各民族共同的习惯。
同时每家都有数个大小不等的咸菜坛,腌制各种家蔬野菜。最具特的,便是用白菜等腌制的酸菜,其也成为东北人民冬半年的当家菜。四川人的火锅情结有目共睹。多山、多水及四川盆地潮湿阴晦的气候,使川江上的船工和纤夫为了祛寒驱湿、也为了方便和节俭,在很早以前就发明了火锅的烹调方法并一直延续至今,且广为流传。陈紫函古装图片
1.4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具有保护作用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崎岖的山地、长年寒冷的冰天雪地、干旱少雨的沙漠地区、原始森林、大片沼泽地区等。由于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与周围地区很少联系,也使其饮食文化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保持自己独有的特性。如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地区,由于破碎的地形和原始森林的保护作用,使面积不大的高原区疏散分布着三十多个少数民族,且历史上彼此之间文化联系薄弱,近乎相互割裂和隔绝状态,因此每个民族都在自己特定的环境里形成自己特有的饮食文化并保留至今,因而这里也成为我国民族独特食品和风味食品最多的地区。又如山西的饮食习俗也较为独特,究其原因,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不无关系。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的东部,境内山岭峪谷纵横交错,北部出长城与阴山大漠相连,南面以黄河、中条山脉与河南交界,西面奔腾在1000多里长的晋陕大峡谷
郑秀文电影全集中的黄河,象一把利刃把黄土高原拦腰截断,一面是陕西,一面是山西,东面越过重峦迭障,连绵不断的太行山是河北。显然,正是由于这样一种与中原地区比较起来相对孤立的自然地理环境,阻碍着异质民俗文化的进入,因而形成了较有自己特的饮食文化风格。随着边远地区的开发以及对外交通
条件的改善,自然地理要素对饮食文化的保护作用在减弱。
2.人文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环境。
2.1政治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政治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表现在当权者的好恶和施政方针,往往会左右民间食俗风尚的兴衰。唐代曾一度禁食鲤鱼(因为鲤与李同音,触犯了帝王的忌讳),元代羊菜遍及全国,明代时兴八仙桌宴客之风,清朝王公以吃到御赐的“福肉”(即祭过神的白肉)和烤鸭为荣,上行下效,一时蔚然成风。再如古人崇奉山珍海味进补,现今流行绿食品、黑食品、花卉食品、昆虫食品等,这些都与政策的引导不无关系。此外,从我国历史上看,地方风味流派最先都是出现在一些较大的古城名邑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些古代大都市政治局势、人口集中、商业繁荣,加之历代统治者讲究饮食,宫廷御膳、官府排筵、商贾逐味、文人雅集,这些都大大地刺激了当地烹饪技术的提高和发展。同时,这些都城由于各方人士云集,其饮食习惯各不相同,就出现了风味各异
土家族的饮食的餐馆,而这种地方风味餐馆的出现,正成为地方菜肴流派的形成
结婚证需要什么证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