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民俗风情
一、恩施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
白虎图腾:根据汉文文献记载和潘光旦先生的推断,可能在4200年前的夏代初年,出现了巴人的第一个君王一一縻君,标志着巴人已进入父系氏族向奴隶制过渡的时代.縻君乃
9朵玫瑰花语巴氏之子务相,一般认为,縻为虎之意,縻君即虎君.白虎巴人主要有五姓:巴、樊、障、相、关白虎巴人一直崇拜白虎,视白虎为图腾和神灵,认为縻君就是白虎的化身,其宗教信仰都打上了白虎的烙印,作为勇敢、力量的象征,做为胜利之魂来进行礼赞,表达了君縻勇武奋进的精神,还表达了整个部落坚毅、刚猛、豪爽的特质,构成了巴文化的根本特征.
二、恩施民歌
1、?龙船调?:是利川民歌,现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特点:歌词质相通俗,朗朗上口,衬词特多,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高亢婉转.
2、?柑子树?:是表性很强的优秀民歌.“柑子树来柑子叶,干姊干妹舍不得.柑子成树树成林,干姊干妹长成人.柑子结果出门,干姊干妹两离分.〞?柑子树?歌词巧妙运用谐音来咏叹干姊干妹的情恋,表达了土家先民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
3、?巴东石工号子?:表现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时配合劳动节奏喊唱的歌谣,7个
土家汉子每人一根木棍在手,喊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号子, 用洪亮高亢的气势唱出了土家石工
的齐心协力与乐天精神.
三、土家风俗、节日
1、女儿会:源远流长的“女儿会〞是恩施土家人的民族盛会,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 时间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二日,最初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开展成为全州性的民族节日.
被誉为“土家情人节〞的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焙俗的遗风,传递着土家人真、善、美的脉博与灵魂.是恩施土家族人自发形成的以赶集为借口、以对歌为形式、以情爱为目的的自主择偶方式.如果两情相悦,就牵手到树林里、小溪旁、山坡上去幽会,乃至定下终身.
2、月半节:又称“鬼节〞、“亡人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
月半大〞之说.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过月半须全家团聚,并接回出嫁的女儿.
3、端午节:土家人过端午节有吃粽子、门上插艾蒿、饮雄黄酒、戴香包、划龙舟等多种习俗.
韩国自杀女星4、送祝米:土家族人家生了孩子,必会对小生命的出世举行热烈庆典,俗称“整祝米酒〞.时间定于“洗三〞那天,或定于满月之际.无论地位贵贱,婴儿的外祖母在这天都将享受到上等贵客的殊荣.
5、哭嫁:土家族女儿出嫁之前要哭嫁.是土家族婚俗中最富有人情韵味的文化特.
哭嫁本是对封建礼教取代土家族自由婚俗的一种反叛,后来,逐渐形成了以悲言喜的文化形
态.〔哭嫁完全是一种热热闹闹的爱的庆典形式〕
6、跳丧
四、土家饮食文化
1、腊肉:高山地带的农家习惯将猪肉俺盐后上炕烘干,猪肉多年不变质,长期储存.土家族的饮食
2、合渣:最为著名的为宣恩县张关一带的肉末合渣.将合渣冷冻成坨,并掺入肉末与鸡蛋,其橙黄鲜艳,特别可口.
3、酢辣椒:土家人的一种咸菜品种,香鲜而焦黄,常与腊肉一并混炒,油厚而不腻.
4、油茶汤土家人的油茶汤,制作十分考究.先将茶叶、粉丝、黄豆等物,用油
炸过,加煮熟的腊肉粒、豆腐颗和玉米泡,再加葱花、姜米等佐料,掺上烧沸的油汤,吃起来清香爽口:油茶汤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疗饥醒酒,许多人四季不离,每日必饮.
5-利川柏杨——豆腐干
6、恩施一一地牯牛
五、土家民族舞蹈
1、陪十姊妹
新娘出嫁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焙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然后,由上下方四个陪女以诗或歌开台,两旁的陪女依次各唱一首.唱的
内容丰富多彩,开头以劝新人在婆家尽孝、勤俭、讲礼节、对人客气等为内容, 而后用彩彩
高,盘古论今,相互考查,各显所能,互不相让,热闹非常,一直持续到天亮
2、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舞蹈形式之一,土家语称“舍巴〞,主要
流行于酉水流域的土家族聚居地区.
跳摆手舞时土家人聚集在摆手堂前,在“梯玛〞〔土家语,即土老师〕主持祭祀仪式后,无论男女老幼、尊卑贵贱,都伴随着阵阵锣鼓声围圈而跳.舞蹈时,由一人击鼓兼鸣锣,众人随鼓点进退而舞.舞者手与脚成顺向同时动作,两人相对, 踢踏摆手,扭腰旋转,刚健有力.
舞蹈的根本动作有“单摆〞、“双摆〞、“大摆〞和“小摆〞之分,多表现土家
人劳动生活形态.来凤县舍米湖的摆手舞最为地道.
3、撒尔啮〔跳丧〕
即“跳丧鼓〞.是土家族古老祭祀形式.每有老人去世,停灵柩于堂前,亲属邻里前往吊唁.入夜,众人“打鼓踏歌〞,通宵达旦,以增热烈气氛,谓为亡人解寂,慰亲属节哀.跳丧的特点是手脚同边,舞姿豪放,动作平稳、舒缓,唱词以歌颂死者生平事迹,歌唱其对子女的抚育以及死者生产劳动方面的内容为主.撒尔啮又名“跳丧〞,是恩施州土家族的一种古老的丧葬仪式舞蹈.早在隋
唐时期,土家族先民就有“父母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的习俗.这种习俗经过不断传承,逐步演变为跳丧舞.
当地老人逝世后,附近乡亲皆来跳丧,悼念死者,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有“人死众人葬,一打丧鼓二帮助〞、“惨而不悲、伤而不痛〞之说.土家族丧事喜办的习俗,表达了团结的民族精神和豁达先进的生死态度.
跳丧舞因地域差异有所不同.以巴东县为代表的跳丧舞,两人或四人对舞于灵前,由掌鼓者指挥和领唱,舞者闻声起舞,围观者跟着合唱.舞蹈动作有“四大步〞、“滚身子〞、“叶儿啮〞、“燕儿衔泥〞等20多个类型.舞者大八字
步蹬着,双膝不断上下颤抖,胯部左右摇摆,粗暴而豪放,流畅而柔缓,极富表现力和欣赏性,不失为土家族的艺术珍品.
如今,跳丧舞已逐步从丧葬活动中别离出来, 成为一种颇具欣赏性的土家族众性舞蹈.
4、肉莲湘
“肉莲湘〞是不持铜钱竹竿的“莲湘舞〞. 表演者徒手赤背,两手有节奏地拍打大腿、手、肩、背、胸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啪啪声〞.充分显示了土家人的粗暴野趣性格. 传说,肉莲湘的起源与城隍菩萨有关,5月23日是城隍菩萨巡视民情的日子. 这一天,山民画上花脸,扮成小鬼清扫街道,并沿门挨家欢喜跳跃,以手击于周身有节奏地拍打助兴,后得以流传.
(注:莲湘舞,表演者手握一根三尺长短并安有铜钱的竹杆.用竹杆两头,均匀而有节奏地敲打身体的脚、手、肩、等部位,是恩施广为流行的娱乐性众性舞蹈.)
5、傩(nuo)戏
傩戏,是戏曲的活化石,主要流行于恩施市及鹤峰县一带,是当地众藉以酬神还愿时演唱的戏,故称“傩愿戏〞.傩戏演出班子称坛,班主称掌坛师,表现形式是以祭祀仪式为载体,以酬神还愿为目的,表现剧目多是与所谓“天地水火〞神相关联的历史故事或传奇故事.
傩戏音乐主要由正腔和小调两大类组成,有平调、怨调、神仙调等.正腔粗暴朴实,小调欢快流畅,民歌风味浓.演唱形式为锣鼓伴奏、人声接腔,音乐气氛十分热烈.
傩戏开展到近现代,其内容和形式逐步舞台表演化,因而也为现代观众广为接受和喜爱
6、茅古斯舞
土家人的民间歌舞,还被中外的戏剧界称为是人类戏剧文化的“活化石〞,这就是“茅
古斯舞〞,茅古斯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蹈,也是传授狩猎技艺的民间武术,表达土家族先民
的生活情态.由于有比拟完整的情节,有固定的场次和对话,故又被专家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茅古斯主要表现其祖先开拓荒野、刀耕火种、捕鱼狩猎等创世业绩,于逢年过节跳摆手舞之前进行.表演过程中,由一人扮演老茅古斯,另有假设干女茅古斯和小茅古斯.除女茅古斯外,全部赤裸上身,头上扎五根大草辫,身穿稻草衣,男茅古斯腰上捆一根用草扎成的“粗鲁棒〞,象征男性生殖器,有生殖崇拜的遗风.
7、八宝铜铃舞
又名“解钱〞,是土家族民间的一种传统舞蹈,在恩施宣恩一带最为流行.土家人祭祀先祖、祈求五谷丰收、人畜兴旺之时,便请来土老司跳神“解钱〞.在土家人的心目中,逝去的先祖也是永远庇佑后世的“神灵〞.因此,八宝铜铃舞有的只是喜庆欢乐的气氛,没有
其他祭祀活动中阴沉森冷的感觉.
8、嫄草锣鼓
恩施人谓水稻中耕为菇秧,玉米中耕为嫄草.这两项农事,均值盛夏,难免疲劳困倦,为振作精神,调节身心,便在劳作时伴以锣鼓助兴,故谓嫄草锣鼓. 嫄草锣鼓一般是一锣一鼓,自敲自唱,唱词多为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一类, 也有说唱历史故事的.此外,说唱人还时常即兴发挥,开玩笑逗趣,起鼓劲加油的作用.
六、恩施土家服饰文化
1、恩施土家族、苗族服饰文化
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
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拟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2、西兰卡普
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为土家族人
的花铺盖,是流传在武陵山区土家族山寨一种古老传统的土家工艺织锦.系土家族人民智慧
和勤劳的结晶,被誉为土家族工艺美术奇葩.西兰卡普,在北宋时期就名噪一时,这种用棉
纱彩织的布,当时是土司朝拜皇帝的一种贡品.图案采用夸饰的手法, 通经断纬,编织细腻,
通常把土家族的白虎图腾、喜鹊闹春以及花鸟虫鱼和各种几何图表等图案,织工精细,彩
手机壳发黄用什么清洗绚丽、样式古朴典雅,质地精良,土家人也用来美化自已服饰.西兰卡普一般每幅宽约50
郭mini露点>毫秒和秒的换算厘米,3幅连缀可做被面,单幅可做壁挂、枕巾、围裙、桌垫等.
七、恩施土家的居住文化
吊脚楼台:吊脚楼,土家语称“咧嘎〞〔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为木质结构,为干栏
式建筑,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四骑或五柱四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祭祀的核心. 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涧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