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风俗与文化
我们生长在这样一个动人的地方,这里气候温和;这里美丽如画;这里的小吃名不胜数,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而更令我感到新奇.惊叹和自豪的,莫过于那些我这个本地人都不曾知晓的风俗。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宜昌,领略宜昌奇特的当地风俗。
巴楚文化
巴楚文化,顾名思义,是巴和楚的文化,显然多元的。巴楚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历史文化,它主要分布于川、陕、鄂、湘、黔五省交界区域,以长江三峡为其活动中心。巴楚文化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地域内的重合交叉,二是内核中的深层融合,三是民族间的联姻通婚,四是习俗上的涵化混同。
张根硕电视剧巴文化、楚文化彼此的内涵和外延都不相同,无疑是两种文化,而且,巴文化是蛮夷文化的一支,楚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支,彼此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在考古学范畴内,对巴楚文化可以理解为在某个时空框架中既有巴文化、也有楚文化。但巴民族与楚民族的交往,以及巴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流,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无论民族和文化,都是楚中有巴而巴中有楚。
巴人以干栏为居室,今称“吊脚楼”。芊姓楚人来自中原,起初与干栏无缘。后来发展了“层台累榭”,想必是仿照干栏营造的,但有踵事增华之妙。巴人的干栏大概是向越人学来的,但有出于蓝而青于蓝之妙。巴人遗裔的“吊脚楼”,在鄂西南、湘西北、川东南、黔东北都有,而以鄂西南的最为出众,缘由应是其地离故楚郢都最近,或多或少都带有层台累榭的遗风。建筑方面,巴与楚的影响是双向的。
玫瑰之战大结局
小学教师工作总结 个人宜昌风俗文化
土家族居住的地区,一般在山岗缠绕、物产丰饶的地带,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常吸引着许多中外游人。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一般认为是“土生土长的人”之意。2000 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土家人有赛龙舟之习,据记载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春秋时期的古文物青铜上,就有古代越人京渡的图像,看来赛龙舟之习是在屈原时代之前就已有之。到了战国时代,楚国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而死,以后的赛龙舟活动成了纪念屈原的一种民俗活动。尤其是唐代之后,朝廷下令纪念屈原,赛龙舟活动在民间更为普遍地发展起来,而且千年以来常盛不衷。
土家族的饮食有夷陵故土之称的宜昌系川东鄂西货物集散之枢纽,为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之中心。千百年来,到夷陵经商贸易、奠基创业的商贾大户,悠游四海的迁客骚人及达官显贵纷至踏来。沧海桑田,风云变幻,大江淘尽多少风流。
长阳南曲是深山中的藏宝,素被称为“长阳文化三件宝”(山歌、南曲、跳丧舞)之一。长
萧亚轩前男友列表阳南曲以流丽婉转、抒情荡气和浓郁的民族民间特及鲜明的地方风格,在我国的曲坛享有盛誉,被誉为“郁香的山花”。
“长阳南曲”是湖北省地方小曲中一个较为古老的曲种,原本叫“南曲”,主要流传于鄂西南山区的长阳、五峰两县境内,其间,宜昌、沙市也有个别人能够演唱个别曲目。早在上一个世纪的1962年,经文化主管部门组织人员,深入山乡,走访艺人,率先对其进行了有系统的挖掘和整理,继而将其搬上舞台演出,并因此而定名为“长阳南曲”。演出时演出效果之佳,以至曲惊四座,人们称其为鸡窝里飞出一只金凤凰。
“南曲”又俗叫“丝弦”,其源追述于元曲,特别是明清的俗曲。早在元代,我国的戏曲即已得到蓬勃发展,戏曲的声腔更在丰富和创新中形成为四大派系,这就是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在这四大腔系中,昆山腔尤其以圆润舒缓,婉转轻柔著称,据明人徐渭《南词叙录》记载:它的表演极讲求“字正腔圆”,由此听起来更显得“流丽悠远”,特具一种“荡人”的魅力。同时,明清俗曲及其昆山腔中的众多曲牌如“寄生草”、“银纽(绞)丝”、“哭皇天”、“西江月”、“满江红”等等,也均为“长阳南曲”唱腔的曲目所在。由这些特点看,长阳南曲与昆山腔的南词当有着某种渊源上的关系。 南曲传入长阳的时间,据田野采
风,艺人口传,大约是在清代中叶的雍正、乾隆年间,距今约200余年的历史。由于南曲长期扎根土家山寨,经过土家族艺人为主体长期演唱实践,已成为地地道道的“土化”艺术,充分反映了巴里郢腔的土家风情,深得长阳土家族人民的喜爱。
长阳巴山舞
长阳巴山舞是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众自娱性的集体舞蹈,它是由土家人喜闻乐见的民间古老的“跳丧”经长阳民间舞蹈工作者收集整理,改革创新而发展起来,一经问世便深受青睐。老世人奉为瑰宝,青年人视为爱物。它象一阵风从土家山寨吹进县城,甚至涉足到现代舞厅,大有与外来“迪斯科”“摇摆舞”一争高下之势
从跳丧到长阳巴山舞,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次有益尝试。巴山舞大胆地把跳丧从祭礼性舞蹈为众自娱性舞蹈,赋予它新的生命。在结构上,打破原始许多旧程式和流行区域的界限,吸取各地精华,通过提炼实行综合利用,重新结构而成,组合成“巴山摇”、“半边月 ”、“四合”、“风摆柳”、“双龙摆尾”、“喜鹊登枝”等六个种类。其动作姿态各异,但都具有身体上下颤动和胯部左右摇摆的特。
复合板材
巴山舞的编创把握住众自娱性舞蹈所具备的众性、科学性、自娱性、随意性的基本特征,所以它来自民间,又回到民间,象早春的燕子飞旋在千家万户,巴山舞作为富于民族特的集体娱乐舞蹈,而与世界优秀的民族娱乐舞蹈媲美。
土家饮食习俗
土家饮食习俗中土家人菜肴讲究酸、香、辣,俗话说:“三日不吃酸和辣,心里就像猫爪抓”,故土家人特别看中辣椒、胡椒、花椒、大蒜、胡葱、韭菜、香椿等辛辣香味特浓的佐料。旧志记载说:因土人居住丛岩邃谷间,冰泉凛冽,岗瘴郁蒸,非辛味不足以温胃健脾。”土家妇女多为酸香辣制作能手,诸如将四季鲜菜、野菜或五禽六畜之肉通过干制、腌
制、烘炕等制成干菜系列,腊菜系列,辣菜系列,酸菜系列等,使土家人的饮食有滋有味。
土家著名的土菜有:石耳炖鸡鸭、泥鳅钻豆腐、苦瓜炖鲜鱼、嫩北瓜炖干牛肉等,还有一些是常人不敢配伍的佳肴,如血豆腐、荷渣、沅古坪腊肉、酢鱼酢肉、瓦缸菜、鱼儿辣子、火烧茄子、火烧辣椒(捣烂成泥)及野菜系列等等。土家流传的“土王全席”,—席十八碗碟,共八道菜谱,二十四个系列,足可与中国几大名菜坐在—条板凳上谈经论道。特别是土家“三下锅”,风味十分独特。相传明代嘉靖年间,朝廷征调湘鄂西土司兵上前线抗倭,恰好赶上年关,为不误军机,土司王下令提前—天过年,于是腊肉、豆腐、萝卜一锅煮,叫吃“合菜”,以后演变成“三下锅”。
秭归峡江船工舞
湖北宜昌市秭归县的“峡江船工舞”,是根据著名秭归的“船工号子”改编而成的,是秭归传统民间文化,也是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峡江船工舞”由“扬帆启航”、“激流勇进”、“美在屈乡”三部分组成,用船工号子铿锵有力的弦律和优美动听的号子为音乐素材,以船工的劳作为基本舞蹈语汇,充分展示今日峡江人民改造自然,建设家乡,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又展示了高峡平湖的美景。
哭嫁歌
《哭嫁歌》是土家族的习俗民歌,姑娘在出嫁前一个月里,要唱《哭嫁歌》,用歌声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按照习俗,
姑娘要哭唱七天到半月,最多的要哭唱一个月,哭得声音嘶哑仍不停哭。
《哭嫁歌》的哭唱形式程序则根据出嫁的进程来划分的,分为:“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 和“哭团圆”三种形式,“一人哭唱”即姑娘哭泣诉自己的命运、哭唱祖宗、父母的养育恩情、兄嫂妹的情谊。 “两人哭泣”称为“姊妹哭”,即是由出嫁姑娘先哭唱,陪哭人在一旁劝慰哭唱,从句尾插入,两人哭唱一起一落(也有二人对哭唱的)自然地形成摹仿式多声部音乐。哭团圆是指寨里的亲友每晚都要来陪哭,非亲非友的少女们也互相邀约,成结队来“打坡”(土家语,即参加学哭嫁),。
《哭嫁歌》的音乐结构属“联曲体”结构,是一个较长的乐段的多次反复,在反复哭泣唱的过程中,由于唱词变化,旋律也随之略有变化,但旋律的基音及终止音保持不变。《哭嫁歌》的音乐形成固曲牌,哭唱词形成固定篇章,内容极为丰富,语言精炼质朴,一般五字句、七字句结构为多,押韵上口,通俗明快,易于传唱。
实际上,宜昌地区的风俗远远不止这些。还有许多具有特的风俗等待我们用心去发现,去解读。既然我们生在宜昌,长在宜昌,就该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