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风俗参考资料
1.宋代是我国饮食史上的昌盛时期,最突岀的特点是都市饮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空前繁荣
2.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宋代都市饮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空前繁荣的景
象。
3.从生食向熟食的转换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是人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4.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是
现存最早的医疗专论
5.《吕氏春秋本味篇》是我国最早的一
篇烹饪理论文章
6.我国最早阐述“医食同源”理论的书籍是:《皇帝内经》
7.地方风味菜是构成中国菜的主要部分
8.鲁菜即山东菜。起源于春秋战国,成形于秦汉,成熟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
9.曲阜的孔府菜是我国最大、最精湛的官府菜
10.腊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
11.素菜是以植物类和菌类食物为原料制
成的菜肴
12.五滋是物理味指:香、酥、软、肥、浓
13.六味是化学味指:苦、辣、酸、甜、咸、淡
14.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和十八街麻花被天津人称为“风味三宝”
15.属于“藏北三珍”的是:冬虫夏草炖血鸡、人参果拌酥油大米饭、蘑菇炖羊肉16.属于“塞北三珍”的是:醍醐、酥油、
马奶酒
17.刀削面、刀拨面、拉面、拨鱼儿被称为
山西“四大拉面”。
18.宫廷菜南味以金陵(临安八鄞都为
代表
19.“驴打滚”是(北京)的著名风味小
吃。
20.中国烹饪原料的属性可分为:动物性原
料、植物、菌类、人工合成原料四类。
21.四川风味由四川风味和重庆风味组成。
22.黄酒是以大米或黍米为主要原料,经过
蒸煮、糖化、发酵、压榨而酿成。
23.中国对食品的审美标准,传统上一般概
括品质、泽、味道、香味四大要素。
杨南日24.中国十大菜系是在八大菜系基础上新增
了:京菜、沪菜
25.我国地方菜系形成的物质基础包括:自
然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26.(浙菜)菜具有清鲜、爽脆、清雅精致
的特点。
27.(上海菜)的特点:汤卤醇厚、咸淡适
口、保持原味
28.(鲁菜)既是北方菜的基又是御膳组成
部分,以清香、鲜嫩、味佳而著称。
29.(朝鲜族)菜口味以辛辣爽口、脆嫩鲜
香为主,烹调方法多采用生拌
30.(蒙古族)族人称奶食为“白食”,肉
食为“红食”。
31.(北京菜)擅长烹制羊肉、猪肉为原料
的菜肴。
32.(满族)族嗜食白煮猪肉,擅长制作蜜
制品
33.(皖菜)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著称,讲究
火工,火大油重,保持原汁原味,比较实惠。
34.(湘菜)菜常用辣椒、熏辣制品多,口
味偏重辣酸,讲究实惠。
35.(川菜)菜具有用料广博、调味多样、
菜式繁多、适应面广的特点。
36.(杭州菜)菜具有清鲜、爽脆、清雅精
致的特点。
37.(孔府菜)菜是我国最著名、最典型的
官府名菜,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为饮食
原则
38.(京菜)取料广泛,烹调方法独具一格、
口味以脆、酥、香、甜为特
39.(随园菜)烹调方法以江浙地区的技法
为主1.注重原料选择和搭配2.讲究、香、
味、形、器及进食艺术 3.注重筵席
40.(宫廷菜北味)以长安、洛阳、开封、
北京、沈阳代表。
41.(鄂菜)由武汉、荆州、黄州地方菜
组成。
42.(闽菜)起源于闽侯县,由福州、闽南、
闽西三个地方菜构成。
43.(湘菜)主要由湘江流域、湘西山区、
洞庭湖区三地风味组成。
44.(浙
菜)以杭州、宁波、绍兴三种地
方风味组成。
45.面食可分为京式、广式、苏式三大流派,南、北两大风味。
46.属于粤菜的是:、烧乳猪
47.属于江苏风味的是:蟹黄汤包、黄桥烧饼
48.属于淮扬菜的是:叫花鸡、虾仁锅巴、三套鸭
49.属于湘菜的是:红烧全狗、红煨鱼翅、
麻辣子鸡
50.属于官府菜的有:孔府菜、红楼菜、随园菜、谭家菜
51.属于鲁菜的代表菜的是:糖醋鲤鱼、炸蛎黄
52.属于孔府菜的是:诗礼银杏、八仙过海:鲁菜、怀抱鲤鱼:鲁菜、一品锅
53.属于随园菜的是:百玉虾圆、鸡粥
54.属于满族传统点心的是:萨其马、玉米面、打糕
55.属于北京风味的是:都一处烧卖、艾窝窝、豆面糕
56.属于浙江风味的有:猫耳朵、莲芳千张包子、西湖醋鱼、东坡肉
57.属于朝鲜族传统菜肴的是:冷面、狗肉火锅、泡菜、生拌鲜鱼片
58.唐代出现“点心”的名称
59.早在3000年前,中国人已学会制作面食
60.(藏族)族不吃鱼类。
61.中国饮食主要由主食、副食、饮品三个部分组成。62.中国饮食文化有一个宠大的工业系统,
这个系统犹如一座大厦。构成这一大厦骨
架的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
文化四大系列。
63.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经过数千年的发
展,中国饮食文化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大致
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
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
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
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密切联系。
64.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1.菜系多:因为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复杂,
物产丰富多样各民族生活习惯也不同,在历史
长河中慢慢形成了许多菜系,除了八大菜系之
外,中国还有所谓的地方菜、官府菜、宫廷
菜、少数民族菜、寺庙菜。
2.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
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
、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有故事传
说:中华美食许多是有故事传说中国菜小游
戏,例如:东坡肉、东坡墨鱼等。
3.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
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香、味有严格的要
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
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4.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
有密切的联系,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
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
的目的。
填空题:
1、中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征:食物原料
选取的广泛性、进食选择的丰富性、
2 / 8
肴馔制作的灵活性、区域风格历史的延续性和
各区域间文化交流的通融性。
2、中国烹饪著名的八大菜系:鲁、川、
粤、闽、苏、浙、湘、徽。
3、菜肴的区域特:东辣西酸,南甜北
咸。在中国有“国菜”的美誉:豆腐
4、佛教将食从欲望、摄取和执著分为:段
食、触食、思食和识食。
5、燧人氏:钻木取火。宿沙氏:煮海为
盐。伏羲氏:渔猎牧和人工养殖。神农
氏::种植。从旧石器到新石器,发明
陶器,经历火烹到石烹到陶烹。
6、中国餐饮21世纪发展的方向:社会化、
科学化、集约化,南北朝时期,梁武帝
信佛教,禁肉食。北宋时期,苏轼写过
大量饮食诗。
7、“面塑”称为“礼馍”,起源于民间
祭祀。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
征,告期和亲迎
8、中国传统烹调方法发生的时间顺序应当
是:烤、煮、蒸、炒。中国饮食文化传
统的“四大基本”理论形成时间的正确
顺序应当是食医合一、饮食养生、本味
论、孔孟食道。
9、中国饮食文化“十美原则”的逻辑顺序
应当是质、香、、形、器、味、适、
序、境、趣。
10、公元7世纪中叶孙思邈(581〜682)
所撰写的《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千
金食治》,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饮
食疗疾专篇。
11、蒙古族传统食品有两大类,其中肉类
食品蒙古语称作“乌兰伊德”。
12、“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一语见于中国先秦典籍“三礼"中的《礼记》
13、“克伊姆奇"是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风味独特的传统食品。
名词解释:
饮食文化: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饮食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
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饮食养生是食医合一理论与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和实践。其思想体现在《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等本草学文著中。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
茶德:中国儒学传统君子完美人格修养对茶的比德思想,是传统茶人对茶与茶事的道德和哲学认识的升华,主要理解为:诚、清、真“茶德三昧",即:诚一诚厚、诚明、诚信、诚敬;清一清真、清俭、清正、清明;真一真情、真性、悟真、归真。
陆羽:中国唐代著名的茶文化家和鉴赏家啊,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一一《茶经》而闻名于世,对
中国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岀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袁枚:中国古代食学的集大成者,有“食圣"
之誉。所著《随园食单》是中国古代食学著
作的典范。
茶人:有茶文化修养的嗜茶者。
角黍:即粽子,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美食, 是
定形于3000年以上的文化积淀最厚重、最具
艺术性的特型食品,源于上古祈农传统,定
型于屈原纪念风俗。
六礼: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纳
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
普劳:又作“朴劳",我国新疆维吾尔等民族
的风味名食,汉语名为“羊肉抓饭"
黄酒:中国的民族特产,也称为米酒,是世
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源于中国,且唯中
国有之,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
酒。多以谷物为原料,蒸熟后加入专门的酒
曲和酒药进行的发酵酒。
本味论:本味论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
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注重原料
的天然物性,讲求食物的自然美味与味性变
化的科学合理性。
乌兰伊德:蒙语“红食",泛指羊、牛、马、
骆驼以及禽兽的肉或肉类食品。
查干伊德:蒙语“白食",鲜奶、酸奶、奶
酒、奶茶、奶干、奶酪、奶豆腐、奶皮子、
奶点心等各种奶品。
克依姆奇:朝鲜语“泡菜",是朝鲜族最具民
族特征、最富影响力的食品。
满汉全席:中国清代光绪初期形成的官场筵
式,又称满汉大席或满汉酒席,是康熙年间
满席—汉席、道光时期满汉席的承续发展。
其基本特征是燕翅等海珍与烧烤菜肴的组
合。
酒人:一切爱酒嗜酒的统称。
糌粑:藏族的传统和代表性食品,是青稞炒
熟后磨成面;用茶和后手食,若调以奶茶、
酥油、奶渣、糖等则更香甜可口。藏族谑称
为本民族的“方便面"。
合卺: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新婚夫妇洞房中的
共饮合欢酒礼,破一匏瓜为二杯,一线连两
端,取夫妇一体、同甘共苦之意;现代婚礼
中的“交杯酒"是其遗俗。
杜康: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酿酒发明家,应
当是女性
1、饮食文化: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
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
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
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
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
合。
2、食医合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大基础
理论形成最早的理论内容。其标志是《神农
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
3、饮食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
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饮食养生是
食医合一理论与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旨
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健康长寿目的
的理论和实践。其思想体现在《神农本草
经》、《黄帝内经•素问》等本草学文著
中。
4、孔孟食道: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
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首先是孔子
和孟子饮食观点、思想、理论及其食生活实
践所体现的基本风格与原则性倾向,即孔子
的“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和孟子的食
志一食功一食德。
5、果腹线: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一般表现为简单再生产)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量质食物的社会性极限标准。
6、果腹层:中国历史上饮食文化的社会基础层次,由社会广大最底层民众构成,是
反映民族食生活基本水平的社会层次。该层次的食生活基本水准经常在“果腹线” 上下波动。
7、饮食文化创造线:位于果腹线之上的相对稳定的饮食生活社会性标准。
8、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最主要的)民族、风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位。
9、中华饮食文化圈:以历史上中国版图为传播中心,以相邻或相近受中华饮食文化
影响较深、彼此关系紧密的广大周边地区连接而成的饮食文化地域空间的历史存在。10、饮食文化层:中国饮食史上,由于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饮食生活的不同社会层次。
11、满汉全席:中国清代光绪初期形成的官场筵式,又称满汉大席或满汉酒席,是康熙年间满席-汉席、道光时期满汉席的承续发展。其基本特征是燕翅等海珍与烧烤菜肴的组合。
12、食医:见于《周礼》记载的周王廷职官,其职司是负责周天子、后和世子的膳事营养。是见于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营养师。
13、《茶经》: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成书于758年,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七千余字,著者陆羽。《茶经》是中国茶文化成熟的标志,体现了系统的茶学思想和完备的茶道程序,对中国和世界饮茶风气与茶学发展影响重大深远。14、酒道:中国酒道源于上古时代形成的酒
礼,体现敬、欢、宜的精神,根本要求是
“中和”,即孔子所说的“惟酒无量,不及
乱。”
15、茶德:中国儒学传统君子完美人格修养
对茶的比德思想,是传统茶人对茶与茶
事的道德和哲学认识的升华,主要理解为:
诚、清、真“茶德三昧",即:诚一
诚厚、诚明、诚信、诚敬;清一清真、清
俭、清正、清明;真一真情、真性、悟真、
归真。
16、民俗:是指人民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
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
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17、饮食民俗:是指人们在筛选食物原料、
加工、烹制和食用食物的过程中,即民族食
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
惯,也称饮食风俗、食俗。
18、酒圣:中国历史上传统酒文化人中的上
上品,他们凭借酒力实现了情感、思想的超
越发展和超常的文化创造,李白等人是典型
代表。
19、小康层:中国历史上的一种饮食文化社
会性层次,位于果腹层与富家层之间,大体
上由城镇中的一般市民、农村中中小地主、
下级胥吏,以及经济、政治地位相应的其他
民众所组成。
20、“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
食性,先遣小姑尝。”释义:此诗为唐代一
首著名的《新嫁娘词》,中国历史传统是家
中饮食事务由妇女负责,礼俗新妇结婚三日
即要承担起厨事工作。新妇为讨得
婆母的欢心认可,先要从小姑处了解婆母
的口味爱好。
21、“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语,
典岀《论语•乡党》。本意为祭祀用的饭要
土家族的饮食尽可能做到每一粒米都完整,作脍的肉料要
切的尽可能均匀适度。
简答论述题
1、试说中国茶的种类及其代表品种?
答:中国茶业的种类繁多,命名方法也不
少。有的以茶叶产地的山川名胜为主题而命
名,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庐山云雾等;
有的以茶叶的形状而命名,如碧螺春、瓜
片、雀舌、银针、松针等;有的以加工方式
而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基本茶类包
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
等;再加工茶类包括花茶、紧压茶、萃取
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和含茶饮料等。
2、茶道与茶艺的关系怎样?
答:茶道与茶艺是茶文化的核心。“艺” 是
指选茶、制茶、用器、烹茶、品茶等艺茶之
术与风格;“道”则是指艺茶过程中贯彻的
精神、体现的思想。茶艺有名有形,是外在
表现形式;茶道一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
能通过心灵去体会悟识,是精神、道理、本
元与本质。有艺无道则空,有道无艺则枯,
艺道结合则灵;二者是相辅相成、表里互张
的关系。
3、试述中国筷子的功能与文化意义?
答:筷子的功能主要有两大类:一、物理功
能:依人的意愿对各种食料进行恰如其分的
夹、拨、挑、拌、运等20余种灵巧的
目的性动作;是人大脑智力指挥下手技能的延长与升华。此外,筷子还可以被人作为工具发挥食事之外的许多功用。二、生理功能:测定表明,筷子的使用可以牵动手指、手腕、手臂直至肩膀等的30多处关节和50多处肌肉,由此牵动的神经组织多达万余条。因此,长期以筷子助食对手的灵活性训练和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学者认为,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 也是中国青少年智力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以筷子取代餐桌上的刀、叉,反映了学者以文化英雄的优势胜过了武士。”中华民族用筷子的历史长达六千年之久,筷子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传统,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文化习俗的形成、维系、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4、列表比较中西饮食文化的特征。
饮食内容饮、食结合
乔四爷玩过的女明星1、茶道与茶艺的关系怎样?
答:茶道与茶艺是茶文化的核心。“艺”
是指选茶、制茶、用器、烹茶、品茶等艺
茶之术与风格;“道”则是指艺茶过程中贯彻的精神、体现的思想。茶艺有名有形, 是外在表现形式;茶道一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心灵去体会悟识,是精神、道理、本元与本质。有艺无道则空,有道无艺则枯,艺道结合则灵;二者是相辅相成、表里互张的关系。
2、食疗与饮食养生的区别如何?答:食疗是针对目标进食者的已发疾病,以特选食料的计划进食为手段的医治行为;饮食养生则是
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到健康长寿
目的的理论与实践。
二者形似而实异,原则和目的均不同。但两
者都源于“食医合一”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都是科学合理的进食。
3、如何理解中国古代文献中"羊大为美” 的
意义?
答:《说文解字》段玉裁注:“膳之言,善
也。羊者,祥也。故美从羊。”“羊大则肥
美”。羊在古代是黄河流域先民最主要的肉
源;羊的行走、产乳、繁殖、增肥加重诸特
点为一切人所需要依赖,是最重要的财富与
食料;是最普泛的一般等价物;
地区饮食文化圈、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文化
圈、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东南地区饮
食文化圈、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青藏高原
地区饮食文化圈、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中
北地区饮食文化圈和素食文化圈等12个相对
独立又彼此紧密相连的子文化区位并存的民
二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卷人教版族饮食文化区域形态。
5、“满汉全席”演化的历史阶段性、基
本特征与原因是什么?
答:满汉全席是清代光绪年间流行的官场筵
式模式。但其在清代的发展演变却经历了满
席一汉席分立、满汉席、满汉全席三个不同
形态的阶段。康熙皇帝为了永固爱新觉罗皇
朝政权统治的政治目的,不断强化满族的文
化优势地位,于康熙二十三年对宫廷宴事礼
制实行“满席一汉席”分立的改革。“满
席”名目正式岀现,获得了“国宴”的尊贵
名分,并且一直严格维系到清帝国的最后岁
月。但满席一汉席分立的习尚在朝廷以外的
官场维系到道光初年便逐渐被合一的“满汉
席”筵式所代替。光绪初期,满汉席又被规
国庆节银行放假不放假模更大的满汉全席筵式所逐渐取代。这既反
映了满族饮食文化再造与维系的发生演变历
史,也同时表明满、汉民族饮食文化相互影
响并最终融汇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整体的必
然结局。
6、“满汉全席”的相对稳定模式和不可或
缺的品种是什么?
答:“满汉全席”的相对稳定模式是指燕翅加
烧烤的基本格局。不可或缺的品种是指烤猪、
烤鸭、烤排子和燕窝、鱼翅、海参等所谓“海
演员海青八珍”类肴品。
7、“十美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
其具体内容是:
质:原料和成品品质与营养的严格要求。香:
鼓诱情绪、刺激食欲的气味。
:悦目爽神的泽。
形:体现美食效果。
器:精美适宜的炊饮器具。
味:饱口福、振食欲的滋味。
适:舒适的口感。
序:一台席面或整个筵宴肴馔在原料方面的
合理搭配。
境:优雅和谐又陶清怡性的宴饮环境。
趣:愉快的情趣和高雅的格调。
比较特征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西方饮食文祭特和会盟时最重要的牺牲;人际交往中
食物来源素食为主,肉食为辅--------- 的最重要礼物。
肉食为主,素食为辅
4、迄止19世纪时,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
烹饪方法熟食为主,讲究调味注重生食,讲究原味?
饮食方式聚餐制
饮食强调经验、味道
---------答:迄止19世纪时,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分餐制
_________特征如下:在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内是科
学营养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京津地区饮食文化
饮、食分开圈、黄河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黄河中游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