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定都开封原因浅析
摘要: 中国古代都城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集中体现和最高象征。作为八大古都之一的开封最鼎盛的时期当推北宋一代。本文以北宋定都开封的原因为研究对象,从我国古代都城和都城的选址原则,分析了开封在当时的综合优势和部分劣势。通过研究,可以了解到开封的发展史和它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探讨到我国城市发展史上的某些规律。个性的自我介绍
关键词: 都城;定都;开封;汴梁;北宋
都城是人类社会踏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产水平获得较大提高后的产物。中国古代的都城往往既是当时朝代的政治、军事中心,又是当时的文化、教育和宗教中心,因此它们对于当时朝代意义是十分重大的。那么,在我国史学界所瞩目的八大古都中,开封无疑也是其中耀眼的一个。开封作为我国八大古都之一,也是我国政府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个,它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起过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尤其北宋一代,开封作为其首都,人口逾百万,经济、文化曾居世界的前列,堪承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它不但是我国各族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同时也成为亚洲诸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目前我国很多学者对古都以及开封城史作了细致的研究。例如,陈桥驿在其《中国的古都研究》中就提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称为古都的两条标准,并提出了古都与大古都之分的概念。周宝珠的《宋代东京研究》从北宋定都开封的原因到北宋时期开封的士、农、工、商等各个阶层的情况,以及文化、艺术、宗教、风俗、科技等作了极为深刻的探讨。龚良的《中国古代都城选地刍议》具体分析了都城选地标准。高扬的《我国的古都及其东移》和李树仁的《中国古都何以由西向东嬗递》都从古都沿革上分析了开封城的优劣势。这些论著对古都学和开封城的发展史研究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张云雷被停演的原因开封又名汴梁,历史上曾有启封、大梁、夷门、梁苑、浚仪、祥符、东京、汴京等名称。它位于黄河与淮河两条大河之间,鸿沟水系特别是其中的汴河,使它成为中原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开封在战国时代就是一座名城。唐末及以后的五代政权也先后建都于此,但直到北宋定鼎,它才成为一个全国传统王朝的首都。
赵匡胤代周建宋,国都究竟应设在哪里?君臣们是经过一番激烈争论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曾记录了开宝九年赵匡胤君臣为“迁都”洛阳发生的一次辩论。即在公元976年,三月初四这天,赵匡胤心怀迁都之念西巡洛阳。洛阳是他的故乡,他曾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少年
时光。自他12岁仗剑出游,数十年戎马倥愡,君临天下后又日理万机,难得再有机会故地重游。他看到西洛山川关河雄壮,迁都之心意决,甚至想一迁洛阳,再迁长安。但随行的大臣无不表示反对。最后在晋王赵光义的“在德不在险”【1】的说服下,赵匡胤才不得不服从多数人的意见,承认当时开封的首都地位。那么,究其根本,是哪些因素促使北宋创国集团最终定都开封呢?不妨先从我国古代都城与都城选址说起。
一 都城与都城的选址
我们知道,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是一个政权实施其统治并控制其疆域的神经中枢。封建王朝的都城也是王权的象征,影响着一个王朝统治的稳固与繁荣。所以历代统治者对都城的选址都十分重视。他们主要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和军事因素、以及统治者的历史心理因素等方面来考虑,让这些条件和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以赖选出的都城成永久基业。
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说:“食国者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国之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2古都】
《管子·乘马》篇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3】同书《度地》篇说:“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二择地形之肥饶者。”【4】
《太平御览》说:“王者受命创制建国,立都必据中土,所以控天下之和,据阴阳之正,均统四方,以制万国者。”【5】
分析一下我国古代都城的地理环境和以上学者编著的论述,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我国古代都城的选址不仅考虑自然地理形势,还要考虑政治地理形势,即“天下之和,阴阳之正”与“天下之势”。从首都的功能看主要包括了一下四大功能,即统治全国的功能——治民,保卫政权的功能——卫国、卫民,保证供应的功能——富民、利民,文治教化的功能——教民。因此,这就要求都城在军事上固若金汤,经济上富甲天下,如古人言“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赵小棠家里有钱吗6】 ,地理环境上“不倾之地”、山川秀美,交通上四通八达。当然,从历史上看,各朝首都的选择只能是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抓住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比较有利的地理位置。
北宋定都的问题,也是经过一番激烈讨论的,但最终的结果是选择开封为其首都。可以说,
当时争论的结果,决不是一个历史的误会,而是各种条件决定的结果。那么,从以上我们所分析的建都选址条件上看,开封是不是当时一个最理想的都城所在地?它为什么会被选中作为北宋王朝的首都呢?
二 开封在当时的优势
开封在战国时期称为大梁,是魏国的首都,属名都大邑。《盐铁论》就赞其曰“天下名都”【7】。秦灭六国,开封受到毁灭性破坏,至唐又逐渐发展为一方重镇,地位大为提高。五代时,后梁首建都于此,称东都,这是开封历史上的一大转机。代唐而兴的朱温曾经被唐朝封为梁王,大梁(开封)成为其夺取天下的根据地。因此,他定其国号为“梁”,而且将其首都定在大梁。朱温曾在其即位诏书中,讲了他定都开封的理由“古者兴王之地,受命之邦,集大勋有异庶方,沾庆泽所宜加等。”“用壮鸿基,且旌故里,尊令典,先示殊恩。宜升汴州为开封府,建名东都。其东都改为西都”【8】。这道诏书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大变化,开封已作为汉族正统王朝的首都而崛起,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接着后晋、后汉、后周相继以开封为首都,称东京。尤其是经后周周世宗的全面改革,开封首都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开封成了“华夷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益繁盛”【9】的大都
范冰冰市。这些就是北宋之始开封城的面貌,可以说它已具备成为赵氏王朝首都的资格。我们就从具体方面来分析开封在当时的优势。
(一)水陆交通和漕运的优势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水。因为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大型聚落,人民生活饮用需水,耕种需要灌溉水源,手工作坊需用水,交通和漕运更需要水。开封位于黄河冲积大平原的西部边缘,处于华北平原与黄淮平原的交接地带,土质松软,水源丰富。黄河、汴河、蔡河、广济河纵横其间,开封正处其中心。这里交通便利,通过汴河等,可以解决京城的物资供应问题。因而,“汴河之于京城,乃是建国之本。”
后周周世宗柴荣在对开封城扩建的同时,也曾大力修治了以汴河为主的东京航道,这是他对促进开封城繁荣的一大贡献。柴荣即位后,兴修水利,治理河流,疏通漕路。显德四年(公元957年)“诏疏通汴河一派,北入于五丈河,又东北达于济,自是,齐鲁之舟楫皆至京师”【10】,又“浚汴口,导河流达于淮,于是江淮舟楫始通”【11】。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发徐、宿、宋、单等州丁夫数万浚汴河”;“发滑、亳二州浚五丈河,东流于定陶,入于济,以通青、郓水运之路”;又疏导蔡河,以通陈、颍水运之路【12】。于是,汴梁城
“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荆湖之运漕”,水运四通八达,成为各地财货荟集之地。
唐、五代以来,汴州已形成水陆交通枢纽,后周的修治将蔡河、五丈河与汴水沟通,交通更为便利,地位更为重要。汴河漕运量后来定为每年600万石,从江南运来这大批粮食以养京师军民,城市工商业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周邦彥的《汴都赋》记载,在汴河上来往的船只,有江浙一带的,也有江淮一带的,有官府的,也有私商的,一片繁荣。《续资治通鉴长编》曾记载:“波流平缓,两堤平直,江淮扁舟,四时上下,昼夜不绝。”正是因为漕运通路的疏通,才解决了京师数十万军兵及一部分市民的用粮问题,也直接解决了开封能不能立都的重要条件。唐朝长安,由于运输困难,在许多年份里,皇帝要率百官、军队到洛阳就食,其窘境可以想象。显然,宋朝立国,要解决官府军队给养问题,汴梁无疑是建都的首选城市。
(二)地理位置与政治上的优势
选择适当的地理位置,是营建都城的重要一步。《吕氏春秋》指出:“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就是指地理位置的选择。地理位置选择是个综合因素,地点、地形、地势、交
通等表现在军事上就是要求制内御外、攻守兼备。
历史上,通常把四面平坦、无险可守的地方称为“四战之地”。战国时期的赵国定都于四战之地,不得不全民习兵,但最后还是被强秦所灭。开封地处黄河南岸平原的舒缓地带,也是自古有名的四战之地。开封无山川之险,不利于守,却未必不利于攻。以四战之地取攻防要枢,纵横捭阖,无论南下还是北上,进退自由的汴梁都显得利兵利战。开国之初,赵匡胤为实现统一而南征北战,战略上是攻势而非守势。汴梁从地理上利于战,即主动进攻,命将出师,很是方便。
zhishujie当然,在地理形势方面,开封有优有劣,顾祖禹曾说:“宋人谓汴都背依燕赵,面控江淮,泰岳镇其左,温洛萦其右,为天下奥区,然形势涣散,防维为难。”【13】
政治稳定是一个政权生存、发展的依托和保障。统一政权往往以政治力量雄厚的地方作为都城,选择有利于从政治上控制国家局势的大城市。汴州(开封)在隋唐时期崛起,但从安史之乱后,成为军阀相互争城掠地的角逐重点对象。唐王朝对它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因此节镇建置不常。直到兴元元年宣武军移到这里,唐王朝以大军十万【14】镇守于此,汴州才真正起到“王室藩屏”【15】的作用。公元907年,朱温以开封宣武军之力量,代唐建
梁,始首都于开封。这也有历代统治者由于受迷信、谶纬及心理因素的影响,将自己的发迹之地作为兴王的根本的因素作用。其实这根本上也是随着封建社会内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形势的变化而形成的,决不是某个历史人物随意决定的。
开封经梁、晋、汉、周建都之后,初步形成了全国的政治中心,虽然全国割据势力各霸一方,但基本承认中原王朝的正统地位。这也为北宋定都开封打下了不可动摇的基础。
对待北方的少数民族问题,也是五代乃至北宋择都开封的政治原因之一。隋唐时期就经常受突厥的袭扰,后来,北方的契丹也壮大起来。少数民族先后建立政权,经常发动战争,举兵南下,对中原王朝西北边防构成重大压力。五代时都城选址由长安、洛阳逐渐东移至开封,就有中原王朝对起首都在政治安全上的考虑。
(三)城市营建与历史上的优势
由于“城镇聚集着财富和权力,因此引起征服者或掠夺者的注意”,“占据城市中心,就能最好地从政治上和经济上控制地区。因而,城市是战争的首要目标”【16】,一切权力的拥有者为巩固和保卫既得利益和权力,不仅拼命扩大军事力量,而且总是想方设法修筑城池,
以期通过这些手段,来增强其军事防御力量和军事上的抗打击力。于是在整个古代中国历史进程中,便会出现这样两种现象:每当战争大规模、频繁发生时,一方面是筑城高潮迭起,另一方面则是毁城、屠城事件的不断出现。
很显然,先秦、两汉、魏晋之间的开封也屡次遭受战争、灾难(包括人为的水灾)的多次磨难,但它都在每次战争后,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一旦战争停止,就生机勃勃,再度兴起。隋统一后,政治稳定了下来,汴州也一洗过去战争的伤痕,成为中原一个重要的州郡。唐自安史之乱起,汴州依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等方面,日益显露出其重要性。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唐廷任永平节度使李勉兼汴州刺史,开始“重筑”【17】汴州城,这次重筑又称“筑罗城”【18】,就是修筑外城。周长20里155步,规模是相当大的。这大大提高了开封城的地位。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宰相董晋为宣武军节度使期间,又修筑了汴州城的汴河水门。修成的东西水门,对汴州城防无疑起到了积极的巩固作用。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正月,诏“开封府修补京师罗城,率畿内丁夫五万千版筑,旬日而罢”【19】。周世宗柴荣继位后,对开封城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后周显德二年(
公元955年)四月诏曰:“......东京华夷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繁盛。而都城因旧,制度未恢,诸卫军营,或多窄狭,百司公署,无处兴修。加以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络绎无穷。......将便公私,须广都邑......”【20】诏书规定,采取分期施工完成的方法,先令主管部门“于京城四面,别筑罗城,先立标识,俟将来冬末春初,农务闲时,即量差近甸人夫,渐次修筑,春作才能,便令放散。或土功未毕,即次年修筑”【21】。这是种不伤民力、不误农时的妥善方法。修建中还将营葬、窑灶、草市都标识在七里之外,而标识内首先画定军营、街巷、仓场、诸司公廨,然后“听民随便筑室”【22】,这样有计划地进行营建,制度周密,于市容十分有利。次年,派曹州节度使韩通督役而成新城,周长48里233步【23】。传说因取虎牢关粘土筑城,故“坚密如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