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中秋中国,有一座古都叫大同(第一章)鬼故事大全
第一章塞上吹来大同风
大同境内龙蛇般穿行的外长城,吻合一条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划出中国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及农牧两大文明之分野——中国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生产生活于此天然分界。……美丽的楼兰古城,美丽在传说中;神秘的尼雅古堡,神秘在神话中;千年古都大同,晨光夕照在今日地平线上。
在大同的蓝天下,绽放大不同的花朵,这是大同世界最美的春天。
大同。大同——
少数民族政权北魏王朝京都。
少数民族政权辽、金陪都。
明清九边重镇第一边第一府镇。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舞台。
中国最大一次民族融合圣地。
中国古代“里坊制”创新与成型之城。
佛教中国化世俗化发源处。
端午节祝福短信简短儒释道三教汇流入口。
胡汉文化交融之地。
太和改革发散中心。
中国古代一大批帝王将相摇篮。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易易紫中国民族风情博物馆。
周星驰朱茵再次相见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之都。
中国长城大观园。
魏碑发祥地。
中国书法名城。
音乐故乡。
龙壁之乡。
皇后之乡。
桑乾文明金之畔。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诞生地。
北岳恒山、悬空寺之家。
中国煤都。
……
一道道光环,像晨曦中大海律动的金波,在大同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上空,荡漾绚丽与灿烂。
一道道光环,像晨曦中大海律动的金波,在大同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上空,荡漾绚丽与灿烂。
天下大同。世界大同。
巧合乎?天意乎?至少耐人寻味——“大同”,作为一市之名,乃符号而已;作为一个美好理想的寄托与追求,却是人类携手步入大同世界的神圣象征与召唤。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孔子构想的这一幅人性化蓝图,是东方人心目中暖意融融的“”,是中华民族生命乐章澎湃激越的主旋律,也是炎黄子孙生生不息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
词性
康有为倾一片丹心谱写《大同书》畅想曲:太平之治,大同之乐。
孙中山“三民主义”指向鲜明——走向共和,实现大同。
站在昆仑之巅,双手叉腰,放声吟哦: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易,“如月之恒,如日之升”。“生生之谓易”。“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台湾学者曾仕强译解《易经》奥秘:孔子希望《周易》“飞起来”……《周易》“飞起来”以后是什么样子?就是世界大同。
大同,一座矗立于游牧与农耕过渡地带的塞上古都,左手拉着草原,右手牵着中原,共和国首批发榜24个历史文化名城,其位列第三;历史上有平城、恒州、云中(古有三地:秦
汉云中郡,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唐置云中郡和云中县,今大同;云梦泽别称,今湖北安陆县)之称。
地理坐标上的大同:经度与中国长沙、广州连理;纬度与华盛顿、马德里、北京花开一枝。
建筑在中国古代,以风水择为首要:“凡立邦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其次必论形势:“近为形,远为势;形言其小者,势言其大者。”形须近察,势可远观;形乘势来,势借形威。
夫州县有时而改,山川终古不变。大同地理位置殊然独特,“紫塞明珠”照耀古今:腰缠桑乾河玉带,内外长城合欢而抱;西出杀虎口塞外风光扑面而来;南过雁门关杏花疏影满眼妖娆;境内东南数十里有北岳恒山,唐王李世民祭文为之褒扬:惟灵山之秀峙,亘朔野而标奇。桂花侵月,松萝挂云。幽涧冬暄,飞泉夏冷。宝符临代邦之美,灵蛇表阵势之奇。
古都“大同自古称朔方,密与胡虏连封疆。烽屯官军数百万,斥堠棋布遥相望”;战则“南北交锋,烈马嘶鸣”,和时“贡使络绎,商队接踵”。——大同历史地理特征的人文勾勒与素描。
“下代郡而出雁门,抵平城而入北地”。古时大同形势大略:山环采凉,水抱桑乾;“长城界其北,雁塞峙其南;西眺朔漠,东瞻白登;屏全晋而拱神京,巍然重镇。府东连上谷(今北京居庸逐鹿一带),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居边隅之要塞,为京师之藩屏”(《读史方舆纪要》)。
“云中迫于边境,古今用武之地,形胜尤所急也。三面临边,最号要害……实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大同府志》)。
“大同为古云中地,自武开辟,捍御雄边;洎元魏建都,创设宫阙;辽金复置陪都。民物日繁,规制愈广,屹然为全晋一重镇”。“大同自昔号云中郡,为神京之右卫,全晋之北门……自秦汉以迄于有明,戎马之扰,无代无之”。“云中,朔方重地,中外咽喉,古多兵燹,历朝官其地者,要以武备为先……”“自秦汉以来,开设云中郡,控驭边陲,藩篱燕赵,屹为重镇;至明清而建置节府,屯聚雄兵,尤为天下要塞”。“大同郡即古云中,向为用武地。三代犹在荒服,自战国以及秦汉,李牧、蒙恬、李广、魏尚诸贤勋绩彪炳是时,厥后亦代称剧郡”(清·;黎中辅《大同县志》)。
清代做过大同知府的胡文烨,自是拥有令人信服的发言权:“帝之右辅,晋之名邦。其命维新,赫赫方昌。凡属统辖,虎踞雉翔。百二关河,万祀金汤。”
光阴10万年之前,旧石器时代的文明霞彩,就在大同一带流光若水,润染泽被。大同市阳高县许家窑村,乃中国早期智人化石出土之乡。许家窑遗址,定格着北京猿人后裔中的一支,迁徙到此茹毛饮血、结绳纪事的场景;其以一颗“人类的启明星”在中国学生课本里莹蓝闪亮。
历史镜头由近及远,节节向前推移:许家窑人——山顶洞人——泥河湾人,构成绵绵
生息的远古生命链条。
泥河湾,被尊称为“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圣地”、“东亚地区人类文化的摇篮”、“东亚的奥杜韦峡谷(横亘坦桑尼亚境内,系分布于非洲大陆的旧石器早期文化)”。1923年,任教于燕京大学的英国地质学家巴尔博,到此考古发现犀牛等淡水哺乳类动物化石,遂将这套含化石的地层,命名为“泥河湾层”。
分别发源自山西北部宁武管涔山和左云截口山的恢河、源子河,于朔州马邑村汇合为一条野性雄阔的桑乾河。
生活在桑乾河两岸的泥河湾人,最早点燃了人类文明之光。北京中华世纪坛刻记中国历史文明进程青铜甬道的第一级,便是泥河湾的小长梁。中国迄今发现100万年前遗址计25处中,有21处集中散落在桑乾河流域。中原“仰韶文化”,东北“红山文化”,与西北“河套文化”在此交汇,考古学家苏秉琦一语概之:中华文明的三岔口。
唐代诗人贾岛曾辞别咸阳,远《渡桑乾》:“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宋代诗人苏辙作诗《奉使契丹二十八首渡桑乾》,工笔了一幅桑乾流域和平风情图:“北渡桑乾冰欲结,心畏穹庐三尺雪。南渡桑乾风始和,冰开易水应生波。穹庐雪落我未到,到时坚白如磐陀。会同出入凡十日,腥膻酸薄不可食。羊修乳粥差便人,风隧沙场不宜客。相携走马渡桑乾,旌旆一返
无由还。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年年相送桑乾上,欲话白沟一惆怅。”
大同民谚:桑乾河里下豆面——汤宽。大同境内的浑河和御河,皆为桑乾河支流。桑乾河穿流大同地区波涌至北京,初名无定河后称永定河;继而奔注天津海河,汇入黄海第一个大海湾——渤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