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小拜年 上海餐厅 | ||||
科目:音乐 | 教学对象:二年级 | 课时:第一课时 | ||
提供者: | 杜玲 单位:广德县兴华私立小学 | |||
一、 教学内容分析 | ||||
2、学唱歌曲《小拜年》,感受过年的喜庆气氛。 3、感受锣、鼓在表现热烈气氛时的作用,了解一些传统的过年习俗。 | ||||
二、 教学目标 | ||||
1、通过学习歌曲《小拜年》了解湖南花鼓戏以及湖南的过年风俗。 2、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小拜年》,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积极参与编创活动,用打击乐表现过年的气氛。 4、通过学唱歌曲《小拜年》,感受音乐所表达的过新年的热烈氛围,感受不同地域的民歌风。 | ||||
三、 学习者特征分析 | ||||
1、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天真活泼,非常好动,在学习知识技能时采用打击乐器学得更有激情。 2、用情景导入,增加学生的学习氛围。 3、模仿表演更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乐趣。 | ||||
四、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 ||||
1、该课的主题是学习并感受歌曲《小拜年》,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听觉与视觉 的冲击下,充分为学生提供了理解音乐与感受音乐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增强了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 2、根据主题内容,教师收集了相关的视频与音频材料让学生观察、欣赏,让学生自主听、学习、感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理解和感受的能力。 | ||||
五、 教学重点及难点 | ||||
1、 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小拜年》。 2、 唱出湖南花鼓调的风格特点。 | ||||
六、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一、律动、发声 《表情歌》 | 学生一起边表演,边唱歌 | 《表情歌》是前不久刚学过的一首欢快有趣的歌曲,学生都很喜欢,课堂开始让学生关注到自己的表情,调动一下学生的情绪,再引入过年时候的表情,也不失为一种比较自然的过度。 | ||
二、二声部节奏训练 导入:小朋友的表情真丰富,我们来看下面几幅图,他们的表情怎样呢? 1、 音乐(《小拜年》伴奏)+幻灯片(过年图片)。 什么日子个个都那么开心? 在我们中国过年就是过春节,这是人们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了,小朋友尤其开心,有一个小朋友就高兴地叫了起来。 2、 节奏 X X X X X X 咚咚 锵 咚咚 锵 X X X X X X X X 咚咚 锵 锵 咚咚 锵 锵 3、 0X 0X 0X 0X 拜 个 新 年 4、 看指挥分声部说。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咚咚锵 咚咚锵 咚咚锵锵 咚咚锵锵 0 X 0 X 0 X 0 X 拜 个 新 年 | 一起边拍边说(喜庆快乐),并重复。 边说边听师说另一节奏 0X 0X 0X 0X 拜 个 新 年 生模仿。 | 过年是每个孩子最兴奋的时候,穿新衣、放鞭炮、挂灯笼、贴春联……人脸上无不洋溢着喜悦,用图片和歌曲伴奏音乐结合起来呈现给学生,直接就将浓浓的节日气氛浸染着学生;模仿生活中开心地”呐喊”——“过年啦!”进行二声部的节奏训练,使学生既得到了知识技能的训练,又增强了对节日气氛的体验。 沈傲君 | ||
三、模仿“爆竹”声,初步感知音乐旋律 导入:传说“年”是一种怪兽,人们是用爆竹吓跑它的。渐渐地就成了一种习俗,每逢喜事人们就会放鞭炮来庆贺。 1、 指名模仿一种鞭炮声。 2、 出示一张“鞭炮”图片。 听听我的这个鞭炮是怎么响的? 3、 先拍手再跺脚来模仿。 4、 指名模仿爆竹。 5、 薄饼在音乐声中模仿爆竹声。 师边弹琴,边用“爆竹”图片指挥,出现时便集体按节拍模仿爆竹声。 | 生模仿:X X X X 嘭 嘭 啪 啪 X - X - 嘭 啪 生接龙模仿。 在音乐声中一个接一个地按节拍模仿出爆竹声,可由教师开头。 | 在学习新歌时,让学生感受音乐旋律、聆听歌曲范唱等,这对于学生把我歌曲的情绪、节奏等基本音乐要素从而进一步学习演唱歌曲,是十分重要的。低年级的学生好动、好表现。每当音乐一起,很容易随着音乐的节拍开始随便做动作,而对音乐作品内在的情绪、人文内涵等特点缺乏准确感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言行本身给予欣赏者的很多感觉。这时就需要一个安静聆听的氛围,需要学生养成静听音乐的好习惯。 | ||
四、锣、鼓 导入:小朋友,听到歌里唱的了吗?“鞭炮声声锣鼓响”,看,老师还带来了锣鼓。 边奏边模仿“咚”“锵”。 1、师按节奏敲出锣鼓声 2、师模仿出锣鼓声,指名上台奏出来,集体说出节奏名; 3、边练习边出示锣鼓图片节奏卡。 4、师边唱歌边奏锣鼓 5古代路上丝绸之路起点是哪个城市、指名说。 6、师生接口,师唱歌词。 五、唱歌 1、出示歌谱、歌词,揭示歌名,听范唱。 2、师生接口唱并交换。 3、完整演唱歌曲。 4、加锣鼓声给歌曲伴奏。 指名上台敲,二人配合,其余学生可用拍腿和拍手分别代替锣鼓。 六、拓展:过年习俗及相关艺术作品 导入:你还知道哪些过年的习俗吗? 指名说 1、 多媒体播放“中国过年的传统习俗”。 2、 师生一起贴对联。 3、 讲窗花:也是人们寄托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祝福。 4、 欣赏多媒体播放的芭蕾舞剧《窗花舞片段》。 师讲述“窗花舞”的故事。 5、 观看多媒体,了解我国南北习俗的区别。 6、 用事先带来的有关过年的物品布置教室。 播放音乐《春节序曲》。 师给学生拜年:新年很快就要到了,老师给大家拜年了,祝小朋友们新年快乐、学习进步! | 生集体模仿出师奏出的锣鼓声,师生一起模仿。 练习四种锣鼓节奏: X X X X X 0 咚咚 咚咚 锵 X X X X X 咚 锵 咚 咚 锵 X X X X 0 咚 锵 咚 锵 X X X 0 咚 咚 锵 生模仿出“咚锵”声,并说出节奏名; 生出以上节奏在歌曲中运用的顺序。 生按节奏接口说歌词里的锣鼓声。 学生先唱“锣鼓节奏部分”。 师生接口唱。 生完整演唱歌曲。 学生选择合适的节奏型。 展示由本班学生写的对联,集体读一读,并请此同学上台介绍对联的含义。 贴“福”字。 生听师讲《窗花舞》的故事。 | 歌曲中从头到尾都贯穿着一定节奏的锣鼓声,既增添了歌曲的喜庆气氛,反映了主题,也形成了一定的特。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得到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同时也让学生在饶有兴趣和富有创造性实践操作中解决歌曲中“锣鼓节奏”容易混淆的难点。 启发学生唱出节拍重音,以表现喜庆气氛和欢快的情绪。经过前面一系列的铺垫,演唱歌曲应该可以进入了,学生把刚才练习的“锣鼓声”放到了歌曲里演唱,让“亲切感”领着他们从已知的到熟悉的再到似曾相识的逐渐到完整演唱歌曲。 启发学生理解为何要倒着贴。 小结:不管什么样的方式,目的都是为了热热闹闹过个年。 观看过年习俗的视频讲解、 | ||
七、教学评价设计、 | ||||
把学生分成男生组和女生组,不论是演唱还是表演,都请出各队代表公平公正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优点和缺点,好在哪里,不足之处也要说清楚,教师是最高裁判长。最后的获胜组奖励一个大大的笑脸,一学期下来,看哪个组获得的笑脸多,就满足那个组一个愿望(内容一定是关于音乐方面的)。 | ||||
八、板书设计 | ||||
小拜年 X X X X X 0 咚 咚 咚 咚 锵 X X X X X 咚 锵 咚 咚 锵 X X X X 0 咚 锵关于过年的歌曲 咚 锵 X X X 0 咚 咚 锵 | ||||
九.教学反思 | ||||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以“听”为主要手段,辅助一些适合低年段儿童年龄特点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不断熟悉歌曲旋律,感受歌曲的节日气氛,让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参与热情。但是,在进入歌曲的演唱环节时,过于简单和草率了,没能细致地分析音高。另外学生刚接触锣鼓演奏时就是演奏的歌词中“锣鼓”节奏处,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反应,所以让学生进行伴奏时想到在“锣鼓声”歌词处配上相同的“锣鼓声”也是自然的。 一个好的音乐作品是由多方面的元素组成的,节拍、节奏、音高、速度、情绪,包括结构、变化等都影响着音乐作品的表现,所以我们在带领学生感受音乐作品时,仅仅关注它的节拍、节奏、情绪是远远不够的,对相似的旋律、音高和对称的乐句、结构的感受恰恰被回避了,可见,对音乐作品的体验还不够深刻和到位,影响了演唱的准确性。为了能让学生更准确地演唱歌曲,适合引导学生在听音乐旋律时关注音高,适当适当巧妙地帮助学生分析乐句间的关系是很必要的。我在教学设计上做了一点改进和尝试:范唱时不出示歌词,让学生观察老师为歌曲配的手绢花的动作,练习音高、乐句结构想一想其中的关联,使学生关注点明确地带着思考去欣赏范唱,当学生发现老师手绢花的高低与音高匹配,相同的动作是因为乐句的旋律相同时,也自然会加深对歌曲的理解,音高问题也在舞蹈动作中迎刃而解了。 为歌曲设计锣鼓节奏伴奏时,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有一定的而要求,学生在接受了歌曲中“锣鼓”节奏先入为主的印象之后,创造性很可能受到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我又联系到“体验”这一关键词,要想让学生能够用锣鼓为歌曲增添节日气氛,是否应该事先多让学生体验一些喜庆过年的形式。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上也增加了一个环节:观看人们喜庆过年时的视频画面,同时也亲身体验一下扭秧歌的情景,再用敲锣打鼓的形式来庆贺也就不再那么刻板了。 |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