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技法
第一节 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windows media player 播放器
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对人际关系影响最大的是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一、羞怯心理
羞怯,指的是害羞、羞涩、胆怯。羞怯心理是在人际交往中感觉难为情,害怕与人交往的心理。具有羞怯心理的人的一般表现为:害羞、脸红、手心冒汗、心跳加快、浑身发抖、说话紧张、手足无措等。产生羞怯心理的原因有:第一是天性。第二是受挫经历。第三是文化因素。第四是社会因素。
我国的心理学学者在分析羞怯心理产生的原因时认为,有气质性的原因、受挫经历的原因、自我保护的原因和社会实践少的原因。
据《社会交往心理》一书的作者黄京尧先生分析,羞怯心理的形成大致有四种类型: 1.自卑性羞怯 2.敏感性羞怯 3.挫折性羞怯
挫折性羞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反射性挫折羞怯。另一种是泛化性挫折羞怯。
4.习惯性羞怯
二、 自卑心理
“卑”是低下、低劣的意思,“自卑”是自己轻视自己,看不起自己,总认为别人事事都比自己强。
产生自卑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因人而异。有自身生理、性格等主观因素,也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客观因素。
三、嫉妒心理
嫉妒是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嫉妒心理是很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嫉妒心理的特点:1.普遍性 2.指向性 3.对等性 4.潜隐性
5.变异性 6.社会危害性
四、自傲心理
如果说自卑是由于个人自我评价过低的话,那么自傲则恰恰相反,是由于个人自我评价过高。自卑心理是对个体交往动机的内在抑制,自傲心理则是对个体交往对象的外在排斥。两种心理都会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
有自傲心理的人在社交场合往往显得傲慢白大,瞧不起别人,也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自视
清高。概括地分析,自傲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自认为才智超 (二)自认高人一等 (三)自以为是
五、自私心理
自私心理是指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和集体利益,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具有自私心理的人,心里只装着自己,遇事只为自己考虑,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和感。
六、猜疑心理
猜疑是指无中生有地起疑心,对人对事都不放心、不信任。猜疑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是一种消极有害的心理现象。
(一)猜疑心理的表现
具有猜疑心理的人往往过于敏感,对任何事都疑心重重,喜欢捕风捉影。在他们看来,人都是虚伪的,是不可信的,时时处处要设防。
(二)猜疑心理的危害
猜疑心理是对环境、对他人缺乏信任,而这种不信任是基于个人主观判断推测,并没有事实依据。毫无根据地认为别人所说、所做的一切都是加害于自已,最终导致与他人格格不入,产生对立、敌视态度。
七、孤僻心理
孤僻是指孤独、不合,性格怪癖,常常喜欢一人独处。有孤僻心理的人主要表现为少言寡语,离索居,不愿与他人接触,待人冷漠,不愿参与体活动;做事喜欢独来独往,封闭自我,不愿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所以其他人很难了解到他的内心世界,他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
八、报复心理
报复心理是在人际交往中,以攻击的方式发泄对他人的不满和怨恨的一种情感体验。
(一)报复心理与报复行为
有报复心理的人并不一定都有报复行为。
报复心理和报复行为是极富情绪性和攻击性的,不论是对报复对象、报复者本人还是对社会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我们绝不可掉以轻心。
(二)报复心理和报复行为产生的原因
分析报复心理和报复行为产生的原因,既有主观因素的影响,又有客观因素的影响。
1.主观因素
从主观因素来分析,报复心理、报复行为的产生与个性特征有关。报复心理是自卑心理、
嫉妒心理、猜疑心理的极端表现。过度自卑,嫉妒心、猜疑心重的人,大都对他人、对社会抱有敌视态度。当这种不良情绪达到不可遏制的状态时,就会实施报复行为或侵犯行为。
2.客观因素
从客观因素分析,报复心理、报复行为的产生与遭受挫折和失败有关。多拉德提出,人的侵犯行为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而引起的。另一位社会心理学家贝克威兹则认为,人在遭受挫折以后,仅引起一种唤起状态及侵犯行为的准备状态。

张钧甯是叫ning还是mi第二节 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
人际交往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信息沟通层次、人际认知与归因层次、交往互动层次。其中每一个层次都会产生表现形式不同的心理障碍,影响人们正常的交往行为。
一、信息沟通层次
人际交往的实质是信息的交流沟通。人们在沟通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沟通障碍:
(一)缺乏对交往情境的统一理解导致障碍的产生;
(1)双方所用的语言不同。
(2)双方的社会差别、文化差别、种族宗教差别、职业差别等造成的对沟通中所使用的概念的不同解释及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处世态度。
(二)交往双方沟通时交往者性格及心理关系不同导致障碍的产生;
(三)非言语沟通中语义表达的不同引起误解导致障碍的产生;
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除了语言交际外还有非语言交际,即非言语沟通。所谓非言语沟通是指以非语言符号系统为信息沟通载体的分级沟通。比如面部表情、手势、体态、眼神、音调等都能用以表达某种语义和情感。非言语沟通分为四个符号系统:光学——动力符号系统;辅助语言符号系统;空间和时间符号系统;视线接触符号系统。
1.光学——动力符号系统
光学——动力符号系统是指通过人体各部分的一般运动肌表现人的情感的符号系统。主要包括人的手势、面部表情、体态表情等。
2.辅助语言符号系统
辅助语言符号系统主要指发声系统,即音质、音量、音幅、音、语速、节奏等。还包括语言外的系统,以及咳嗽、哭、笑等。
3.空间和时间符号系统
空间和时间符号系统指的是在非言语沟通中,交际双方通过所处的空间距离和对时间的把握达到传情达意的特殊的符号系统。
4.视线接触符号系统
视线接触符号系统是指通过目光接触表达各种情感、态度、观念等的符合系统。视线接触是对言语沟通的一种补充。
核酸检测预约怎么预约
二、人际认知与归因层次
(一)人际认知
人际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或者说是在个体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
人际认知包括自我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人际认知中的心理效应主要有: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版印象等。
1.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指的是人们在第一次交往中对他人形成的印象最深刻,难以改变,往往影响和左右以后的交往。首因效应的形成,主要受直接可见的外表或音容笑貌的影响。
第一印象所具备的定势效应有很大的稳定性。首因效应会对认知他人造成偏差,影响我们对一个人的正确判断。
首因效应又分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况。直接第一印象是交往双方初次见面时,通过直接感知所形成的印象。间接第一印象是通过中介,如他人介绍、文字材料介绍等间接途径获得的印象。
2.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人际交往中,最近的印象对人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在人与人较长时间的交往中,最近了解的信息往往占主导,冲击了过去对他人的一贯了解。
首因与近因的区别与联系?
奔跑吧兄弟第五季什么时候开播首因效应是重视第一印象,近因效应是重视最后的、最近的印象。看起来似乎是对立的,实际并不是根本对立的,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很重要,而最后的或最近的印象也很重要。一般在对陌生人的认知中,首因效应比较明显,而对熟人或久别重逢的人的认知中,近因效应更明显。究竟如何把握呢?关键是我们看一个人不能只凭一时一事,既不能先人为主,也不能以偏盖全,而要全面地、历史地看,以避免出现认知偏差。
3.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以对某人某一特性的认知推及到尚未认知的其他特征上。这种从好的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扩散、推论而得出全部好或全部坏的整体印象会使我们产生认知偏差,这也是我们在人际认知中应当注意避免的。
4.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对某人或某一类人进行简单概括归类,形成比较固定的印象或看法。
刻板印象一般具有以下表现:
其一,因认知对象的国籍不同而形成的刻板印象。
其二,因职业、年龄不同而形成的刻板印象。
其三,因性别不同而形成的刻板印象。
(二)归因层次
加拿大摩洛哥预测归因是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或者说,归因是指人们通过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寻原因的一种心理活动。
1.导致行为发生的原因
导致行为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行为者自身的内在原因,包括个人能力、动机、性格、情绪、态度、努力程度等。二是客观的外在原因,包括环境、机遇、他人、文化差异、工作的难易程度等。
2.归因偏差的表现
常见的归因偏差主要表现在:
(1)将成功归因于个体内在因素。 (2)将失败归因于客观外在因素。
三、交往互动层次
志田未来交往互动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相互作用产生共鸣行为的过程。交往与互动紧密相连,互动是建立在交往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双方在交往中互相厌恶,或某一方厌恶另一方,双方便不会发生友好的互动。如果交往双方互不理解,互动也无法进行。
(一)影响交往互动的心理障碍
影响交往互动的心理障碍,从个人来讲,主要表现为不健全、不正确的自我意识。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以下内容:
(1)生理自我 (2)心理自我 (3)社会自我
(二)自我意识心理障碍必须克服和消除
自我意识障碍是人际关系的一大心理障碍,是必须克服和消除的。库利曾指出,个人的自我意识不一定都反映现实,有时会出现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