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次中篇》拼塔安
梵语云:跋瓦讷乍玛
藏语云:巩贝林巴
汉语云:修行次第
敬礼文殊孺童尊。
全国连锁火锅店兹当略述随行大乘经藏轨理众之修行次第。此中,欲速证得一切种智,具了悟者,当勤此能得彼之众因缘。
如是,此一切遍智,非从无因生,否则,一切应于一切时中皆生遍智故。若无观待而生,则无何能为阻碍,然非一切皆成遍智。是故,时有生故,所有实事,唯观待因。又时而有成遍智,非一切时﹑非一切处﹑亦非一切,故彼必定观待因和缘。
又彼等因缘中,应依诸无谬、齐全者。若勤于错谬因,纵经长时,不得所欲果,如挤角取奶般。不造诸因,不生果报;无诸种子,不生诸苗果故。是故欲得彼果,当依无谬众因缘。
abab的词语有哪些若问:云何遍智果位之因缘?答:似我如盲,无法阐示彼等,然薄伽梵,现证圆满佛已,为诸所化机所宣说,我亦如是述说世尊所开示。
世尊告曰:「秘密主!遍智之智慧,彼由悲根生,菩提心因生,方便臻究竟。」是故,欲证遍智,当学悲心﹑菩提心及方便等三。若发悲心,诸菩萨众,欲现前拔济一切有情故,定成彼誓言。去除我见已,定将恭敬,趣艰难行,持续无间,长时修习,福慧资粮。既入彼已,必定圆满成就福慧资粮。若圆众资粮,则如垂手能得遍智般。是故,遍智根本唯是悲心,故于最初,唯应修习。《正法集经》亦云:「世尊,菩萨不需学众多法。世尊,菩萨若能善持、善达一法,彼已掌握一
切佛法。云何一法?即此大悲心也。」
以大悲心遍摄故,诸佛世尊虽已圆满一切自利,依然常住直至有情界尽。所作不似声闻,入最寂涅盘城。观照有情,远弃寂灭涅盘城,如焰铁屋,诸佛世尊之无住涅盘因,唯大悲心。
于此,当述最初入修悲心之次第。
首应暂修平等舍,于诸有情,去除贪瞋,修平等心。细思一切有情皆欲乐不欲苦,无始轮回中,无一有情未曾百次为我亲人。若此有俱胝数,于之,或有生贪,或有起瞋,故我应于一切有情修平等心。如是思已,即从中庸着手,亦于亲敌修平等心。次于一切有情修平等心已,再修慈心。以慈心水,滋润心续,视如金地,播悲心种,则易顺利生长。次以慈心熏习心续,故当修习悲心。
悲心是欲令苦难有情远离一切苦之行相。三界一切有情,皆受三苦任一折磨,极为痛苦,故应于一切有情修习彼心,世尊告曰:「如是,凡是有情地狱之有情,唯是长时无间沈溺于热等各种痛苦河中。」又云:「如是,又诸饿鬼,多数身受无尽饥渴痛苦火煎烤,受众极苦。」诸旁生亦是,唯受相互吞噬﹑瞋怒﹑厮杀﹑伤害等众苦。人等亦是,感受遍求不得﹑相互仇恨﹑伤害﹑爱别离﹑怨憎会﹑贫困等无量苦。
凡被贪等烦恼,诸缠障蔽内心,或种种恶见扰乱者,彼等皆是苦因,故如身处断崖,唯是极苦。纵是天众,亦被坏苦所恼。凡是享欲天神,彼等恒被死殁﹑堕落等恐怖忧苦御心,云何安乐?
行苦是业和烦恼之性相,随他转之体性,一一剎那坏灭之性相,彼遍及一切众生。是故,见诸众生,身处炽燃苦焰
中,当思:如我不欲苦,余者皆同,言:「呜呼!此等爱我有情之苦,当如何解脱彼苦?」视如己苦,以欲令彼离苦之悲心,安住于三摩地亦可、于一切威仪亦可;一切时中,于一切有情应修习;最初,唯于众亲友,观其感受如言之种种苦而修习。
次,观有情平等无差别已,细思:一切有情唯我亲人,应于诸中庸者修习。若时,于彼如于亲友悲悯等住,尔时应于十方有情作修习。若时,如母见己疼爱之幼儿受苦,感同亲受,自然流露欲拔其苦之悲心,等视所有有情,尔时方称圆满,亦得大悲之名。
修习慈心,最初从亲友修起,欲彼得乐之行相,依次亦应于中庸﹑怨敌修习。如此,串习悲心,渐次将自然涌现欲现前拔济一切有情之心。如是,串习根本悲心已,当修习菩提心。
菩提心,行相有二:世俗及胜义。其中,世俗者,悲悯许诺,欲现前拔济一切有情,思惟:为饶益众生故,愿证成佛。以欲求无上正等圆满菩提之行相,而初发心。彼复,如《戒品》所示仪轨,从安住菩萨戒之智者彼处发心。如此,既发世俗菩提心,为发胜义菩提心故,仍应励力。
胜义菩提心,彼乃出世间﹑离诸戏论﹑极光明﹑胜义所行境﹑无垢﹑不动摇﹑如无风火烛,持续不动。成就此者,由恒时恭敬,长期串习奢摩他与毗钵舍那之瑜伽而成办。
如《圣解深密经》云:「慈氏!当知凡诸声闻﹑菩萨﹑如来之善法,世出世间,一切皆是止观果。」彼二能摄一切三摩地故,诸瑜伽师,一切时中,定应依于止和观。如《圣解深密经》云:「薄伽梵言,如我所示,当知诸声闻﹑菩萨﹑如来众之三摩地诸多行相,彼等皆为奢摩他﹑毗钵舍那所摄。」
若唯串习奢摩他,诸瑜伽师不能断障,仅暂伏烦恼而已,不生慧光明,不能善坏随眠,故不善坏随眠。是故,《圣解深密经》云:「以静虑伏诸烦恼,以慧善灭诸随眠。」《圣三摩地王经》亦云:「纵然修彼三摩地,彼不能坏计我想,彼烦恼故极错乱,此胜行如修禅定。设若妙观法无我,分别观彼若修习,彼得涅盘果之因,以余因皆不能寂。」《菩萨藏》亦云:「未闻菩萨藏法数,未闻圣法毗奈耶,仅以三摩地为足,随我慢转堕我慢。不脱生老和病死,哀号苦愁和诤斗,六道轮回不能脱,亦
不能脱痛苦蕴。于彼如来密意说,『随顺从他而听闻,将从老死解脱出。』」
是故,欲断诸障,发遍净智,当住寂止,而修般若。如《圣宝积经》亦云:「住戒得禅定,得定能修慧,以慧得净智,净智戒圆满。」《圣大乘修信经》亦云:「善男子!若不近住慧,我不作宣说,诸菩萨能信大乘,能生大乘。善男子!亦以此法门,诸菩萨能信大乘﹑能生大乘。当知一切,皆由无涣散心,正思义法而出生。」若离奢摩他,唯以毗钵舍那,瑜伽师之心,涣散于诸境,如处风中烛,极不坚稳。以是不生极明智光芒,故当依于似此二者。
是故,《圣大涅盘经》亦云:「诸声闻不见如来种姓,定力强故,慧羸弱故。菩萨众虽见然不明,慧力强故,定羸弱故。如来遍照一切,止观相应故。」以奢摩他力,如烛不被风动摇,诸妄念风不能动心。以毗钵舍那,尽断恶见垢,余不能乖离。如《月灯经》云:「奢摩他力不动摇,毗钵舍那如山般。」是故,当住彼二而行瑜伽。
于彼,或问:「最初,瑜伽师以何能速成就止和观?当渐次依止观资粮。云何止资粮?」住随顺处﹑少欲﹑知足﹑断诸杂务﹑尸罗清净﹑断诸贪等妄念。
朴树怎么了其中,当知住随顺处,即具足五德之处:一﹑无劳能得衣食等故易得;二﹑未住恶人和怨敌等故吉处;三﹑是无病之地故良地;四﹑友伴具戒见解同故良友;五﹑日无众人故,夜静声寂故具善妙。
云何少欲?于法衣等,不贪求上好﹑众多。
喜爱夜蒲2演员
云何知足?仅得粗劣法衣,常感满足。
云何断诸杂务?断诸买卖恶事﹑断除太过亲近在家和出家众﹑断诸行医﹑紫微﹑历算等。
云何尸罗清净?于二种戒,不犯自性和遮制学处,设若放逸违犯,速速追悔,如法而行。有说声闻戒之他胜罪不准还净,然彼若具追悔心,并有尔后不再犯之心,又分别观察何心造业,彼造作之心无自性故,修习一切诸法无自性故,当说其戒,唯是清净。从圣者未生怨王(阿阇世王)之追悔,获净化一事,当能了知。故应勤修,无彼追悔。
作意思惟:诸贪欲等,于今后世,过患众多,应于彼等,断除寻思。同样,轮回诸事,不论可不可爱,彼等皆是坏灭法,毫无坚实,彼等不久,终将与我分离,我为何贪恋于彼?思已修习,断诸寻思。
云何毗钵舍那资粮?依圣士夫﹑遍求多闻﹑如理思惟。
依何圣士夫?多闻﹑词明﹑具悲﹑不厌者。
云何遍求多闻?凡是世尊所宣十二分契经,了不了义,皆恭敬谛听。正如《圣解深密经》云:「随欲不闻圣者语,是毗钵舍那障碍。」又云:「毗钵舍那,从闻思生,是生净见因。」《圣无爱子请问经》亦云:「具闻能生慧,具慧息烦恼。」
云何如理思惟?善抉择了义经藏和不了义经藏等。如是,
菩萨无疑惑,定能专一修习;若不尔者,如人趋车,抵岔路口,犹豫不决,疑而不前。
瑜伽师应于一切时中,断鱼肉等,非不相顺,应饮食定量。如此,菩萨积聚所有止观资粮,以彼入修。此中,瑜伽师正修习时,应先完成诸事,如厕之后,于无声音荆刺之悦意处,思惟:「我当安置一切有情于菩提心要。」以欲现前拔济一切众生之意乐,使大悲心现行,五体投地,顶礼安住十方一切诸佛菩萨已,在前方摆设诸佛菩萨之画像等,尽力供养﹑赞颂﹑忏悔己罪﹑随喜所有众生福德。
于极柔软舒适垫上,如至尊毗卢遮那佛之全跏趺坐,或半跏趺亦可;眼勿太张,亦勿紧闭,垂注鼻端;身勿太弯,亦勿太仰,端身笔直,内住正念而坐。双肩平衡,头勿太高太低,勿偏一方;从鼻至脐,垂直而住;齿唇自然而住,舌抵上牙根;气息内外出入,勿令出声,亦勿粗猛,务必使呼气吐气,毫无感觉,徐徐任运而转。
首先,修奢摩他,停止涣散外境已,持续缘于内,任运而转,安住具足喜悦和轻安之心性中,即名奢摩他。安住奢摩他所缘时,任何思择真实,彼即毗钵舍那。如《圣宝云经》云:「奢摩他乃心一境性,毗钵舍那乃正观察。」《圣解深密经》亦云:「世尊!云何遍求奢摩他?善巧毗钵舍那?佛告慈氏,如我所说,法假安立,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凡为菩萨众所说者,菩萨当谛听﹑善受﹑读诵娴熟﹑意善思择。极通达已,独处静处,正住
于内,善思惟法,作意彼等,以何等心作意,即以彼心,持续运行。如此而行,多番安住,由彼引生身轻安,和心轻安,即名奢摩他。如是,菩萨遍求奢摩他,彼得身轻安,和心轻安已,安住于彼,断除心涣散,于彼等所思之法,内在三摩地所行境,彼等影像,所知之义,分别寻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