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璧墓志释文注释。请大家指正。
发表于 2012-2-23 10:57|
君諱璧,字元和。勃海縣廣樂鄉吉遷里人也。
其先李耳,著玄經於衰周。□靈神葉,輝弓劍於盛漢。載籍既詳,故余略焉。高祖司空,道協當時,行和州國,登翼王庭,風華帝閣。曾祖尚書,操履清白,鑒同水鏡,銓品燕朝,聲光龍部。祖東蒐乘榮違世。考齊郡,養性頤年,并連芳遞映,繼寶相輝。
君締靈結彩,維山育性,韻宇端華,風量淵遠,俶儻不羈,魁岸獨絕,猛氣煙張,雄心泉涌,藝因生機,學師心曉。少好《春秋左氏傳》,而不存章句。尤愛馬班《兩史》,談論事意略無所違。性嚴毅、簡淳言、工賞要、善尺牘。年十六出膺,州命爲西曹從事。十八舉秀才,對策高第,入除中書博士。譽溢一京,聲輝二國。
昔晉人失馭,書南徙。魏因沙鄉,文風北缺。高祖孝文皇帝追悅淹中,遊心稷下,觀書亡落,恨閱不周,與爲連和,規借完典。而齊主昏迷,孤違天意,爲中書郎。王融思狎淵雲,韻乘琳瑀,氣轢江南,聲蘭岱北。聳調孤遠,鑒賞絕倫,遠服君風,遙深紵縞,啟稱在朝,
宜借副書。轉授尚書南主客郎,遷浮陽太守。分竹一邦,績輝千里。
以母憂去任,戚深孺慕。服闋。中軍大將軍彭城王,翼陪鸞駕,振旆荆南。召君爲皇子掾。參算戎旅,謀協主襟,府□,除司空掾。毗贊臺階,增徽鼎味。每辭父老,申求鄉祿。高陽王親同魯衛,義齊分陝。出鎮冀嶽,作牧趙燕。除皇子別駕兼護清河、勃海、長樂三郡。衣錦遊鄉,物情影附。既而謠落還,秘臥侍閑宇。京兆王作蕃海服,問鼎冀川。君逆鑒禍機,潛形河外。鎮東李公,出軍□北,都督六州,掃清叛命。復召君兼別駕,督護樂陵郡。君心希祿養,復乞史任。州頻表言朝心,未允。於時,政出權門,事由外戚。君千里遙書,公交轍,坐使諸王,情深面託,尋丁艱窮,沉哀鄉地,栖遊漳里廿餘年。是故,零員亡次,落緒失源。妖賊大乘勢,連海右州牧蕭王。心危懸旆,聞君在邦,人情敬忌。召兼撫軍府長史加鎮遠將軍東道別將。衆裁一旅,破賊千,漳東妖醜,望旗鳥散。
太傅清河王,外膺上臺,內荷遺輔,權寵攸歸,勢傾京野。妙簡才賢,用華朝望。召君太尉府諮議參軍事,獻贊槐庭,風輝天閣。雖希逸之佐,廣陵無以過也。天道芒昧,報善無聞。不幸遘疾,春秋六十。以魏神龜二年歲己亥春二月辛亥朔廿一日辛未,卒於洛陽里之宅。正光元年冬十二月廿一日,遷葬冀州勃海郡脩縣南古城之東堈。山壟之體,義兼遷缺。勒金石於泉阿,令聲猷而不滅。
其辭曰:至人窅眇,理絕名況。伊君之先,江海匪量。潛魂柱下,飛聲泗上。訓丘教僖,玄言以暢。靈神葉,傳芳不已。漳海降祥,篤生夫子。學貫丘傳,藝洞遷史。觀物昭心,聞風曉理。賓王流譽,昇名鸞池。齊依江㵰,魏薄桑湄。榮風未曙,雲長已知。登員憲省,分竹海湄。投影臺庭,披繡還鄉。物情聳附,賓友生光。䩭擊大乘,猛氣煙張。獻軌宰門,槐風增芳。嗚呼天道,芒昧靡分。空傳餘慶,報善無聞。遙途未亢,逸影已淪。骨落青松,魂追白雲。無常之理,義兼山塚。釋之諫漢,文□□□□,心動。汲塋紀襄,魯墳旌孔。鐫銘泉陰,永昭芳湧。
曾祖祐,燕吏部尚書;曾祖親,廣平游氏。祖雄,東莞太守;祖親,北平陽氏。父璆,御史中丞,父景仲州主簿齊郡太守;母遼東公孫氏,字佛仁。父楚秘書著作郎。妻滎陽鄭氏,字潤英,父冀司州都州主簿。息男子貞,年十五;息女孟猗,年十八,適滎陽鄭班豚;息女仲猗年十七。
勃海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中的一个郡。在今河北沧州一带。最早设立与汉高帝五年,属幽州。东汉改由冀州管辖。北魏登国元年改勃海郡为渤海郡。治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辖今天津及河北、山东各一部分。 如何取消u盘写保护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1).指 汉 扬雄 的《太玄》。《后汉书·张衡传》:“ 衡 善机巧,尤致思於天文、阴阳、历筭。常耽好《玄经》。” 宋 辛弃疾 《感皇恩》词:“ 子云 何在,应有《玄经》遗草。” 明 高启 《读史·扬雄》诗:“如何晚把《玄经》笔,却为新都著《剧秦》。”参见“ 玄书 ”。
(2).指《老子》。《南史·隐逸传下·庾承先》:“玄经释典,靡不该悉;九流《七略》,咸所精练。”参见“ 玄书 ”。
周朝末年。
因老子著玄经,故其后代子孙也成为灵条神叶。
.指武艺或用武。 指李氏后人在汉朝多为行武出身,建立功业。如汉李广等。
司空是中国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春秋、战国时沿置。汉朝本无此官,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但职掌与周代的司空不同。
德行;封建伦理纲常。【例】道义|大逆不道。
协,众之同和也。——东汉·许慎《说文》。 协和万邦。——《书·尧典》。传:“合也。”协用五纪。——《书·洪范》。传:“和也。”
指在位的皇帝。 《后汉书·邓彪传》:“ 永元初, 窦氏专权骄纵,朝廷多有谏争,而彪在位修身而已,不能有所匡正……故颇以此致讥,然当时宗其礼让。” 明 李贽《书苏文忠公外纪后》:“ 苏长公以文字故获罪当时,亦以文字故取信於朋友,流声於后世。” 明 陈汝元《金莲记·廷谳》:“试读桧枝词,掉舌刺当时。这根株深泉无曲处,分明是妬杀九重飞。”
行为,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调和;调治;调适。如:和味(调和食物的滋味);和羹(五味调和的羹汤);和弱(调和抑制);和通(调和;和畅) 。
地方政府和诸候国。
泰瑞斯 吉布森登翼。犹辅佐。《文选·班固<封燕然山铭>序》:“有 汉 元舅曰车骑将军 窦宪 ,寅亮圣皇,登翼王室。” 李善 注:“登翼,谓登用辅翼。”《后汉书·窦宪传》:“登翼王室。” 李贤 注:“登,升也,翼,辅也。”
跨界冰雪王
王庭”指的就是封建社会少数民族的统制中心。该称谓直至夏、辽等仍在沿用。本文指朝廷。
风采才华。《南史·谢晦传》:“时 谢混 风华为 江 左第一,尝与 晦 俱在 武帝 前,帝目之曰:'一时顿有两玉人耳。’” 唐司空图《上考功》:“必弘声价,未浼风华;中外具瞻,浅深莫际。” 清 黄宗羲《留别海昌同学序》:“诸子风华掩映千人,多廊庙之器。”
魏明帝
帝阁,天帝或帝王所居的殿阁。 唐若赴仙庭之会。” 唐 王勃 《梓州白鹤寺碑》:“丹乌抱日,疑增帝阁之华;素鹤低云,若赴仙庭之会。”
尚书,战国时亦作“掌书”,齐、秦均置。秦属少府,秩六百石,为低级官员,在殿中主发布文书。秦及汉初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称“六尚”。武帝时,选拔尚书、中书、
侍中组成“中朝”(或称内朝),成为实际上的中央决策机关,因系近臣,地位渐高。和御史、史书令史等都是由太史选拔。在汉宣帝时期权势就已经很高,《汉书》盖宽饶传记载,担任卫司马的盖宽饶向尚书投诉卫尉不合理差遣,尚书责成卫尉废除弊端。卫尉是中二千石,仅次于三公的品秩,尚书在当时已经是有实权的职务了。《后汉书》光武帝本纪注解:《汉官仪》曰:“尚书四员,武帝置,成帝加一为五。有常侍曹尚书,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户曹尚书,主人庶上书事。主客尚书,主外国四夷事。成帝加三公尚书,主断狱事。”成帝置尚书五人,秩六百石,分掌三公曹、常侍曹、二千石曹、户曹、主客曹,职权始重。东汉政悉归尚书台,各曹尚书地位更见重要,其主客尚书令至成为总揽事权的贵官。时尚书分掌各曹,官名只称尚书,不冠以某曹名义。汉灵帝任梁鹄为选部尚书,始用曹名。魏有五曹,晋增为六曹。后尚书台改名尚书省,曹改称部,列曹(各部)尚书遂为贵官。隋以后尚书为六部长官,是古代中央政府部级长官(相当于现代的中央政府的部长)[1]。尚书在隋、唐正三品。尚书在明正二品。清末增设外务、邮传等部,主官亦称尚书。宣统三年,始改尚书为大臣。
操履:操行,品行。出处:《北史.庾质传》:“操履贞懿,立言忠鲠。”
明察,审查。  溪极则不鉴。——《吕氏春秋·适音》
不能鉴听。——唐· 李朝威《柳毅传》
宋仲基出轨铨品(铨品).衡量评论。指好的评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或臧否当时之才,或铨品前修之文。” 宋 叶适 《周君南仲墓志铭》:“名章伟著皆欲铨品,异闻逸传皆欲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