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聚焦
日本信使的告白
日本被中国超过的消息是由日本宣布的。8月16日,日本和国际媒体将“中国超过日本”作为头号新闻传遍世界,这一天被称之为“八一六声明”。而历史巧合的是,前一天,8月15日,是日本“战败纪念日”,亦即日本二战投降65周年纪念日,日本自己称为“终战纪念日”。日本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稍稍超过日本,这是一条在世界引起回响的大新闻。无论如何,世界经济在8月16日抵达了一座新的里程碑,日本自1968年超越当时的西德,位居第二已有42年。
日本的“八一六声明”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从这一天起,中国到达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全球经济体系第一次出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非西方国家。“中国将在这个位置上呆下去,直到超越美国成为老大。”(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主编戴维·皮林语)。虽然没有大肆宣传,但其重要意义仍力拔山岳,昭然若揭。
近段时间以来,关于这一历史事件的舆论,中冷外热,典型表是在中国低调徘徊,在国外持续发酵。面对这一有趣的重大现象,中国经济学家有责任作出回应和讨论。
日本在短时间内赶超中国
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是指经济规模即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变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从经济上看,问题在于正确、专业、清晰地加以解读。
2010年第二季度,日本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按美元计算低于中国。日本政府数据显示,日本为1.288万亿美元,中国为1.336万亿美元;上半年,日本为2.578万亿美元,中国为2.532万亿美元。需要说明,这里进行的估算,是未经季节调整的原始数据;换算成美元时,日元和人民币使用的二季度平均汇率
文    赵昌会
2010年8月16日,星期一,这一天,表面看来似乎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是,它注定将成为全球化信息时代第一个“中国日”,悄然面世,决然行程,进入人类史册
而将被永远铭记。这一天,日本宣布失去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被
中国取而代之。
名次变化并非无关紧要。认为经济排名的变化纯粹是象征性
的观点无异于自欺欺人。中国取代日本带来的巨大变化意味着一
个时代的终结,也是一个新秩序的开始,象征着中国正在让一
切恢复到19世纪以前“本来的”状态,说明亚洲地区理所应当
地回到了人类活动的中心。此时此刻,中国的决策者、经济学
家、记者和知识分子必须进行总结,必须有意识地自觉反思
和整编,必须洞悉尚未得到完全理解的深远意义。
中国已经是
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了吗? CURRENT FOCUS
C UR R U
RE E R NT  F FO O CU C U S    时事聚焦毫无疑问,跨过世界第二这个心理门槛,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持续30年的高速发展就达到了顶峰。
为:1美元兑换92.013日元,1美元兑换6.823人民币。
毫无疑问,跨过世界第二这个心理门槛,中国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持续30年的高速发展就达到了顶
峰。人们早就料到,对一个人口是日本10倍还要多的
国家来说,这一天迟早会到来。日本人知道,中国将
在2010年的某个时候领先日本,“八一六声明”将其
仪式化了。然而,这种数字上的超越,就经济学本身
分析,实际上非常复杂。最根本之处在于,数字估算观看顺序
的主要依据是核算体系和市场汇率。
首先,并非所有国家都使用同样的方法核算其
国内生产总值。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
欧盟委员会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共同开发了
一套指导方针,即国民账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SNA;有人将其译为“国民经济核算体
系”),它具体规定了各国衡量其经济规模的方法。
有两种主要方法来衡量国内生产总值,这两种方法
应该得出几乎相等的同一个数值。一种方法着眼于
总产出。这包括国家所有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政府工作项目的附加值,以及用于私人消费的商品
的价值。另一种涉及衡量一个国家全部人口的总支
时代峰峻大公主出。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于
自报数据,不存在合法的国际机构通过强制性手段
来确保统计部门遵守国民账户体系的指导方针。
其次,货币问题万分棘手,没有客观一致的自然
兵马俑的资料尺度。衡量货币汇率的两种方法市场汇率(Market
杨毅老婆rate )和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arity Power, PPP ),
其结果之悬殊,如同天壤之别;如果把汇率看成一
种经济杠杆和对外政策的话,那
么,货币汇率就成为一个众说纷纭
但活脱脱的“是非之地”。近年来,
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就是这样。不过
显而易见,汇率波动对数据的影响丝
毫不亚于经济活动,何况适用汇率是
否合理也是一个高度复杂且莫衷一是
的问题。日元汇率一路飙升,8月26日,
已经处于危险的1美元兑换84.04的历史
高位,达到了15年来的最高点;而人民币
汇率十分稳定,在6月19日才不再盯住美元,
改为参照一篮子货币。
越是以5~10年的中长期甚至10年以上的超长
期时间框架进行对比,汇率变化就越是与经济规高
度相关的关键变量。试想,如果人民币以40%的幅
度升值,中国经济与美国的差距将在一夜之间就大
幅缩小──按人民币与美元的市场汇率计算,目前
中国经济规模约为美国的1/3(2009年,美国为14.26万亿美元,中国为4.909万亿美元)。若按购买力计算,中国经济早在差不多10年前就超过了日本。有经济学家指出,如果能够正确计算被低估的服务业产值,并把香港包括在内,中国在更早之前就已超过日本。再者,遗漏和误差在所难免。原因也很多,比如说,衡量方法本身难以克服的固有缺陷,调查过程中存在的多处漏洞,自报数据与生俱来的可疑地位,有时很难获得可信的数据,以及由于收集所有数据的任务艰巨而造成大量未上报的收入等等。可以乐观的是,从统计学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规模的总量是绝对的,规模的质量(主要有经济
C U R R E N T F O C U S时事聚焦
结构、经济效益、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4项标准)和分布(主要有人均收入、地域差别、生活水准以及与表现为能源、环境、社会和人口四者相统一的增长模式4项标准)。
最后,增长率是立国之本。不管争论有多大,发展真的是硬道理。日中国内生产总值排名的逆转顺理成章,因为中国一个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曾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两度暂时超过日本,但这一次中国超过日本,很可能标志着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其领先地位不会被日本反超。两国的增长率差距很大。中国经济正以10%左右的年增长率增长,而根据预测,日本经济增长率今年为2%~3%,第二季度仅为0.4%,一季度为4.4%。所以,几乎可以肯定,中国经济规模在2010年底超过日本将是决定性的,没有悬念。
中国强国的地位还比较脆弱中国军事力量排名
“八一六声明”预示着中国是新的旭日升起之地。改革开放30年来,现在,中国的经济规模扩大了将近百倍──确切地说,与刚向世界打开大门时相比,中国的经济规模增长了90倍,截至2009年是89倍。
目标已经处于视野之内。现在,作为新的竞猜游戏,预测中国何时超过美国的做法相当流行。但这一革命性的事件何时发生,确实不再遥不可及,而是越来越具有现实可能性,因此需要进入中国中长期的战略规划议程。高盛公司的2027年也好,世界银行
和普华永道的2020年也好,但30年之内,亦即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周年之际,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交椅归属中国,似为大势所趋,水到渠成。
西方的主流意见认为,中国在21世纪的崛起意味着中国曾一直保持到18世纪的亚洲经济、军事和文化大国地位的回归。过去20个世纪里,中国有18个世纪都位居世界经济之首。这一地位在欧洲推进殖民扩张和中国统治者取消效仿日本向西方技术敞开怀抱的改革措施后烟消云散。人们以为,大量迹象表明,现在许多人认定中国总有一天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除非遭遇大灾难或经济停滞。但历史同样已经表明,应当以半信半疑的态度对待预测国家经济之类的复杂事情。
对于那些爱刨根问底的人,从经济的角度出发,日本是活生生的反面教材。英国《金融时报》8月18日说,2010年的中国与1968年的日本存在许多重要的相似之处,例如环境破坏的遗留问题,以及潜在的房地产泡沫和劳动力人口老化问题。当年,日本取得的成就彻底推翻了西方人固有的一切种族歧视观念:即非白种人的现代化能力有所缺欠。20世纪80年代,日本似乎就是未来,它的典型形象表现为高科技机器人组装新一代体积更小、效率更高的汽车;在那个时期,美欧人士普遍预言,日本经济将在10年内超越美国,但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使它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衰退。
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8月18日欧亚集团的文章概括得淋漓尽致:“中国现在是经济巨人,以后也是,但有一点似乎显而易见:如果不转变经济结构,中国过去30年取得的经济成就将很难复制。中国的发展轨迹没有必然性,但它多次转危为机,并充分抓住了经济复苏的转折点。”
真正重要的是人均数字!中国在富裕程度上和日本相去甚远。日本失去了占据40多年的第二把交椅,但人均水平遥遥领先。从实际水平来看,2009年底,中国人口达13.4亿,占全球人口总数的1/5,是日本(1.27亿)的10倍多,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680美元,远低于日本的3.989万美元和美国的4.647万美元。即使中国收入最高的上海市,人均收入也只有1.05万美元,相当于日本的1/3。据联合国计算,中国还有10亿比较贫穷的人,其中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全球排名第92位,而日本名列第22位。即便今天,中国的人均收入也只有3867美元,与萨尔瓦多和欧洲的阿尔巴尼亚不相上下,但比非洲的突尼斯、加蓬、纳米比亚与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和巴拉圭以及中亚的西部邻居哈萨克斯坦还要穷。
换言之,再有30年的和平发展,中国跃居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时候,由于无法消除的各种限制和先天不足,人均经济产出可能依然进不了世界排行榜的前20名。直截了当地断言,中国人永远无法奢望俄罗斯、加拿大和巴西那样取之不尽的淡水资源,并且难以设想、难以企及我们的顶头老大美国的
西方的主流意见认为,中国在21世纪的崛起意味着中国曾一直保持到18世纪的亚洲经济、军事和文化大国地位的回归。
C UR R U RE E R NT F FO O CU C U S时事聚焦
综合生活水准。
喜忧参半或许反映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典型写照。美欧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成为了支持中国的因素。中国是率先恢复高速增长的主要国家,2009年以来为世界经济提供了一半的增长份额。另一方面,中国是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人均耕地、人均淡水、人均矿产等,不管是可再生的还是不可再生的,中国的人均保有量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国内,30年改革开放付出的代价是,中国变成了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腐败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环境退化一样严重,早就难以遏止,刻不容缓。
中国当然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只不过还没有完全准备好扮演自己的新角。但是,上述这些严重问题和中国领导层面对的大量其他问题,是外部世界基本上看不到的。在外人眼里,中国就是一个快速增长的经济体,由一个不透明而且有些落伍的威权政府管理着。
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今后10年是能否实现和平崛起、从而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也是能否顺利走上政治体制转型道路、从而理顺一切社会矛盾的脆弱时期。
立足长远  只争朝夕
以日本内阁办公室的“八一六声明”为标记,中国走过了多年来预期的痛苦与喜悦的顶点。中国转变成了新的超级大国,日本则衰落成了一个老朽瘫痪的社会。这一运气的巨大倒转,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启示,也预示着中国未来面临的外交考验。
对于中国而言,经济总量跃升至第二位的事实,代表着全球经济和政治实力的转移。通俗地说,对内,中国需要自觉地将内部事务和国内政策与它们可能产生的世界影响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对外,这将带来更大程度的关注,以及在世界舞台上担负更多责任的期望,即伴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规模榜单上名次上升所象征的成功而产生的种种责任。
灰暗的工业时代还远没有结束。相应地,中国需要勇敢地面对内外两大任务:转变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是国内要务;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和所谓的贸易失衡问题上,中国将不得不面对承担更多责任的压力,它们是中国外交的长期主题。
美联社指出,中国在各方面的影响力都将增强,
政治、经济,甚至是新型汽车的设计。常识性的看法
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更有可能施加全球影响
力。在《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中,马丁·雅克有一点
说得很有道理:中国的崛起可能最终会在一定程度
上,按照它自己的形象重塑世界。崛起中的世界人口
第一大国和经济规模第二大国正在重新绘制世界贸
易、政治和军事的版图。
中国应当坚定而娴熟地在全球施展宏大的胆
梦见被水困住略。实现国际化,这是中国人在庄严肃穆的场合一
再作出的承诺。在世界每一个角落,中国的贸易网
络、投资纽带都事关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而全球投放、海空一体的现代化军力是不可或缺的
臂膀和后盾。现在,后危机时代,全球化依然势不可
挡,特别是蒸蒸日上的亚、非、拉地区。中国坐拥2.5
万亿美元的国际储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底
气。在海外投资方面,在四处寻和争夺原材料方
面,中国必须立足长远,只争朝夕。
中国需要培养新型的国民性格和大国风范。为
此,必须抓紧改革政治体制,为建立现代、文明、繁
荣、均富的新中国创造宪政基础。中国日益增长的中
产阶层在很大程度上是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象征。有这个条件作为依
托,国内生产总值坐二望一,则可以使我们在建立和
谐社会、提高人均财富方面,扎实推进,从容不迫。
对于西方人来说,“排在第二位的日本显示出了
亚洲的潜力。排在第二位的中国则构成了真正的挑
战。”(戴维·皮林语)
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传达了一个强烈信
号。长期以来中日经济一直并驾齐驱的局面结束了。
中国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超越。谨撰拙文,立
此存照。■
作者为亚非协会理事
编辑 / 张君
对于中国而言,经济总量跃升至第二位
的事实,代表着全球经济和政治实力的
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