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精神,强调人在天地万物中的核心地位,突出了人本主义精神,讲究“重天道”和“法自然”,又崇尚“人道”,重视礼乐教化。以独特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与人文思维体现中国千百年来的灿烂的东方文化。
关键字:中国  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  天人合一陈礼媛  人文思维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上,人文精神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注重人的精神生活,使人不受神、物的支配,凸显人的自我价值;二是强调礼乐教化,讲究人文教育,反对武力和权力的压制。“以人为本”的观念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天人合一”的思想则体现了它的精髓。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就是“整体关联,动态平衡”的人文思维。
南京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柏安妮三级
现就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与人文思维三方面来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一、 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有民本主义。 “民本”实际上是相对于“君本”而提出的,而最早阐述这一观点的,正是儒家经典和儒家的创始人。如《尚书》上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这就明确道出了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巩固了,国家才能稳定。再如《尚书》中还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一句,就是警告地上的君王要充分尊重民意,如孟子所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罗钢”其意思是说,民心所向,连上天都不能违背,作为上天儿子的地上的君王,自然要以民心所向作为执政合法性的依据了。
  “执政为民”是中国民本主义思想的核心,儒家的创始人之一孟子对这核心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孟子认为,君王不能只追求个人的享受,不能“独乐”,而应该“与民同乐”。那些终日只知自己享受、不顾民之疾苦的达官贵人们,在孟子看来只是“禽兽”。儒家认为,君王的权力虽然是天授的,但是,连天都要听民的,君王的权力也是人民给的,君王也好,社稷也好,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因此,孟子明确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是继孔子和孟子后的先秦第三大儒,他曾用舟水的关系比喻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君王好比一只船,老百姓就是能承载船的江海之水。水能载舟,水也能覆舟。这个比喻很精辟也很深刻。唐朝开国初期,魏征就用这个比喻警告唐太宗李世民要以隋亡为鉴。唐太宗牢记住了魏征的这句话,他在《论政体》一文中写道:“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当君王的要爱护百姓,给他们实惠,使他们不至于过不上的生活而滋扰政事。为政者应该选拔贤能的人,推举忠厚恭敬的人,提倡孝敬和友爱,收养孤寡之人,补助贫穷的人,这样,平民百姓就会安心政事政局,然后君王也就会安于政位了。
二、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又称“天人和谐”“天人相应”或“天人统一”,其内涵基本上一致。“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类社会在大自然中生成和发展,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人和自然相通相应、息息相关的统一体。由此,人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中,“天”的含义既具有双重性,又有同一性;有时“天”指天帝、老天爷,有时“天”指大自然,而有时二者兼具。这可能与中国上古人类的泛神(即自然世界万事万物皆有神)信仰有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将大自然看作是“天”的观念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并非是偶然的。虽然中国有发源于本土的道教,虽然道教也崇拜“天帝”及其统辖的仙官神将,但其更推崇道家的自己的教主——老子。这其中多少可以理解为“天人合一”思想对其产生的影响有关。
东莞最新疫情情况
老子曾指出是“道”创造了宇宙万物。他所说的“道”是指事物运动的规律或是有规律的运动。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道”创造了宇宙本体(“道生一”),这个本体一分为二,成为阴与阳的对立统一(“一生二”),阴阳相互作用产生了新的事物(“二生三”),这种新的事物便呈现出千姿百态、多种多样(“三生万物”)。在他的学说中没有给“上帝”留位置,而一切都是事物运动——“道”的结果。
不过,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许多统治者都曾用“神道设教”,宣扬“上帝”和“天命”来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把“天”解释为“上帝”的这种观念在传统文化中还是比较常见的,而且这种观念往往还和“天”就是大自然的观念杂糅在一起。
中国传统文化不讲“征服自然”,相反地非常重视“顺应天时”。中国人重视的传统节日活动,都与“顺应天时”密切相关。这正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思想的突出表现。而且“天人合一”的思想对社会很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远在我国周代,按照《周礼》的规定,当时周代设定的官制为“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在古人思想中,“六官”的职能与天地四时是相适应的;同时,“六官”对后世的影响也是相当深远的。后世各朝设置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即“六部”衙门,都与《周礼》“六官”的影响有关。这是“天人合一”思想在政治机制设置上的表现。
此外,历朝历代的采取的许多行政措施也带有明显的“顺应天时”的特点。如“赏以春夏,刑以秋冬”,“春日劝农,秋日点兵”等。
三、人文思维
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还体现在思维方式上。中国文化的这种人文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强调个性的思维。因为它是动态的、整体的、联系的、随机的、综合的。中国的人文思维,是从人出发的,或者是从人事出发的,是动态的。历史是从来不会重复的,只可能有相似之处。它一直是在变动之中向前推进的,绝对无法把它隔绝开来,不可能像在实验室里那样有一个固定的工作环境,你很难防止偶然的因素参与进来。所以在动态中我们不可能把它孤立起来,必须要放在整体的环境中加以考察。
人文的思维方式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它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这个随机性非常重要。随机性,即随意性,就是说它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的,可能现在是这个样子,突然就会变成另一种样子。因此我们就要马上改变自己应对的方式。
但是近百年来,我们受到科学思维的影响非常大,以至于我们逐渐忘了用人文的思维方式来处理人文的问题。虽然我们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在研究一些人文学科,比如说文学、历史、哲学、语言等学科,获得了许多以前没有的比较清晰的研究成果,但是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因为我们把这些原来是整体性的东西割裂了,本来我们应该全面地去看它的,结果只能局限在某一个角度去看它了,得到的东西自然也就不准确了。
另外,在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切都像理论推论那么清晰的,会有很多模糊的、不确定的、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的东西。所以就出现了模糊逻辑,而且混沌的概念也被吸收进科学的思维方式中。我们知道科学的思维方式追求的是一种普遍适用性,只有普遍有效才是科学。人文的考察、人文的思维方法,会更多地注意个体、个性化的东西。用一个比喻来讲,就是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不是说要发明一把,什么锁都能开。实际上现在这两种思维的方式正在不断地接近。我想这个是我们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
神时,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因为一种文化的思维方法,可以说决定了这种文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文化的核心,强调人在天地万物中的核心地位,突出了人本主义精神,讲究“重天道”和“法自然”,又崇尚“人道”,重视礼乐教化。现代社会最缺乏的就是人文精神,人们所感受到的最大的精神痛苦就是身不由己,做不了自己的主人,被大量外在的东西所支配。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精神文明、强调德行的理念整好契合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有很大的补益作用。
李秉宪老婆
参考文献:《中国的品格》  楼宇烈   南海出版公司
        《文化研究读本》    罗钢  刘象愚 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安徽日报》    从中国传统文化解读“以人为本”》  作者:夏胜为
《文化论》    蔡俊生  陈荷清  韩林德      人民出版社
谈中国传统文化之天人合一  作者:山如秀
《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 
【美】塞缪尔·亨廷顿    劳伦斯·哈里森  主编    新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