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方法论》案例辨析
一、形式主义
*案例一:《作为手法的艺术》
1.作者: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Borisovich Shklovsky, 1893—1984),俄罗斯文论家。
2.文本:载《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方珊等译,三联书店(北京)1989年版。
3.关键词:手法(技巧) 陌生化 形式
*案例二:《反讽——一种结构原则》
1.作者:克林斯·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 1906— ? ),美国新批评文论家。
2.文本:载《“新批评”文集》,赵毅衡编选,袁可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关键词:反讽 语境 悖论 细读
4.核心论题:a. 诗歌语言是一种反讽(Irony)的语言,即反抗语境压力的语言;b. 对语境的反抗意味着语言的新奇感;c. 细读是诗歌评论的正确方法。
5.理论背景:a. 英美新批评关于诗歌语言问题的几种观点,如“伪陈述”、“张力”、“含混”等;我是不是该安静的走开原唱b. 当代语言哲学中的语义学派的理论;c. 玄学派诗歌。
*案例三:《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
1.作者: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 1915—1980)法国评论家。
2.文本:载《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胡经之等编,张裕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关键词:叙事结构 功能 行动 叙述
4.核心论题:a. 对叙事文本的叙事结构的层次分析;b. 叙事由三个层次形式,即功能、行动、叙述;c. 作者很快就转向了后结构主义。
5.理论背景:a. 结构语言学与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b. 托多洛夫、热奈特、格雷马斯、克里斯太娃等人关于叙事文本的论述;c. 巴尔特在《S/Z》中对巴尔扎克作品的符号学分析。
*案例一:《语言的牢笼:对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的批评》
1.作者:弗里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 1934— ),美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
2.文本:《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詹姆逊著,钱佼汝、李自修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3.关键词:形式主义 文学性 意指活动
4.核心论题:a.关于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分析与评价;b.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根本弊
5.理论背景:a.卢卡奇等人从整体性层面对艺术的认识;b.现代思想的语言论转向;c.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的批判。
*案例二:《批评的剖析》
1.作者:诺思罗普·弗莱(Northrop Frye, 1912—1991),加拿大文学理论家。
2.文本:《批评的剖析》,弗莱著,陈慧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3.关键词:文学原型 神话 意象
同讲普通话携手进小康手抄报内容4.核心论题:a. 文学史是神话原型的传承;b. 文学原型作为表意意象在历史中循环发展;c. 文学与整体性的民族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5.理论背景:a. 以弗雷泽、泰勒、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理论;b.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c. 罗钢剑桥仪式学派从宗教仪式角度对欧洲戏剧文学的研究。
*案例三:《元历史: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前言)》
1.作者:海登·怀特(Hayden White, 1928— ),美国批评家。
2.文本:载《2001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王逢振主编,陈永国译,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
3.关键词:元历史 历史话语 历史阐释
4.核心论题:a 历史的文本化,历史产生于叙述话语对事实的阐释之中;b 历史叙述的三种模式,即情节编排模式、论证模式和意识形态含义模式,每种模式下又有四种叙述策略;c 文学话语与历史叙述之间有着同一性的关系。
5.理论背景:a. 格林布拉特的“文化诗学”理论、蒙特洛斯关于“历史与文本”关系的论述;b. 新历史主义的理论发展;c. 后结构主义的“话语理论”。
三、阐释/接受理论
*案例一:《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
1.作者:罗伯特·尧斯(Hans Robert Jauss, 1920— ),德国文论家。
2.文本:载《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关键词:文学接受 文学史 期待视野
4.核心论题:a. 文学的效应史是恢复文学理论的历史性的重要论题;b. 作者与读者之间期待视野的差距及其溶合的过程,即文学活动中审美经验产生的机制;c. 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构成了文学的效应史。
5.理论背景:a. 现象学哲学对意识活动的研究;b. 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新阐释学理论;c. 英伽登等人的现象学文论。
彩虹 周杰伦 歌词*案例二:《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与游戏》
1.作者: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法国解构主义哲学家。
2.文本:载《书写与差异》(下),德里达著,张宁译,三联书店(北京)2001年版。
3.关键词:去中心 解构 游戏
4.核心论题:a. 传统人文科学受制于逻各斯中心主义,认同先验所指的整体性宇宙;b. 中心是并不存在的,结构的整体性只是一种虚幻的东西;c. 人文科学的基础是话语游戏,即语言的踪迹。
5.理论背景:a. 后结构主义的话语理论;b. 解构主义哲学关于“差异”的论述;c. 后现代文化对相对主义的认同。
四、精神分析学文论
*案例一:《哈姆莱特与俄狄浦斯情结》
1.作者:欧内斯特·琼斯(Ernest Jones,1879—1958),英国心理学家。
2.文本:载《当代西方文艺批评主潮》,冯黎明等编,阳友权、冯黎明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 升华 转移 弑亲
4.核心论题:a. 支配哈姆莱特行为的动机是一种无意识的冲动,即俄狄浦斯情结;b. 哈
姆莱特的全部行为,都来自于父亲死去后形成的一种特殊情况,即父权崇拜下的伦理规范的解除;c. 该悲剧是莎士比亚早年恋母情结的转移和升华。
5.理论背景:a. 弗洛伊德主义关于非理性、潜意识及性伦理的论述;b. 弗洛伊德主义的“白日梦”理论;c. 心理症候的分析方法。
五、文化研究
*案例一:《如何才能做一个体育爱好者》
1.作者: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2002),法国社会学家。
2.文本:载《文化研究读本》,罗钢、刘象愚主编,马海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关键词:体育社会学 身体文化 阶级习性
4.核心论题:a. 作为一种身体文化的体育活动体现了不同阶级的习性和意识形态;b. 英国工人阶级与贵族对体育项目的不同爱好是阶级差异的结果;c. 体育是一个资本对抗的场
所。
5.理论背景:a. 威廉斯、霍加特等人倡导的文化研究理论;b. 权力、意识形态等在后结构主义思潮中的重要地位;c. 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场域、习性等理论。
*案例二:《广告的文化解读》
1.作者:陶东风(1959—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2.文本: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3中国网名.关键词:广告还珠格格五阿哥圆房 符号 意识形态 话语转换
4.核心论题:a. 广告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成为一种文化场域;b. 广告以话语转换的方式将意识形态话语变成文化话语;c. 广告对文化资源实施了一种“盗用”策略。
5.理论背景:a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b. 当代消费文化研究;c. 曼海姆、葛兰西、阿尔都塞、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