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初探
                                潘宏瑶
柳云龙的妻子
小学生健康小常识内容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小学阶段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能够对课堂效果起到举重若轻、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一、引言
  为满足青少年心理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开设专业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教学学科以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为目标,而旨在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看待自我、悦纳自我,学会交往和情绪调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也有别于常规教学,必须是活动性质的,即以学生活动为主体,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活动中进行心理训练,激发相应的心理体验,获得有效的调整技能,在情绪唤醒状态下自觉、自主地进行心理调整,实现
光纤宽带猫
心理素质的优化,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因此, 选择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能够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理论和经验的有机结合,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用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设计教学模式有利于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把握课堂教学规律,因,教学模式是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是某种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特定环境中、特定条件下的特定表现形式,是这一理论得以发挥实践功能的中介,从而使特定条件下的教学结构和功能得到统一。笔者一直工作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线,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三种适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
abb的词语
(一)“情境—体验式”教学模式
情境指的是影响个体自身发展的各种刺激所构成的场景或环境。“情境—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通过引入或创设各种情境,促使学生在其中自主活动,产生情感体验,进而提高认知,达到教育自我的目的。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对此模式的几个环节加以分析。
1、引入情景—产生体验—讨论交流—讲解知识
引入切合主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深刻的情绪体验中产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教学《智斗“拦路虎” 》一课时,学生在看了情景故事“胆怯的阿芳”、“怕难的小明”、“考试失常的峻峻”后,许多学生产生了共鸣。教师在学生产生深刻体验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在遇到这种情况是,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此时,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适当讲解有关心理学知识。
2、创设情境—观察参与—产生体验—提高认识
运用角扮演的方式,使学生在有关的情境中通过表演、观摩等活动产生情感休验,提高认识。例如可以设置以下情景:
情境一:无意控制,任不良情绪发泄的实例
因遭教师误解而挨批评,心中窝火与教师打架甚至逃学。
情境二:适当控制情绪的实例
脚被人重重地踩了一下,心中虽窝火,面对别人的礼貌道歉,也只好转怒为笑地接受了。
情境三:不适当地控制情绪的实例
面对小偷掏人钱包时却敢怒而不敢言,导致他人遭受重大损失。
情境四:不良情绪应合理宣泄
某同学母亲意外故去,内心虽痛苦万分,却无一丝一毫的表露。结果久而久之,上课时精神恍惚,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3、设置讨论情境—改善认知
在学生根据情境进行独立的表演之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与全班学生交流: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怎样才能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要使学生明白,对于不良情绪不可强压抑,应合理宣泄。
4、总结升华
最后,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对活动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掌握调控情绪的一些知识:情绪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控制,适当宣泄不良情绪,有利于心理健康,但情绪发泄会伤害他人、影响自己时需要合理控制;凡事三思而后行,掌握制怒小窍门,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等控制不良情绪的方法。
(二)“问题—体验—认知式”教学模式
“问题—体验—认知式”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通过学生开放性话题或调查,与学生共同把学生所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确定为学生活动的主题,使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情绪体验,提高认知、改善行为的一种活动模式。 例如“考试过度焦虑的减轻与消除” 。
1、在学生开放性话题或调查中确定活动的主题
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由交谈,与学生共同把大多数学生关心的共性问题确定为活动的主题。如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在学校生活中,同学们最感苦恼的一件事是什么?引导学生自由畅谈,最后将大多数学生关心的 “考试过度焦虑的减轻与消除”定为活动的主题。这样,在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中己经使他们有了深刻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2、讨论交流,提高认知
在确定主题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加强认知辅导,帮助学生纠正认知偏差,形成对考试的正确认知,掌握应试的策略。如使学生了解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消除和减轻考试过度焦虑?等等。
3、加强行为训练,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促进问题的解决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考试焦虑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此时,教师应教给学生放松训练法、自我暗示法,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训练,以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
此外,还可以运用情景法,使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景中产生情绪体验,通过反复强化训练达到减轻或消除考试过度焦虑的目的。
(三)自主型活动目标模式
电脑搜不到无线网络
自主型活动目标模式是指教师只提出辅导专题,与学生共同学习有关心理学常识并辅以必要的指导,让学生自己设定活动主题、活动方案并加以实施的活动模式。下面通过“怎样进行适时接受他人的关怀与帮助”这一实例来具体分析。
1、学习并了解有关心理学常识
教师提出辅导专题并与学生共同学习有关心理学常识。例如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如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人际交往的特点等,学习人际沟通的艺术等知识,使学生更好地以理论指导实践,制定切合实际的有针对性的活动方案。
2、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定活动方案
邱泽演过哪些电视剧
在这一阶段,学生在了解有关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实际,自定活动方案,即活动的主题、实施的目标、程序、方法等都由学生在自由讨论的基础上自行确定。如学生将活动的主题定为“适时接受他人的关怀与帮助”,将活动的方案定为以小品和观摩访谈录像为主要形式,将活动的目标定为:了解适时接受他人关怀与帮助的重要性;学会适时地接受他人的关怀与帮助;在接受他人的关怀与帮助的过程中,促进人际交往,增强同学间的友谊。
3、在教师的始终共同参与下,学生独立地收集资料,进行小品创作
在活动方案确定后,学生开始根据活动方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人为什么要接受他人的关
怀与帮助;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要接受他人的关怀与帮助?如何接受他人的关怀与帮助?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开始走向社会,走访专家名人,采访家长、老师、同学,收集资料,制作小品;制作名人访谈录像和同学典型事例录像。在这过程中,学生们也接受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如请老师介绍专家名人、接受采访、指导作品排练等,学生们在具体接受帮助的过程中,丰富体验和感受,在实践中更好地体会人要适时地接受他人的关怀与帮助的重要性。
4、学生独立进行小品表演、录像观摩,产生体验
在这一阶段,学生们独立地进行小品表演、录像观摩,从中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5、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提高认识
在学生们的小品表演、录像观摩活动结束后,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提高认识。
6、联系实际,加强训练,使学生在接受他人的关怀与帮助中增进友谊
(1)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畅谈自己的困惑或困难,其他同学给予帮助与关心。使学生
们在互助友爱的气氛中接受别人的帮助与关怀,从而增强同学间的交往,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2)开展游戏活动,如用布蒙眼跨越障碍,学会接受他人的帮助。在游戏中大家互帮互助,进一步体会 “适时接受他人关怀与帮助”的重要性并增进友谊。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积极参与为主的心理互助活动,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充分体验,充分感悟。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心理体验,积累了经验,就能在此基础上克服不良的心理行为,发展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杨中健,王大凯. 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2001
2、方双虎. 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1
3、夏秀蓉、黄建、张志刚. 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