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知识】中国历代休假制度
☆官吏五⽇⼀休沐
大专专业
据史料,我国的假⽇制度始⾃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据《汉律》记载,早在西汉时就有明⽂规定:“吏员五⽇⼀休沐。”意思是每五⽇休假⼀天,公务⼈员上了 4天班,第五天则放假洗澡更⾐,修发刮脸。有节⽓假冬⾄、夏⾄为例假。有告假,分予告和赐告两种。予告是因为功(考课为上等者)由国家依法准予休假,赐告则是因为病给予的假(汉制,请假三个⽉免官,经赐告者可延长假期⽽不免官)。有丧假,依丧服制度,长者3年,短者36天。汉代⾼级官员有“致仕(退休制度)”,致仕条件是年⽼或是有疾。公卿退休后受到优厚待遇,⼀般给原俸的三分之⼀,功勋极其卓著的少数官员甚⾄可以享受原俸。另外,在退休时还有⼀次性赏赐,如钱、黄⾦、粮⾷、房屋、车马等。晋代陆云在《请吴王观书启》中称:“孔⼦假期玩年,⾄于韦编三绝。”三国孟康《汉书注》⽈:“古者名吏休假⽈告。”“汉律,吏⼆千⽯有予告、赐告。予告者,在官有功最,法所当得也。赐告者,病满三⽉当免。”告,也称急、宁和休假,这种假期⼀般说来都不固定。据史载,我国现在的“5⽇⼯作制”就是从西汉开始。《汉书·郑当时传》载:“孝景时为太⼦舍⼈,每5⽇休沐。
”《汉书·万⽯君传》也载:“每5⽇洗沐归谒亲。”所谓“休沐”或者“洗沐”,唐《初学记》解释得⼗分清楚:“休假亦⽈休沐。汉律,吏五⽇得⼀休沐,⾔休息以洗沐也。”以上⽂献记载都说明西汉官吏每5天就
有1天休息。⾃那时起,古代官员的假⽇就称“休沐”、洗沐”,意思是这些天⾥可以擦洗⼀下,打扫卫⽣或者⾛亲访友、游⼭玩⽔,这种做法⼀直延续到隋唐。
☆盛唐始有旬休制
唐代永徽三年,朝廷改“五⽇休沐” 为“⼗⽇休沐”,此即古书谓之的“旬休”。据王聘三《古今事务考》载:唐⾼宗“永徽三年以天下⽆虞,百司务简,每⾄旬假许不视事,以宽百僚休沐”。那时官员每10天休息1天,分上旬、中旬、下旬各⼀天。⼜称作“浣”,即洗沐之意,从此假⽇⼜有了“浣”的称谓。据《问奇类林》载:“俗以上浣、中浣、下浣,为上旬、中旬及下旬,盖本唐制,⼗⽇⼀休沐。”“旬休”规定颇为严格,凡三品以上官员,休假前要“告假”假期满后要到衙门销假,是谓报到,否则,就要扣发⼀个⽉的俸禄,甚⾄于罢官。“旬休”制度总体经宋、元代相以沿袭。即在每⽉的上旬、中旬、下旬的最末⼀天休息。每年的“清明”、“冬⾄”还放1⾄3天假,让官员回家祭祀祖宗,称为“⾄⽇”。此外,还有各种节令假(如春节假七天)、定省节(三年探望⽗母⼀次,共三⼗五天)、婚假(九天)、丧假(视与死者关系⽽定时间长短)、病假(最长不超百⽇,过百⽇则解职)。官员⾝体⽋佳或年逾七旬可以退休,称致仕,五品以上官员退休由皇帝批准,六品以下官员退休则由尚书省批准。五品以上官员退休享受半俸,有功之⾂因皇帝特恩者可获全俸。
☆假期最多的宋朝
宋朝官员休假⽇较唐代增加,休假制度更加宽松,出现以前没有的各类节⽇,他们全年的实际休假达到98天。此外,⼤⾂的私祭⽇(⽗母或祖⽗母死亡之⽇)准假⼀⽇。为⿎励官员按时退休,⾃神宗以后准许官员带职致仕,并对退休官员给予种种礼遇和优待,⼀度准予领取全俸,并设置⼤量宫观安置致仕官员。尽管如此,很多官员虽年满七⼗却仍不欲仕。在宋朝,春节放假七天,冬⾄放假七天,寒⾷放假七天,元宵节放假七天,天庆节放假七天,竟有五个黄⾦周。天庆节其实是宋真宗定下的节⽇,据说宋真宗在位时的某年某⽉某⽇,天上掉下⼀封信,信上写了⼀些话,⼤意是夸宋真宗这皇帝当得好,可以万寿⽆疆。宋真宗⼀⾼兴,就把那天定成“天庆节”,号召全体国民在那天集体放假,普天同庆。此外,宋朝的⼩黄⾦周更多,夏⾄放假三天,腊⼋放假三天,七⽉⼗五⿁节放假三天,九⽉九重阳节放假三天,⼆⽉⼆中和节⼜放假三天,到了皇太后过⽣⽇那天,叫做“天圣节”,再放假三天。⼀年⾄少六个⼩黄⾦周。宋朝⼈的春节虽然也是七天假期,但经常跟其他假期连在⼀块⼉,这⼀连,就成了长假。⽐⽅说,宋太祖赵匡胤的爷爷是腊⽉初七死的,宋朝皇帝把这天定成节假⽇,前后放假三天,从腊⽉初六放到腊⽉初九。到了腊⽉初⼗,还没上班呢,宋仁宗之母章献太后过⽣⽇,⼜放假三天。章献太后的⽣⽇刚过完,冬⾄⼜到了,放假七天。紧接着天庆节,⼜放假七天。然后春节到了,再放假七天。春节期间,皇后⽣了个⼩太⼦,皇帝⼀⾼兴,⼜给了三天假期。这三天假期刚过完,元宵节到了,再放假三天。你瞧,⼀个在宋朝上班的⼈,他的春节假期常常从腊⽉上旬就开始了,到正⽉中旬才告结束,满满当当⼀个多⽉。
(宋⼈节假⽇休闲饮宴)河正宇孔孝真
多少年算金婚☆元朝假期⼤缩⽔
公元1264年是对忽必烈极其重要的⼀年,经过四五年征战,他终于击败了另⼀名汗位的竞争者,⾃⼰的弟弟阿⾥不哥。此时,南宋政权已经岌岌可危,还在勉强享受在临安的最后⼗⼏年光景。解决了内患的忽必烈,开始从容谋划新秩序,其中,说⼤不⼤说⼩不⼩的⼀项,就是官员休假制度。这年⼋⽉,忽必烈颁布了⼀道规定:京府州县官员,每天必
须“参议词讼,理会公事”,但“若遇天寿、冬⾄,各给假贰⽇;元正、寒⾷,各叁⽇;七⽉⼗五⽇、⼗⽉⼀⽇、⽴春、重午、⽴秋、重九、每旬,各给假壹⽇”。
忽必烈是接受汉⽂化的,宋朝灭亡后,元朝保留了宋朝的机构和全部⾏政官员,也沿袭了唐宋“⼗⽇⼀休沐”的旬假制度,不过,节假骤减。从这道规定中可以看出,天寿是皇帝⽣⽇,其余节假则是传统节⽇,假期加起来共16天,加上旬假36天,元代初年的全年公休假期只有52天,⽐宋朝少了⼀半还多,并且“公务急速,不在此限”,遇上急事就不能放假了。
这条规定还涉及官员病假,如果在外地出差病倒,要通知当地政府验治,病好了之后还要带着病历本回来。
2022年元宵节怎么放假⼋年之后,也许是病假已经成为被官员⽤作偷懒的借⼝,朝廷⼜规定,凡官员请病假的,只要病休超过⼀百天就停发俸禄,⽽⾃停发之⽇起,⽆论官员⾝体状况如何,限⼗⼆个⽉内必须归队。假少了,病假也不好请,官员们难免有意见。到了1277年,根据中书省的建议,忽必烈⼜颁令将旬假每⽉三天改为五天,每⽉初⼀、初⼋、⼗五、⼆⼗三和⼄亥⽇休息,接近了汉代五⽇⼀休沐的频次。
(忽必烈)小岭丽奈
杨伊墨☆明清长假在冬季
明代的假期⽐元朝进⼀步减少。太祖朱元璋整顿官吏⽤典之重令⼈瞠⽬结⾆,洪武四⼤案⼏乎杀了全国四分之三的官员,他对官员的休假也是极为苛刻的。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让⼈“考古休沐假⽇”,考察前代做法的结果是决定百官“每⽉五⽇给假”,不是每⽉给五天假,⽽是每⽉五号放⼀天假,
全年只有⼗⼆天。与这些假期相匹配的考核也很严格,当时的地⽅官衙“侵晨署事,⽇⼊⽅散”,官员们不仅披星戴⽉上下班,署衙中的典吏兵卒,也要在出勤簿上上班“画卯”,下班“画⾣”。节假⽅⾯,明代⼤部分传统节⽇的休假都被取消,只剩下冬⾄、元旦(正⽉初⼀)、元宵节三节有假,冬⾄放假三天,元旦放假五天,元宵节则从正⽉⼗⼀开始放假⼗天。在明宣宗朱瞻基执政期间,这位喜欢各式休闲娱乐活动的皇帝较为体恤下属,曾经多次延长冬⾄和元宵节的假期,⽐如宣德四年元宵节,“特赐百官节假,⾃正⽉初⼀⽇⾄⼆⼗⽇,饮酒为乐”,把元旦和元宵搁⼀起放假⼆⼗天,在宣德九年,更是将元宵假延长到近⼀个⽉。不过,这些延长的节假多为京官才能享受到。
(明宣宗朱瞻基)
明朝在冬季的长休,到了清代演变为冬⾄、元旦、元宵三个节假正式打通的封印长休制度,官员把⼤印封存起来各回各家,⼀下休息⼀个⽉。官⽅的封印时间,⼀般是在年末的腊⽉⼗九⾄⼆⼗⼆,开印时间是正⽉⼗九⾄⼆⼗⼆,具体时间,由掌管天象历法的钦天监选出吉⽇颁布天下。所以,明清两朝,官员们在岁末年初都较为轻松,不过清朝的长假后来滋⽣了不少社会问题,⼀些地痞恶霸趁着“政府空⽩期”为⾮作⽍,让地⽅官在休假和加班之间颇为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