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存与本性的抉择中,有的人选择了坚持自己的意志,宁愿死也不会屈服;而有的人选择了苟且偷生,到最后换来的往往是悲惨的结局。关于人性的思考,关于生存的思考,还在继续,有的人在平平静静中沉浮,有的人在轰轰烈烈中爆发,有的人名垂千古,有的人遗臭万年,没有所谓的对与错,只是在道德的底线上,每个人的定义不同罢了
自姜文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问世以来,姜文便以一位自觉、自由、个性的电影作者不断构建自己的电影王国,其间充满了他主观世界里的生活和历史,开始了与当下电影界媚俗姿态的对抗,并在当代世界电影格局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阳光灿烂的日子》在1995年底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九五年度全世界十大最佳电影”的榜首。并且极度赞美这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全新的中国电影,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跨入一个新的时代,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自此,姜文开始以导演的身份步入电影界。姜文的电影具有其自身的独特个性,影片独具风格特征,是真正意义上的“作者电影”
一个导演的电影创作与导演自身的经验可以说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导演就是电影的精神。“作者电影”强调导演所拍摄的一系列电影中带有强烈的个人传记彩,即导演所拍摄的影片中或多或少的有其成长的痕迹并且透漏出一段时间内导演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姜文与
前期物业管理他的电影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电影是他的语言,是他表达自己内心的工具。他的电影中渗透着许多自己成长的印记
“如果说《阳光》是青春的讴歌,《鬼子来了》就是姜文苦涩的人性论。《阳光》采取的是回顾似的散文长篇,《鬼子》则是尖刻的黑嘲讽。” 人们认为《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的自传,然而姜文自己却更愿意把马大三的故事说成他自己的自传,姜文通过《鬼子来了》这部电影表达了他三十五年来遇到、想到和感受到的问题。他通过这样一个角来总结梳理自己这一段时间对于生活状态的思考。影片中的马大三是姜文而立之年的化身,这时的姜文和影片中的马大三一样,思考着爱恨、善恶和死亡。影片中的马大三与小鱼相爱,并有了孩子,这时的马大三就如刚刚和法国妻子桑德林结婚的姜文一样,欣喜若狂。这里有姜文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思考,他欢喜的迎接着幸福的到来,同时也对爱情和家庭充满着忧虑。《鬼子来了》本身的故事荒诞而讽刺,善良淳朴的村民不忍心杀死日本战俘,把他们送了回去,结果却换回了全村被屠杀的血的代价。看完全片不难发现,其实疯子七爷的决定是最明智的,“我一手一个掐巴死俩,刨坑埋了”。这里姜文阐释了自己的善恶观,“我们经常说善恶离得很远,其实他们也贴的很近。或者说互补,转化,或者说无端的善恰恰是给恶提供了营养。”片中的马大三对于突如其来的事件是恐惧的,对于死亡也是恐
惧的,这里姜文对于恐惧和死亡也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其实恐惧都是来自于人想象的结果,可能是死亡,然而当死亡真正逼近的时候,你又可能并不感到恐惧。或者说你要摆脱恐惧就要用接近、拥抱死亡的方式。所以,影片最后马大三摆脱恐惧的方式就是!
张大大背景>古巨基lorraine>海贼王cp9 姜文具有极深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他的英雄主义与理想幻灭在四部片子里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鬼子来了》中,姜文的英雄主义与理想幻灭表现的更为深刻。《鬼子来了》一片中对战争的本质、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以及中国国民的劣根性都做了深刻的解释。不同于一般的战争片,把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淳朴善良,变成了以怨报德,以近乎惨烈的悲壮性结果使得布满讽刺与批判的喜剧性剧情最后得到消解。
“电影作者论”的第一核心要旨便是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的绝对导演中心。一位优秀的电影导演、电影作者的作品,不仅应表现在主题的相关性方面,而且要求导演为自己的作品赋予可以明确辨认的个性特征。姜文是绝对的完美主义者,而且对于生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感悟。他的四部电影作品中运用了很多电影技巧,融入了大量音乐素材,具有其浓厚的作者风格。
京东是多少《鬼子来了》这个故事原本隐藏在他为了拍电影素材而看过的众多小说中,并没有很清晰地显露出来,而最终诱发他灵感的则是当时在车上听到的音乐。这次给姜文带来灵感的是两张风格迥然不同的CD唱片,一张是日本的军歌,另一张是当代音乐隐士刘星的专辑《一意孤行》。前者激昂澎湃中带着霸道,后者中渗透着中国文化的超脱与空灵。音乐在《鬼子来了》中起着很重要的叙事作用,音乐一响起,二脖子便提水牵驴,小孩们就排队等着糖果,俨然顺从的充当着一名被殖民者,奴役形象尽显。
当然姜文的电影已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作者电影”。传统的“作者电影”主张采用低成本制作,即启用非职业演员,大多数不采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的刺激和戏剧化冲突。在拍摄手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的长镜头,注重纪实美学,利用自然的背景光效和音响。电影剪辑上采用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画面比较破碎。
姜文是第几代导演在故事情节上,姜文很注重戏剧冲突,讲故事喜欢抖包袱,一环扣一环。总之既注重场面的绚烂和故事情节的丰满,又同时表达了姜文的个性。姜文在影片的转场叙事上也是独具匠心的,单刀直入,直接进入高潮。《鬼子来了》开始就在最高潮点进入这场戏,咣当脑
袋戳桌子上说“你剁了我吧”。为什么剁呢,不知道。然后才开始讲,因为大家没办法,这鬼子在这儿怎么办,我们也不敢弄死他,那你先给我杀了得了,最后逼得马大三没办法进城去刽子手了,一下把戏推向高潮,没有过场戏。姜文聪明的把“作者电影”与中国审美文化完美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姜文电影”。不仅意味深长,而且引人瞩目,耐看更好看。
《鬼子来了》是于世界电影文化一份真正的贡献,没有多少部电影能把占领者和被奴役者的关系刻划得如此丝丝入扣而又惊心动魄,也没有多少部战争题材的电影能真的触及到为最低限度的生存意志所摄持的普通众的挣扎这个题旨,感谢姜文,让人们在笑到时候不忘流下反思和惭愧的泪垂千古,有的人遗臭万年,没有所谓的对与错,只是在道德的底线上,每个人的定义不同罢了。
在这个“农转非”的中国电影界,以导演“个人”存在的中国导演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日渐消弭,电影创作中的“非个人因素”对“个人因素”的侵蚀日益严重。而姜文不为金钱丧失“本性”,影片中从无植入广告,也不为“大人物”的话更改自己的作品。凭借其独特、“霸道”、充满男子汉气息的独特魅力,为中国电影留下了四部堪称经典的不朽之作。尤其是第四部电影《让子弹飞》更证明了,在中国,“作者电影”不仅存在,而且是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达成通融的
途径,为当下受困于经济与政治双重压力下的中国电影指出了一条脱离虚伪与媚俗的道路。中国电影不缺乏故事,更不缺乏人才,缺乏的是一种“个性”。姜文的珍贵正在于此。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