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的巴顿将军郑晓龙 王朔、冯小刚、姜文等圈中大腕都曾跟着他混!
郑晓龙
他有中国电视剧的巴顿将军之称。1984年至今,他先后担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原北京电视制片厂)主管生产的副主任、主任,生产出的每一部作品,都有鲜明的特点和时代特。如第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第一部长篇室内剧《渴望》、第一部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第一部全程在海外拍摄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第一部编年史风格的电视剧《一年又一年》等。他所在的北视中心,也成为了一个发掘人才,将普通人培养成如今电视剧行业大佬的重要基地。有人评价:如果没有郑晓龙,冯小刚可能还在工会里画板报、布置会场;赵宝刚还在首钢当工人。葛优演不了李冬宝,姜文也不是王启明。在冯小刚的《我把青春献给你》一书中,有一段关于郑晓龙的描写:晓龙是能文能武的人,出生在军人家庭,也当过兵,骨子里觉得自己是二郎神转世。这一点和北影厂的韩三平厂长十分类似,恨自己生在和平年代没机会驰骋疆场。 姜文是第几代导演
超级好听的英文歌曲 《渴望》是聊出来的
导演每集拿250块,演员不到250!
1990年,《渴望》成了电视剧历史上的奇迹。从菜市场到政府办公大楼,它曾一度成为老百姓们的热门话题,收视率达到了绝无仅有的90.78%,还有不少人剪了慧芳头。公安部还因为播出期间犯罪率下降,专门举行了一次庆功会,对剧组进行表彰。当年,北京市三件大事之一就有《渴望》的开播,另还有一件是三环路成功通车。
南都娱乐:关于电视剧好不好看的问题,好像拍《渴望》的时候就一直在讨论?
郑晓龙:《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都是强调要好看。在那之前都是政治是不是正确,人生观是不是积极。后来就开始变味了,领导不太强调这些了,电视台开始想要收视率了,社会上,金钱变得更加重要了。收视率高、好看就成了不言而喻的了。
南都娱乐:当时拍《渴望》有什么机缘?
郑晓龙:当时我是我们电视剧中心副主任,主管电视剧生产。我和我们主任李牧,想改变电视剧的生产方式,过去电视剧都像电影一样,拿着单机在室外拍摄,这样拍摄进度慢,用钱也多。后来我们也看了一些国外的电视剧,巴西的《女奴》啊、《诽谤》啊,发现人家是室内搭景拍,多机拍摄,而且同期录音。我们是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拍,人家是一场戏一场戏地拍。我们就想,哎!我们可以这么搞,搞一个室内剧。
南都娱乐:这是中国的第一部室内剧。
郑晓龙:对。室内剧这词都是我们中心发明的。我们中心发明了很多词儿,室内剧、策划、贺岁、执行制片人,这些都是。想好要拍室内剧了,可是室内剧怎么拍呢?首先我们就要为室内剧摄影棚,然后还得想,室内,有什么可拍呢?我拉着李晓明、王朔、郑万龙在蓟门饭店讨论,我们要拍室内剧,怎么把室内剧拍好看?最好是以家庭为核心的,受室内的限制么。人物关系啊、矛盾啊,都发生在家里。第二怎么才能好看?我们四个大老爷们,都说拍女的好看!拍男的有什么好看的啊。要年轻的、漂亮的、善良的,任何美德都放她身上,再把磨难都放她身上。刘慧芳就是这么想出来的。
那她得有对立面啊,擦,工人阶级不成吧,农民,工人阶级的同盟军,也不成吧。只能说
说我们知识分子自己吧,就自己开自己的涮。可我们当然不想是我们北京人,所以&&就&&上海人吧。沪生!于是就有了王沪生了。当初《渴望》,就是这样聊出来的。
南都娱乐:王朔也是中心的人?
郑晓龙:不是,他那时候是社会闲散人员,啊,应该叫自由职业者。
南都娱乐:聊出来后就开始写剧本?
郑晓龙:我记得我们是1989年的时候讨论的剧本,在蓟门饭店,那时候还是冬天,还冷飕飕的。李晓明先回去写了个剧本大纲,大家讨论,然后又改,第二次把广播局的局长也来了,局长说,好!大力支持。李晓明就回去专心写剧本去了。他一直埋头写,那年夏天发生了那么大的事儿,他都不知道。等到写完了剧本,事儿都过去了,他一打听,才知道。 王珞丹的图片
南都娱乐:开始拍室内剧有什么困难么?
郑晓龙:一开始拍的戏全部作废,大家都不知道三机怎么摆。一场戏拍一天都拍不下来。
演员走,镜头要跟上,要迅速地变焦。可是我们没有好设备,我们把北京电视台报废的三台机器给借来。设备也不怎么样,大家也不会,演员也不知道怎么演了,机器也不知道怎么放了,全乱套了!哎呀,特别可笑。就这么折腾了十几天,才折腾出一场戏来!
而且一开始声音也不对,同期录音回来一听,声音特别空。后来就在棚上挂各种各样的棉包,让它吸音。一挂棉包灯光不干了,挡我光啦!不行不行,那就不能用棉包,后来在搭的板后面加一层麻,让声音反射。你想想那个麻烦啊,我们一个50集的《渴望》,拍了一年;现在《甄嬛传》拍了90集不过五个月。
南都娱乐:《渴望》的片酬怎么样?
郑晓龙:这部片子我们花了102万,我们管导演叫二百五导演,一集250块钱。100块钱的劳务费,150块钱的分镜头费,那会儿要写分镜头本,参照稿费标准给的酬劳。
南都娱乐:演员是不如二百五,还是更二百五?
郑晓龙:演员还不如二百五呢。那会儿演员哪有那么多钱,哪有导演值钱。不像现在都是明星制了,演员都值钱得不得了了。那个时候我们倒也都没想着钱,就想做点事儿,做事
中国游客拒绝下船儿牛逼啊!出去说,擦,这是我弄的啊!
《编辑部的故事》险些被毙
一帮自由化思想年轻人,很潮的!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
有评价说,郑晓龙总是能摸到时代的脉,能踩在点儿上。《编辑部的故事》用讽刺和幽默的方式,开创了喜剧的先河,《北京人在纽约》,在一个出国热的时代,拍出一部紧跟潮流题材的片子,同时也表达了国外是不是遍地黄金的反思。这种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在郑晓龙至今唯一的电影作品《刮痧》,和正在播出的《后宫.甄嬛传》中,都是一脉相承的。
南都娱乐:《编辑部的故事》时期,所谓好看,幽默就被看得更重了?
pgone新恋情曝光 郑晓龙:《渴望》拍了之后,我就得想下一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