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十九路军陵园扫墓有感
李现有女朋友了吗>吴克资料第一篇:清明十九路军陵园扫墓有感
清明扫墓有感
清明时节,雷雨纷纷,草木青葱,处处透着春的气息。同时,这也是我们缅怀先人的节日。曾经说过:“吃水不忘挖井人。”这句话也警示我们: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因为革命先烈们曾经在我们脚下的这篇土地上洒下了热血。
我们的学校临近十九路军陵园。于是学校组织了这次的清明缅怀十九路军先烈扫墓活动。
当我走进这座陵园,心中无由地升起一种肃穆。这座不大的陵园,十分静谧和庄重。小小的纪念馆中,我看着四周墙壁上记录着伟大革命事迹的海报与玻璃橱窗中所陈列出的革命战士所留下的遗物,脑海中如同播放胶片电影一般地闪出了一幅幅壮烈的画面。灯光下,青灰的布面上是烈士一针一线绣出来的“为国杀敌,视死如归”,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在这时,我忽然想起了语文课本中林觉民的《与妻书》。林在参战之前,仅是用这样一张素
洁的白绢,寥寥笔墨来与最最亲爱的妻子做诀别。但就是这没有生命的白绢,让我感受到了林那如火一般炽热的拳拳爱国心。我甚至可以想象到,林在书写这封诀别书时,提笔却难以落下的辛酸,可以想象到,林妻在阅读这封决绝的家书时,泪洒千行却依旧为自己丈夫舍家为国的精神自豪与骄傲。又有多少个家庭也如他们那样,甘愿舍弃自己宝贵的生命,来换取国家的前途!
走出纪念馆,我们来到了烈士墓碑前。白的石碑高高耸立在我们的面前,抬头仰望,让人不由心生敬畏。我们伴着庄严而凝重的进行曲,献上一朵朵黄、白的菊花。闷热的天气下,已有同学是汗流浃背,却没有一个人流露出烦躁,没有一个人抱怨。
五点的下午,还是烈日当头,厚厚的云层掩映着淡蓝淡蓝的天,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这默哀的三分钟之内安静了下来,就连平时爱哭泣的小婴儿此刻也很懂事地躺在妈妈的怀抱中,只留下远处传来的一丝若有若无的悲哀笛声,在为这庄严的时刻献上最后的进行曲。
活动结束得比预计时间早,我们便沿着来时的小径往回走。临走之前,我再回头看了看那座白墓碑,还是像我第一次看到的那样,与世无争地耸立在原地,仿佛一切还是原样。只是在那座墓碑之前,多出了几束黄、白的菊花。我想,他们一定安心地睡去了,在梦
里再回顾那胜利的滋味。
高一(2)班 徐颖佳
第二篇:广州十九路军陵园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碧血丹心抗外敌,浩气长存耀中华
在广州市中心城区水荫路,有一座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这是为纪念1932年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一·二八”淞沪抗日战役中阵亡将士,由华侨捐资、著名建筑师杨锡宗设计,于1933年建成的。
一·二八淞沪抗战历史背景与十九路军的抗敌奋战
一·二八事变,又称一·二八淞沪抗战,是在东北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屈服,于1932年1月28日晚发动进攻上海中国守军的事件。当时驻守在上海的是由蒋光鼐为总指挥,蔡廷锴为副总指挥兼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由孙中山创建的粤军第一师为班底的十九路军,在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和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战斗力极为强悍,是中国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之一,被誉为“铁军”。
我的梦中国梦作文600字
日军的无理挑衅和率先攻击下,3万余人的十九路军奋起还击,给10万之众的日军以迎头痛击。日军对我军阵地及民宅、商店狂轰滥炸,发动了四次总攻,却均遭败绩,蒋光鼐指挥军队在闸北、江湾、吴淞、曹家桥、浏河、八字桥一带展开了多次战役,33天的战争,日军被迫先后3次更换主帅,死伤近万人。1932年3月3日,日军司令官根据其参谋总长的电示,发表停战声明。同日,国联决议中日双方下令停战。24日,在英领署举行正式停战会议。5月5日签订了《上海停战协定》。参战双方的伤亡情况,中国 14104人、日本 10254人。
十九路军淞沪抗战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项伟大壮举,它延缓了日本企图侵占中国的步伐,激发了全国军民卫国御敌的斗志,开创了中国军队局部抗日的新局面,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南京国民政府于1931年至1935年间于南京灵谷寺旧址建立国殇墓园,定名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祭堂内第61至67块石碑上刻有1932年淞沪抗战中阵亡的第十九路军将士名单;在公墓内建有“第十九路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由于阵亡将士太多,公墓没能全部容纳,采取以师为单位,采用抽签方法,从每一军阶将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
因为十九路军牺牲的将士多为广东籍贯,为纪念战斗中牺牲的烈士,表彰十九路军将士的英勇卫国抗敌之举,因此在广州修建了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让烈士们魂归故里安息在家乡的土地上。
庄严肃穆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十九路军陵园原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的参谋长黄强的私家狩猎场,1933年初,为纪念十九路军“一·二八”淞沪抗战阵亡将士,黄强毅然捐出自己的私家狩猎场,兴建了十九路军陵园。
十九路军陵园现占地面积59992平方米,建有凯旋门、先烈纪念碑、英烈题名碑、抗日亭、将士墓、战士墓、先烈纪念馆等七处烈士纪念建筑物。整座陵园建筑规模宏伟,布局严谨,造型庄重典雅,是一座富有古罗马建筑风格的陵园,建筑师杨锡宗成功运用西方建筑形式,表达了对牺牲将士们的永恒纪念,为广东近代优秀建筑。园内纪念建筑均用花岗石砌成,上面保存有民国时期李济深、林森、宋子文、胡汉民、陈铭枢、吴佩孚、蒋光鼐、蔡廷锴、戴戟等知名人士的题词。
莫文蔚老公是谁
仿罗马纪功式建筑凯旋门的陵园大门,高13.4米,宽11米用花岗石砌成的,门楼正面门额镌刻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书“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园”字样,背面镌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宋子文题书的“碧血丹心”横额。原著无心法师的身世
陵园的主体建筑是一个建于1932年的仿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圆柱体纪功碑,碑高19.2米,占地面积2298平方米,在柱廊前的中央耸立着一座高约20米的花岗石纪功碑。纪功碑上筑有一座肩托步,背系一顶铜鼓帽的威武的铜铸战士塑像。塑像前下方台阶卧伏着两对铜狮,八个铜铸宝鼎排列在纪功碑的石基上。铜像、铜狮、铜鼎,寓意着“一·二八”淞沪抗日。
遥对白云山的先烈纪念碑建于1932年,高7.7米,占地91平方米,它是一座方柱体的花岗岩石碑,碑体四面铭刻着1983位先烈的英名。在碑的东侧和西侧处有两个墓地,东侧为“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墓”,西侧为“淞沪抗日阵亡战士墓”,安葬着阵亡将士的忠骨。
淞沪抗战时任十九路军总指挥的蒋光鼐、副总指挥兼军长的蔡廷锴和淞沪警备司令戴戟,他们去世后,也都迁葬在十九路军陵园内,与当年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再也不分开。
周杰伦小公举
蒋光鼐(1888年12月17日—1967年6月8日),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人,1913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参加过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1930年任第十九路军总指挥,淞沪抗战总指挥,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政治活动家,功勋卓著的抗日名将,民革的卓越创始人和领导人,新中国纺织工业的主要领导人。1967年6月8日病逝于北京,1997年与蔡廷锴一同迁葬于广州19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将军墓。
蔡廷锴(1892年4月15日—1968年4月25日),出生于广东罗定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参军后从士兵起步的蔡廷锴,毕业于护国第二军陆军讲武堂,凭过人的战功,成为十九路军军长,率领十九路军在“一二八事变”后奋起抗击日军,致使日军侵占上海的阴谋终不能得逞。解放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68年4月25日逝世,1997年与蒋光鼐一同迁葬于广州19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将军墓。
1938年广州沦陷后,日军对陵园进行了最严重的破坏损毁,闯入广州后,日军将陵园的两头铜狮和几座铜像搬走,用以制造弹。如今只有抗日亭、将士墓等少数纪念建筑留存了下来,其余的都是后来重建的。
解放后广州市政府投入巨资,对十九路军陵园进行了多次维修和扩建,整治和升级了周边
环境,配植了具有亚热带风光和表现烈士英雄气概的罗汉松、龙柏、木棉、等园林树种和彩丰富的观赏植物,铺设了大面积的草坪,形成了中轴线两旁规整式的对称布局,使陵园面貌焕然一新,使其成为一个庄严肃穆的缅怀烈士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今年1月是一·二八淞沪抗战90周年纪念日,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为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但是当国家和民族遭受外来侵略的时候,中华儿女都会奋起反抗而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不管是什么信仰和派别,只要是为国为民英勇杀敌而牺牲的烈士们,都应该得到人民的世代崇敬和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