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各地区的分布详情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河南地区的分布详情:
河南省简称豫,地处黄河中下游、华中地区,向有 “中原 ”、“中州 ”之称,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置河南布政使司,辖八府,一直隶州,十一属州,九十六县。 (《明史 ·地理志》机械厂实习报告范文 )元朝末年,河南是兵荒天
灾的重点地区, 明初该地区土地荒芜,    人口稀少,到处都是一片残景,    朱元璋说: “今丧乱之后, 中原草莽,
人民稀少。 ”又说: “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据成化版 <河南省志 > 载,洪
武年间,在河南所辖十府十二州八十八县中,
有十三个州县, 户数都在一千零一户之下。
山西与河南邻近,
河南地广人稀,山西地狭人众,河南自然是山西移民的重点地区之一。据历史文献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
迁于彰德府、怀庆府、开封府、卫辉府、大名府、归德府者居多,其它河南府、汝宁府、南阳府也不少。
自山西往河南移民的次数也为最多,主要为洪武年间所迁,其次为永乐年间所迁。从时间上看,早在洪武
二年就有向河南的移民,民国二十四年李敏纂修的《汲县志
·大事记》里说:  “士人传闻则以为洪武二年
(
) ”。汲县《李氏族谱》亦载:
“盛,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泽州府凤台县头村迁汲。
”民国二十二年《孟县志
-
大事记》载:  “明洪武三年,徙山西民于河北,而迁至孟州者十九,皆山西洪洞籍。
”从《明史》、《明实
录》的记载看,洪武年间,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年十二月,三次移民,永乐年间元年八
月一次移民,共四次大批的往河南地区移民。至于小批的则有鹿邑县《刘氏家谱》载:
“始祖原籍山西省洪
洞县枣林庄,明洪武二十年迁至河南归德府鹿邑县西南二十五里褚固堆村。
”偃师县游殿村道光年间《滑氏
家谱》载: “吾滑氏聚族邙上,自明洪武六年由山西迁徙而来,至今四百余载。
”洛宁县城关余庆村乾隆九
年《全翁李公墓志铭》  记载: “追溯古籍, 洪洞县其桑梓焉, 前明太祖三年十月
诏迁豫。 ”洛阳市马营村 《李
氏墓碑》记载:  “公生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人也,至洪武三年迁居河西马营村
”。辉县穆营村《穆氏家谱》
载: “穆氏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穆家营。
”温县招贤村《牛氏家谱》记载:
“始祖牛鹏于永乐
四年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温。
”舞阳县王楼村咸丰四年《王氏祖碑》载:
“祖原籍山西洪洞大槐树,自明
初迁民,有诏兄弟三人,各挈铜佛相居于此,建修楼房,因名村日三楼。
”以上家谱、碑文对明朝洪洞移民
始祖迁往何地作了详尽的记载。
据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王兴亚教授《明初山西民到河南考述》一文所载,山西洪洞移民分布大名府所属诸县:清丰、南乐、内黄、濮阳、滑、浚、长垣等县。卫辉府所属诸县:汲、怍城、新乡、获嘉、
淇县、辉县。怀庆府所属:河内、修武、济源、温、孟县。开封府所属六州,三十六县,包括后来的归德
府、南阳府所属诸县。 民国版《新安县志 ·民族》记载:“新安率为汉族, 其氏族之由来, 咸云迁自山西洪洞。
一有谱牒足证者,如:横山吕:洪武初由洪洞迁入新安;芦院裴:山西闻喜迁新安芦院。回龙山
(俗名寺坡
) 张: ⋯⋯ 于恭帝末迁山西晋阳洪洞,六世孙琮,于明永乐初随文恕迁洛阳
}廛河里,清初迁于新安。克
昌邵:系明永乐由洪洞迁新安。辛庄孙:洪武初孙廷,由洪洞迁新安。城内许:洪武初许启伦由洪洞迁新
安。横沟常:洪武初常福由洪洞迁新安。侯沟侯:先由云南迁洪洞,洪武初由洪洞迁新安。北关龚:洪武
初龚大郎由山西夷山迁新安。邱沟邱:其先山西翼城人,元末邱德仲始迁新安。王庄王:南宋时由山西洪
洞迁往河南新安下石井,洪武初王十二始徙王庄。韦庄翟:洪武初翟宗南自洪洞迁新安。庙头邓:洪武初
邓奈由洪洞迁新安。  城西街郭: 洪武初郭奈由洪洞迁新安。  东阳镇兰: 洪武初兰锦由洪洞迁新安。
石寺刘:
洪武元年刘义从洪洞迁新安。石寺柳:洪武初柳旺由洪洞迁新安。石寺贾:贾政元末由洪洞迁渑池,洪武
初迁新安。石井街:洪武二年于大公由洪洞迁新安。石井徐:洪武二年同于姓由洪洞迁新安时为姻亲。石
井赵:系出宋某节度使后,元末由山西垣曲大赵村迁渑池石门即今之赵沟,又徙新安。羊义张:张聪于明
初山西闻喜迁新安。高平寨郭:洪武初由洪洞迁邑西之南庄,明末郭三光徙高平寨。火虫驿王:洪武中王
兴由山西洪洞迁新安。滩子沟介:元末介老八由山西介休迁滩子沟。西关董:洪武初由山西高平迁芮城后
徙新安。骆岭李: 洪武初由洪洞迁新安骆岭又迁栗园。
车箱马:洪武初由洪洞迁罗家河,  又徙济远之毛田,
后徙新安盐仓, 又徙车箱沟。 流水沟冯: 明初冯自勉兄弟三人由洪洞迁新安。
王岭王: 明初由洪洞迁新安。

李念老公林和平年龄
郑坡郑: 郑春于明初由洪洞迁新安。    铁门张: 明初由洪洞迁偃师,    清乾隆中迁鲁山,    继迁洛阳, 又迁新安。
余村余:明洪武初余万成,由山西洪洞迁县西克昌南之余村。民国版《修武县志 ·迁民表》记载:修武县统计从洪洞迁民的有赵氏四户。李氏八户、吴氏三户、王氏九户、冯氏四户、陈氏三户、蒋氏三户、杨氏一
户、秦氏三户、许氏一户、姬氏一户、张氏八户、史氏三户、曹氏一户、陶氏一户、马氏一户、柳氏一户、常氏一户、傅氏一户、黄氏一户、庞氏一户、董氏一户、梁氏一户、郭氏一户、林氏二户、徐氏一户、邱氏一户、卢氏一户、丁氏一户、石氏一户、靳氏一户、焦氏一户、谷氏一户、武氏一户、刘氏四户、柴氏
二户、牛氏一户,共 80 户、 38 姓,分布于 80 余个村庄,共 60 户有家谱明确记载迁民始祖姓名,其余为祖辈相传。仅有张姓一户始祖张从乃宋理宗里从洪洞县迁入,刘姓一户,始祖刘旺登乃清初从洪洞大槐树
迁入的,其余均为明朝从洪洞迁去的。这些旧方志确证了洪洞大槐树移民在河南地区的分布,并从事实上说明了山西民在洪洞大槐树的集中移民。
《孟县地名志》统计:
“孟县 12 个乡镇,有自然村
395 个,据调查从洪洞迁去者共有    138
村,
占总村数的
34 %,各乡均有迁民,其它只写明初山西迁来者未在统计内,仅明确记载从山西洪洞迁民者村
庄:城关镇
60 个自然村,西虢乡
35 个自然村,槐树乡  32
个自然村,赵和乡  36
个自然村,谷旦乡
59
自然村,南庄乡
25 个自然村,城伯乡
29 个自然村,化工乡
28
个自然村,石庄乡
42 个自然村,缑村乡
27 个自然村,东小仇乡  25 个自然村。 ”《济源市地名志》中也记载:元末明初,二十多年战乱,明洪武年
间实行了移民政策,由山西洪洞等地迁来的移民,大部分是重建设村,另取村名,有
48 部家谱, 72
通石
碑记载为山西洪洞迁民,全市现有
453
个自然村,明以前只保留下来
130 个,占 28 %,其余为移民所建
曹骏图片
村庄:济水镇  2 个自然村,亚桥乡
8 个自然村,克井乡  4 个自然村,五龙口镇  8
个自然村,梨林乡  10
自然村,轵城镇
36 个自然村,承留乡
11 个自然村,思礼乡
13
个自然村,坡头乡
8 个自然村,大峪乡
4
个自然村,王屋乡
2 个自然村,邵原镇
20 个自然村,下冶乡
1
个自然村,崇义镇
6 个自然村,柏香镇
8姚安濂
个自然村,柴陵镇
2 个自然村,西向镇
2 个自然村,西万镇
3 个自然村,山王庄乡
苹果手机屏幕上的悬浮球怎么设置
3 个自然村,城关乡
20
个自然村,王召乡
7 个自然村,木楼乡
6 个自然村,渠沟乡
7 个自然村,葛村乡
1 个自然村,王曲乡
6
大名府在哪
自然村,常平乡 6 个自然村。 1992年版《灵宝县志 ·姓氏家族》 记载:“灵宝姓氏来源有四:    一是世代祖居,
二是明初从山西省迁来,三是建国前由外地流落到灵宝定居,四是建国后因工作等关系来灵宝定居。这四
种来源中,以一、二种来源的人口占总人口的 70 %一 80 %以上。元末明初,由于战火、灾荒,山西省有数次人大迁徙。灵宝民间流传着: “问我祖先来何处 ? 山西洪洞大槐树。 ”洪洞县城北的贾村,明代有广济寺,寺旁有株汉代古槐,寺碑文载,明朝初年,从山西省迁往河南省等地的移民,都到这里集合,从这里
出发,办理迁移手续,领取    ,凭照川资 ?。尹庄镇小岭村,贾姓家谱云:    ,贾姓于洪武之世随徙民自洪洞县小
兴庄大槐树东南移。    ?城关镇涧东村张姓家谱载:    ,明初从洪洞县葫芦滩大槐树迁来张如山、张如林    (长子张
如甘、次子张如棠居会兴镇 ) 1944 年张家祠堂门联为: “山西省河南省三代祖宗甘棠下;
会兴镇虢略镇始祖原郡葫芦滩。 ”至今已传 23 世。《沁阳市志 ·大事记》 :洪武三年前后, 迁山西洪洞一带部分居民于河内。
《沁阳市志 ·姓氏》 元末明初, 由于战乱灾荒, 沁阳县民死亡流离, 境内人烟稀少, 土地荒芜。 明洪武年间,迁徙山西洪洞等县大批移民于沁安家落户。今沁阳姓氏结构中,以洪洞迁民后裔之姓为主体,约占全县总
户数的 80 %以上。《辉县市志    ·大事记》:洪武二年至永乐十四年,先后自山西洪洞等地多次向辉县迁民。
《辉县市志 ·人口》:洪武二十四年 15268 口,永乐十年 38497 口,二十一年中增长 15 倍,乃是明洪武二年至永乐十四年,多次从山西洪洞等地往辉县移民所致。在河南地区,新编地名录,新纂地方志,百分
之九十以上的县    ( ) 中都有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的明确记载。    2001 年大槐树祭祖节期间,孟州市中村闪文
太、桑坡村白炳祥、沁阳市水南关马学义前来寻根祭祖,称其闪、白、马、拜、舟、丁、
张、杨、买、艾
等姓为回族, 为洪洞大槐树移民, 并携河阳中村 <闪氏家谱 > 以佐证。同时, 鄢陵县爨玉林也带 《爨氏族谱 > 来洪洞寻根祭祖。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大规模往河南地区移民,已为上述众多的家乘、地方志、地名录所证实,从河南的移民分布情况看,主要以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为主,此乃和两河流域的水灾及元末农民起义的战场相吻合。经笔者对河南地区家乘、地方志及所收集的信函资料不完全统计,河南地区明朝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