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姓王的名人
中央电视台2008年6月21日报道,就业调查显示,即使是一些实力较强的高校,过去的热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只有20%左右,一些地方院校的热门专业就业率不到10%,专科学校的就业率更低,不少学校甚至连5%都不到。就新闻传播学专业来说,一方面,随着“频道专业化”、“深度报道”盛行,大家普遍感到新闻传播学专业不专,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毕业生能干的工作,中文、历史、法律、哲学、经济学、金融学等专业的学生同样能干,并且更有后劲:另一方面,现在电视台、电台、报社对人才的需求量都非常小,许多媒体根本不要人。据统计,自2005年以来,新闻传播学专业60%的毕业生都没有从事新闻业务。与毕业生艰难的就业形势相对照的是,新闻传播学专业每年的招生数量十分庞大,报考非常热门。也正是因为生源好,许多地方高校不管有无师资和条件都或明或暗地(有的没有得到国家主管部门的批准)设置了新闻传播学专业,其实新闻传播学专业在某些学校只不过是权宜之计,是招生工具。一方面,生源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就业机会越来越少,结果是这些所谓热门专业的学生一毕业即失业。在新闻传播学专业毕业生遭遇就业“寒冬”之时,赶潮流而兴办起来的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该如何培养出有市场需求的学生呢?
确立培养目标
从理论上说,一个高校应该有自己相应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纵观全国新闻媒体,最急需新闻人才的是地市级、市(县)级的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偏远地区或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的省级新闻媒体及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大型新闻媒体。与重点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往往生源基础较差、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实验设备设施相对欠缺,培养的学生理论体系可能不够完备与深入,所以,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和重点高校的不同,把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为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输送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尤其是培养地方新闻人才。在媒介的市场化进程加快、信息化时代到来的情况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要想让自己的学生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市场上有竞争力,必须有与重点高校不同的专业特和特长,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技能的培养,让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真正成为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的安身立命之本。也就是说,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应该采用“复式专才”的培养模式,在“专才”培养的基础上拓展“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专科热门专业
“专才”的培养,要求地方高校新闻教育一定要以“新闻”立专业,强化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理想,培养学生的新闻特质,即用新闻的敏锐去发现故事,用新闻的视角去描述故事,用新闻的力量去促使故事在有利于大众和社会的轨道上发展,坚决杜绝新闻学专业毕业生不会常规新闻题材的写作,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不会节目的采编与制播。“复合型人才”,要求学
生不仅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即具有时代精神和全球视野,懂得文史哲、外语、市场营销、媒介管理、金融财务等多学科知识及并能够融会贯通,拓宽学生适应社会的就业口径,尽可能避免知识面广而不博,大而不精,基础没有真正“厚”起来,素质没有真正“高”起来,能力也没有真正“强”起来。这种“复式专才”的培养模式,超越与突破了传统新闻教育的桎梏,符合媒介市场的客观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求职的本领,更具有专业水准,即专业化思维、专业化理念、专业化的基本素养,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
探索培养途径
针对我国地方媒体新闻人才的供求情况及其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现状,笔者认为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2022年高三复读
无锡 旅游1、增强师资力量,合理设置课程
胡歌助理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目前的主力教师,或者是从中文、社科等文科专业转岗的教师;或者是毕业没几年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研究生;或者是短期进修过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青年教
师……大都缺乏在新闻媒体长时间的“洗礼”与“历练”。在美国,几乎所有的专业技能课程都要求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而他们是否拥有高学历、高职称则是一个相对次要的问题;而在我国,目前绝大部分本科高校都把是否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是否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作为引进师资的首要条件,这样无疑会把相当一部分有丰富一线工作经验的优秀新闻人才排除在了教学岗位之外。本文倡导的“复式专才”培养模式对专业教师有很高的要求,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从理论到理论,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结合黄淮学院已有的成功经验,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增强师资力量:首先,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在职去重点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院、电视学院进修学习,或者到新闻媒体进行为期一年及以上的实习调研(该师的学习成绩或调研成果与其工作年度考核挂钩);其次,外聘资深教授讲解难度较大的课程,指定以后讲授此课程的教师跟随其听课学习;然后,邀请重点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知名专家学者讲学,被聘为兼职的教授要经常利用电子媒体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最后,引进新闻战线的优秀工讲述实践性较强的专题讲座。如果能够打破人事管理对师资的限制,从业界吸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教师潜质的人作为专业技能课程的专、兼职教师更好。
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童兵教授对中国新闻传播学专业毕业生的部分调查资料显示,新
闻学予们对新闻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并不满意。有些新闻高校的学生认为,在他们所修的课程中约有一半以上内容陈旧。据了解,不少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开设在中文系,所开课程中政治、英语、文学、历史课的比重较大,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开设较少,技能培训实验课更少,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不被新闻媒体青睐。因此,新闻传播学专业压缩基础课程,增大专业课程、尤其是培训技能实验课的比重,势在必行。“专才”即新闻技能的培养必须通过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来强制学生深入钻研与刻苦实践;而“复合型人才”即广博知识的积淀应该通过基础必修课、任选课和学生自学来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和广泛涉猎。实际上,学生能否成为“复合型人才”单靠学校提供选修课完成单学科教育转向多学科综合教育是实现不了的,还必须靠学生自己课下多努力,反复思考、悉心体悟,把新闻传播类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梳理、整合,构成有机的知识体系。如果只是多种知识和能力的简单相加,结果只能是“复”而不合。
随着电子媒介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地方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需求采、编、制、播集于一身的新闻人才,当地报社也需求会运用多媒体进行采、写、编、评的复合型人才,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可以通过文理科合为一体,改善目前存在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文理脱节的专业设置问题,为培养“复式”人才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黄淮学院中文系开设的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和电视编导方向,借助本校信息工程系的传播学师资及其设备开设网络传播、节目制作、非线性编辑等课程,打破了文、理科界限,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既精通新闻传播学专业知识,又能掌握采、摄、编、制、播的基本技能和各项新技术,还能熟练运用电脑和网络,符合地方新闻媒体对新闻人才的需求。
2、改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鉴于新闻行业的实践特性,为了保证切实有效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讲述新闻理论课的过程中,应该运用生动鲜活的案例教学;在讲述新闻业务课的时候,不仅要多讲经典案例,而且让学生勤操作非线编设备等,还应该设计一些可行性强的实践作业。比如,在新闻采访课堂上,让学生在生动讲解的典型案例中领悟采访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强化教学效果;每次课都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小型实践作业,每月设计一个需要多人配合的案例情景演示,让所有的学生都来参与。与此同时,实践性强的课程必须改变“笔试成绩(80%)+考勤(20%)”的考核模式,降低笔试成绩、大幅度提高实践作业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
>王旭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