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上黏膜次环切术对环状混合痔的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分析痔上黏膜次环切术对环状混合痔的效果。方法:选取环状混合痔患者1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外剥内扎术,观察组行痔上黏膜次环切术,比较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疼痛程度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环状混合痔行痔上黏膜次环切术,手术用时短,对机体造成的创伤小,疼痛轻,且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关键词】环状混合痔;痔上黏膜次环切术;疼痛程度;并发症
环状混合痔在痔疮中十分常见,难度大,通常需实施手术[1]。目前临床该病,可选择的术式较多,以外剥内扎术、痔上黏膜次环切术最为常见[2],而不同手术有其特有的优缺点,不过外剥内扎术在并发症方面发生风险较高。痔上黏膜次环切术相对安全,造成的创伤小,近年来在临床中多有应用。本研究选取16例环状混合痔患者,以分组对照方式,探索痔上黏膜次环切术对该病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手机密码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的环状混合痔患者16例,均获得明确诊断,内痔分级为Ⅲ级、Ⅳ级。患者均具有手术指征,肛门未见明显畸形,且患者及家属同意参与研究。排除合并肛周脓肿、大小便失禁的患者,排除结直肠癌患者,排除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排除有精神疾病病史,或无法正常沟通的患者。
将之随机分为两组,各8例。对照组男5例,女3例,年龄20~59岁,平均(42.36±5.87)岁;病程1~5年,平均(3.02±0.41)年;观察组男5例,女3例,年龄21~58岁,平均(42.41±5.65)岁;病程1~6年,平均(3.08±0.59)年;两组基线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
两组术前均以开塞露促进直肠排空,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对照组行外剥内扎术:消毒铺巾后局部麻醉,结合环状混合痔特征,确定保留皮桥的位置及数量,对体积较大的内痔先实施结扎,之后结合黏膜桥、皮桥情况,对较小内痔结扎,
确保各结扎点保持同一平面。将外痔放射状切开,对皮下静脉丛充分剥开,将多余皮瓣切除。尝试麻醉小肛门是否可容1~2指通过,若不能,实施侧方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
观察组行痔上黏膜次环切术:行椎管内麻醉,取膀胱截石位,以圆筒(涂抹液状石蜡),注意动作轻柔,注意圆筒应先套入大C环,之后送入肛管内。在肛门镜下观察直肠黏膜情况,确定其和内痔黏膜分界线,用2号线在大C环开口部位次环形荷包缝合,之后将吻合口旋开到最大,吻合器伞状断送至缝线上方,将缝线收紧,在中心杆部位打结。从吻合器侧孔引入缝线,将吻合器旋紧使之闭合,保持30s,之后将吻合器松开,再行20s吻合,拧开调节螺母,并将器械送出。将吻合器取出,对吻合口查看,若发现黏膜桥将之切断。以电凝法止血。
1.3 观察指标
(1)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2)统计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用数字等级评分法(NRS)[3]对患者术后1d及3d的疼痛程度评估,分值越高,疼痛越严重。
(3)统计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s)行t检验,计数资料检验对比。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术中情况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2014年广东高考
表1:术中情况(±s)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对照组(n=34)
36.54±3.87
42.85±4.97
观察组(n=34)
20.13±3.48
26.35±4.11
t
18.385
14.918
P
0.000
luyi
0.000
2.2术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及术后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术后情况(±s)
组别
恢复时间
NRS评分
术后首次排便时间(h)张译
住院时间(d)
术后1d
术后3d
对照组
48.65±5.27
6.35±1.42
4.15±1.26
2.65±0.47
观察组
30.10±4.41
5.17±1.08
3.07±1.11
1.03±0.21
t
15.740
3.857
3.750
18.350
P
0.000回族有什么节日
0.000
0.000
0.000
2.3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并发症情况
组别
例数
吻合口狭窄
继发性狭窄
肛门水肿
合计[n(%)]
对照组
8
1
0
1
2(23.53)
观察组
8
0
0
一到十的祝福成语
1
1(5.88)
Χ2
4.221
P
0.040
3 讨论
环状混合痔是痔疮中比较严重的类型,主要是各种痔疮不断发展之下,进入晚期阶段,此时多个混合痔彼此互相连接起来,围绕肛管及直肠下段,形成“环状”,进而形成此病,主要表现为大便出血、痔核脱出等,可给患者正常生活及身心健康造成明显影响[4]。此病外痔部分呈现为环状隆起特征,痔核之间缺少清晰分界,这给手术带来了较大挑战。若切除组织少,可导致皮赘残留,复发风险高;若切除过多,则可导致肛管皮肤缺损,并发大便失禁或肛管狭窄[5]。因此,近年来普外科对环状混合痔的方法十分关注。
外剥内扎术是对环状混合痔的常规方法,本术式开展过程简单,且可将患者痛苦尽快接触,但手术中需要将许多肛管皮肤及黏膜清除,而这些皮肤及黏膜本身在人体中发挥缓冲作用,清除之后,患者肛门无法有效扩张,患者术后疼痛比较明显,且易发生并发症。痔上黏膜次环切术是相对先进的方法,是对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的改良方式。本研究中,两组患者以不同方法后,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d及3d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和外剥内扎术相比,痔上黏膜次环切术采取大“C”形荷包缝合,并且在“C”环缺口处,保留黏膜桥0.5~1.0cm,同时可将吻合口的连接切断,在切断黏膜连接时,可形成“狗耳朵”状并实施“8”字缝合,这种操作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用时,而且术后不易造成明显疼痛。
本研究发现,从排便恢复情况及住院时间来看,观察组均占有明显优势。这是因为观察组手术造成的疼痛更轻,且保留了部分正常黏膜,因此患者能够更早正常排便,而且机体恢复速度更快,这导致住院时间缩短。另外,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痔上黏膜次环切术具有较高安全性。不过本研究选取样本较小,后续研究中,可扩大样本选择范围,并且可根据患者病情程度进行分组,以获得更全面的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