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月下独酌》泰译本对比分析
作者:赵银川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06期
作者:赵银川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06期
关键词:《月下独酌》 泰译本 形式 翻译策略
一.引言
李白诗歌以其浪漫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诗歌史上独领风骚,在中国古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国内外翻译名家对李白诗歌青睐有加,早在19世纪英译界就开始了李白诗歌的译介。随着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李白诗歌不断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为不同国家的读者所认识。
泰国著名汉学家黄荣光(Yong Ingkwed)和张萨达(Chang saedang)曾把李白的诗歌
翻译成泰文,介绍给泰国读者。两位译者都有华人血统,精通中国诗词,擅长用泰语作诗。黄荣光一生翻译的诗作涵盖了《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唐诗宋词等,共计251首,他的译著在泰国历经多次再版。张萨达是泰国诗坛的翘楚,被誉为泰国具象派诗歌的开拓者,其泰文诗歌曾被翻译为英文介绍到英语国家。张萨达翻译的中国诗词覆盖范围很广,从《诗经》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的诗歌都有涉猎。
黄荣光译著《中国生命之歌》一书中共收录了李白的12首诗歌,张萨达译著《中国诗歌》一书中收录的李白诗歌有11首。本文选取两本译著中的《月下独酌》一首,重点比较其形式、语言、翻译策略等方面,从而作出评价。
二.比较《月下独酌》的两个泰译文
《月下独酌》是李白的一首五言格律诗,充分表现了李白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周啸天,2008:3)他和月相伴,凸显了内心的孤寂。此诗意境深远,被认为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译文能否再现原诗的意、形、音之美,对译者的水平也是一大考验。
1.形式层面
1.1诗歌格式
《月下独酌》是一首五言诗,共14句,每两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黄译共14句,张译也有14句,这两种译文的编排方式有利于向异域读者传达原诗的长度,较好地保留了原文的形式。与张译不同的是,黄译在译文下方作了注解,在译文的开头作了译者介绍,而张译则在译文后面附上了诗歌的内容讲解。因为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含蓄隽永,高度凝练,意境丰富精深,故而作注和讲解的方式有助于译文思想内容的传达。姚星彤透视门事件
1.2韵律节奏
原诗是一首格律诗,讲究平仄和押韵,读起来韵律感十足。通过对比,黄译基本等同于泰文中韵文的一种诗歌形式,即译文每一行有严格的押韵,且大多都采用诗体语言,每一句的语言基本与原文对等,看上去十分紧凑精干,称得上是“以诗译诗”。张译则为自由诗体,即每一行不拘泥于字数的长短,没有押韵,且语言为通俗语体,译者自己也坦言:“我译中国古诗其实是在译诗的灵魂。虽未能按照原作的韵律和语言特点进行翻译,但译文别具一格,即我自己的风格”(Chang saedang,2005:5)。
对翻译格律诗而言,黄译要略胜一筹,因为其很好地再现了原诗的形式,体现了李白诗歌的韵律之美,有助于汉语文化精华为泰国读者所了解,正是有了韵律格式,诗才之所以为诗。张译则没有向读者传达原诗作的韵律之美,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诗的韵味。但必须承认,张译采用通俗直白的现代语言会更有利于读者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
1.3诗题的翻译
关于诗题张译“月下独酌”共四个汉字词,“独”和“月”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苦闷,可以说是这首诗的“诗眼”。黄和张的题名翻译都称得上是完整的翻译,两个译文都用了diao(独)和chan(月),诗人孤寂的心境不言自明,保留了其中的韵味。更难能可贵的是,黄译将题名控制在四个词且为四个音节,可以说是在传意的基础上做到了形式对等,能够最大限度地向译文读者传达原诗词的风貌,相比之下,张译的诗题则稍显微冗长。
2.意义的传达和语言层面
2.1意义层面
这一层面主要讨论译文是否忠实传达了原诗的意义。历来国内外翻译界对译文的评价都离不开“忠实”和“语言”的层面,西方翻译理论之父西塞罗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传达原作的思想内涵”(谭载喜,1991:24)。从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信、顺”论到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再到刘重德的“信、达、切”,无一不在强调译文忠实于原文的重要性,译文只有完整无误地再现原文,才能达到翻译的基本要求。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论也是将“意美”放在首位的,当三美不可兼得时,要舍音、形之美,做到意美。可见,忠实对于诗歌翻译也同样重要。从整体而言,黄译再现了原诗的意义。在向译文读者传递原文意思上,两个译文都算是成功的翻译,但基于汉泰两种语言的差异,再加上译诗之难,在传文达意上难免出现意义上的偏差,请看墙皮开裂“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一句的翻译:
黄译本为:chan so chan ro ra chan ram ra ngao yung yoeg
张译本为:chan rong phlen chan mai pai ma chan roeg ram ngao dam
通过比较,黄译更符合原文的涵义,而张译意思为“我歌月静止,我舞月跟随”则没有正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2.2语言层面
黄译本采用优美流畅的诗体语言,而张译本则选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例如:原诗中的一些字词:“花、人、身、歌、云汉”等词,对应黄译本中的“bupphachat/ chon/sakon/so/meknathi”,这些词语通常用在诗歌创作中,相同意思的词张译本分别为:“dokmai/khon rongphleg/changphueak”,则为现代语言,通俗易理解。我以为,翻译诗歌,尤其是李白的诗歌,字词的选用是十分讲究的,选用文学性的诗体语言是必要的。正如泰国著名汉学家林运煕评价黄荣光的译著:“译者在译诗过程中使用了大量词汇,包括巴利语、梵语、高棉语甚至北部方言以及那些在泰语中不常见到的词汇。使用这些词汇是必要的,因为译者要把中国古诗翻译成泰语,为了与原作的语言保持一致就必须使用泰语中的文学语言”(Yong Ingkwed. Thawaon sikkhakoson,1989:9)。尼亚·朋毗帕那珀教授这样评价黄荣光:“讲究用词,很好地保留了诗人用词的韵味和修辞格”(Yong Ingkwed.Thawaon sikkhakoson,1989:7)。因此,黄译本更符合诗歌翻译的真谛,更重视诗歌自身的特点,更能向目的语读者再现李白诗歌的风貌。
3.翻译策略层面
在中国古诗翻译中,如何翻译,采取何种策略才能不会削弱古诗文的内在价值, 若全
部直译,目的语文化中又难以到对应的词语,若意译,又关系到是以源语言文化为归依还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依的问题,选择何种翻译策略直接关系到译文在目的语读者中的接受状况。
3.1黄译以直译为主,字对字地翻译较明显
从黄译《月下独酌》来看,译者采用直译法为主,有时甚至是字对字地翻译,尽可能地模仿原文句式,译文中的一些词语能和原文完全对应。可见译者的策略是尽可能在传达原文意义的基础上,注重保留原诗的形式。请看下列译句:
举杯邀明月 Chu chok chuan chan lim
相期邈云汉 nat mai man meknathi
由于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两种语言在行文、遣词造句和搭配上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是黄译本尽量抛开汉泰两种语言在行文上的差异,使译文行文和原文一致,这充分体现了译者力求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形式而采取的翻译策略。
3.2张译注重模仿原文句型结构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wps云文档yam duem ruam suksan mao laeo tang yaek kan
以上两句的翻译,张译本几乎与原诗的句型结构完全一致,虽然张译本采用自由诗体来翻译中国的格律诗体,但是在行文上译者尽量贴合原文的句式,使得译文形式贴近诗歌,加上语言通俗易懂,不得不承认,这种翻译既能让读者窥见诗歌的踪影,又能降低阅读的障碍。
三.总结
为了更好地把原作的思想内容和文化意象传达给译文读者,黄译本在译文的后面对诗中难以理解的字句作了注释,张译则运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把诗的内容讲述了一遍,附在译文后面。作注对于翻译中国古诗这样的文体是必不可少的,易于译文读者理解。
译者须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美的享受。黄译本在选词、炼字上下了一番功夫,力求与原作的语体保持一致。张译本则选择用白话诗译文读者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诗的形式。
笔者认为,把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成散体诗或分行散文,无论传情达意的程度多么高超,也译不出原诗的风味,也就不能让异域读者真正认识到中国古诗的面目和精妙,从而失去了翻译的意义。黄荣光“以诗译诗”,对李白格律诗无论从形式、韵脚、语言还是从意义的传达上来说都是成功的,而张萨达选用自由体和通俗语来译诗,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李白格律诗的风貌和经典的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汪峰有哪些好听的歌
1.(泰)立花美凉作品Chang saedang,《中国诗词》 佛统:张萨达子孙出版社,2005
2.(泰)YongIngkwed.Thawaonsikkhakoson,《诗:中国生命之歌》,曼谷: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3.周啸天 注评:《唐诗三百首注评》,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12月
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
(作者介绍:赵银川,四川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汉泰典籍、文学、新闻翻译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