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漂流记》的现实性探讨
作者:刘舒曼 刘俏含
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西安疫情原因04
        【摘 要】《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取材于现实,带有象征意味的作品。18世纪的英国正处在资本主义四处扩张、级迅猛发展的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笛福的这部作品正是对英国资产阶级的真实反映,本文将对《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现实性因素进行探讨。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现实性;探讨
        一、选题取材的现实性
        《鲁滨逊漂流记》创作于1719年,当时的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英国迅速地扩大资本主义的统治,并不断向外扩张,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应用而生。作者以荒岛作为小说的主题,与英国是一个岛国不无关联。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英国人的生活习惯、国家的
历史发展等都与这个岛屿密切相关,荒岛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文学主题。鲁滨逊在一个与世隔绝、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8年,与大自然的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和较量,这一荒岛主题的选择正是英国人的祝妈妈母亲节快乐的祝福语“小沈阳近期情况如何岛国生活经验的表现。小说的现实性还体现在《鲁滨逊漂流记》取材于真人真事,作者笛福是在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之下创作的。主人公的原型是苏格兰人亚历山大·塞尔柯克水手,由于在海上时与船长发生了争执,他被遗弃在南美洲大西洋的一个岛屿上生活了四年。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亲身经历给了笛福灵感,笛福将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大胆的想象融进鲁滨逊的传奇经历,使鲁滨逊以成功的新兴资产阶级人物形象出现在读者眼前,并迅速引起了大家的追捧。[1]由于建构在真实经历的基础上,小说中充满现实主义元素,也具有更深刻的现实魅力。
        二、写作手法的写实性
        作者在文章中融合了自己真实的航海经历,又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贯穿全文,完全按照在实际时空中的行动和心理感受来叙述故事,没有刻意的悬念和激烈的冲,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叙述者的行为和内心感受,从而大大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亲切感和说服力。这也是笛福在序言中反复声明的创作方式:鲁宾逊漂流记作者让真实的人物自己来讲述故事[2]在写
作手法上,作者运用了大量写实的手法,特别强调对生活的物质层面如饮食起居、劳作等方面的描写以及对各种生存状况的描写。包括对荒岛环境的描写、时间的描写、气候的变化等,让读者在阅读中很容易联想到生活中的真实情况,从而增加读者的情感体验,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作者详细地描述了鲁滨逊是如何搭建房屋、如何寻水源、如何种植粮食等,读起来更像是一部荒岛生存指南。对荒岛生活的细致描写,增加读者对文章的兴趣和认同。比如在文章中,作者有一个章节写的是鲁滨逊的落难日记,用第一人称的方式,直接展现日记内容,更能让读者有真实感。“101日至24日整日忙于下海上船,去取穿上的物品......”“1025日昼夜大雨,并伴有暴风,大船被毁为碎片......”“10张杨果而 走光26日整日在岸边想一处安身之地。最担心的是如何才能在夜间免遭野兽或野人的袭击......”[2]这种平实质朴的语言在当时常被他同时代一些文人墨客指责为问题卑下表达枯燥,对此,笛福的回答是:至于语言,我已经使本书的语言符合于文章内容的格式,而不求文体谨严藻饰,我宁愿按照随笔短论的性质采用轻松灵活的笔法,而不想曲意追求文字的完美。这种语言符合于文章内容的宗旨在这部小说的创作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