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国古代法定结婚年龄是多少?
史籍中关于结婚年龄记载,所涉⼈物最早的,可能要数《史记·五帝本纪》:“舜年⼆⼗以孝闻。三⼗⽽帝尧问可⽤者,四岳咸荐虞舜,⽈可。于是尧乃以⼆⼥妻舜以观其内……”东汉赵晔所著的《吴越春秋·越王⽆馀外传》载:“禹三⼗未娶,恐时之暮,失其制度……因娶涂⼭,谓之⼥娇。”
由此可见,上古的两位先王舜和禹都是三⼗岁结婚。舜三⼗岁娶了尧的⼥⼉娥皇⼥英,禹三⼗岁娶了涂
⼭⽒⼥娇。如果男⼦三⼗岁还不结婚,就与制度不合了。不过上古之事,多半是传说,不可考证。史籍中⽐较确切的关于结婚年龄的记载,是从先秦开始。
先秦:三⼗⽽娶,⼆⼗⽽嫁
中秋节教师节快乐祝福语
《周礼·地官·媒⽒》:“媒⽒掌万民之判……令男三⼗⽽娶,⼥⼆⼗⽽嫁……若⽆故⽽不⽤令者,罚之。”《春秋⾕梁传·⽂公⼗⼆年》:“男⼦⼆⼗⽽冠,冠⽽列丈夫,三⼗⽽娶。⼥⼦⼗五⽽许嫁,⼆⼗⽽嫁。”也就是说,西周与春秋,男⼥的法定婚龄分别在三⼗岁和⼆⼗岁。《周礼》传说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梁传》传说为孔⼦弟⼦⼦夏⼝头传给⾕梁⾚,⾕梁⾚将它记录下来,但实际上其成书时间是在西汉。这也与同样成书于两汉的《史记》和《吴越春秋》中舜和禹“三⼗⽽娶”的描述相吻合。装修步骤和流程
事实上,“男三⼗⽽娶,⼥⼆⼗⽽嫁”仅是礼法上的理想状态。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各诸侯国的法定婚龄,往往更低。《国语·越语上》记载越王勾践令:“⼥⼦⼗七不嫁,其⽗母有罪;丈夫⼆⼗不取,其⽗母有罪。”这⾥只规定了结婚年龄的上限,⽽没有下限,这显然与勾践“⼗年⽣聚、⼗年教训”向吴国复仇的国策有关。⽽《韩⾮⼦·外储说右下》提到春秋第⼀个霸主齐桓公与管仲商议后“下令于民⽈:丈夫⼆⼗⽽室,妇⼈⼗五⽽嫁”,齐国男⼥的法定婚龄也⽐《周礼》的规定分别⼩了⼗岁和五岁。
战国时期,墨家提倡早婚,《墨⼦·节⽤上》:“昔者圣王为法,⽈:丈夫年⼆⼗,⽏敢不处家;⼥⼦年⼗五,⽏敢不事⼈。”也就是说,墨⼦主张,男⼆⼗⼥⼗五就应当成婚。这种理论,⽆疑也是为了适应当时交战各国繁衍⼈⼝的需要。
秦朝:⾝⾼不够,别想结婚
中国历史上关于法定婚龄的规定,最特别的要数秦朝。根据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的睡虎地秦简:男⼦⾝⾼六尺五⼨举⾏冠礼,⾏冠礼后⽅可结婚;⼥⼦⾝⾼六尺⼆⼨定为成年,成年后许嫁。也就是说,能不能结婚,与年龄⽆关,完全取决于⾝⾼。这规定够奇葩!
鹿晗关晓彤公开恋情不过,值得⼀提的是,秦朝也有婚姻登记制度,结婚必须去官府登记才有效。秦朝的官⽅法律解释《法律答问》中就有这样的案例:“有⼥⼦甲为⼈妻,去亡,得及⾃出,⼩未盈六尺,当论不当?已官,当论;未官,不当论。”也就是说虽然没达到结婚条件,但如果官府登记了,也予以承认。不登记,
婚姻当然⽆效。
周立波 坐牢
两汉:没有最⼩,只有更⼩
到了汉朝,《汉书·惠帝纪》载:“⼥⼦年⼗五以上⾄三⼗不嫁,五算。”“五算”就是征收五倍赋税。即汉朝的第⼆任皇帝要求⼥⼦⼗五岁前必须结婚,这同样是出于西汉初年迅速增加⼈⼝的需要。
汉代⽆论皇家还是民间,早婚现象都很普遍。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汉⽂帝⼗五岁⽣汉景
帝,据此推算结婚年龄则更⼩。⽽《后汉书·灵帝纪》:“建宁四年四⽉癸丑,⽴贵⼈宋⽒为皇后。”灵帝建宁元年⼗⼆岁即位,建宁四年⼗五岁结婚。民间如,收录汉魏晋⽯刻的《⾪释》卷⼗五《⾦⼴延母徐⽒纪产碑》碑⽂:“年⼗⼋,娶妇徐⽒。”以上为男⼦,⼥⼦如《后汉书·班昭传》:“年⼗有四,执箕帚于曹⽒。”更为夸张的是《汉书·上官皇后传》:“诏召安⼥⼊为婕妤……⽉余,遂⽴为皇后,年甫六岁。”汉昭帝的上官皇后结婚时竟然只有六岁!真是没有最⼩,只有更⼩!
根据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中的研究,汉代结婚年龄多为男⼦⼗五六岁,⼥⼦⼗三四岁。汉代早婚之俗可以说直接影响了后世,⾃汉以后,历朝历代多奉⾏早婚。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当爹,三⼗当爷
娱乐八卦新闻三国时期,王肃在《<;诗·摽有梅>疏》中说:男⼗六⽽精通,⼥⼗四⽽能化,⾃此以往,便可结婚。这反映出当时⼈们的观念,认为男⼗六⼥⼗四⾝体成熟达到结婚条件。
《晋书·武帝纪》载,晋武帝司马炎在泰始九年⼗⽉颁布诏令:“制⼥年⼗七⽗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也就是说,西晋⼥⼦⼗七岁还不出嫁,官府就要进⾏⼲预,勒令出嫁。《周书·武帝纪》建德三年正⽉诏:“⾃今已后,男年⼗五,⼥年⼗三已上,爰及鳏寡,所在军民,以时嫁娶……”即北周武帝规定,⽆论军民,包括丧偶者在内,男⼦年满⼗五,⼥⼦年满⼗三都要及时嫁娶。
举个⽐较有名的例⼦。《三国演义》第⼋回:“(貂蝉)⾃幼选⼊府中,教以歌舞,年⽅⼆⼋,⾊伎俱佳……”⼆⼋就是⼗六岁,⼗六岁的貂蝉先许吕布后嫁董卓,致使⼆⼈反⽬。貂蝉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物,⽽三国历史上另⼀确有其⼈的美⼥——⽂昭皇后甄⽒,在建安四年(199年)袁熙出任幽州刺史时就已是他的妻⼦了,⽽甄⽒据考证⽣于183年,也就是说她的结婚年龄在⼗七虚岁之前。
另⼀个不得不提的例⼦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太⼦拓跋晃,也就是热播剧《锦绣未央》男主的⽗亲。根据北魏皇帝世谱,拓跋晃⽣于428年,拓跋晃的⼉⼦拓跋浚⽣于440年,拓跋浚的⼉⼦拓跋弘⽣于454年,拓跋弘的⼉⼦拓跋宏⽣于467年,拓跋宏的⼉⼦元恪⽣于483年。拓跋晃虚岁24岁病卒,假如他⼀直在世,虚岁13岁当爹,27岁当爷爷,40岁当太爷爷,到56岁就已五代同堂了。北魏早婚之风可见⼀斑。
女演员吴越年龄隋唐:⼗三⾖蔻正好,⼗五⽼⼤不⼩
隋朝未查到明确的法定婚龄,只能通过史实加以描述。《隋书·独孤皇后传》:“⽂献独狐皇后,河南洛阳⼈,周⼤司马、河内公信之⼥也。信见⾼祖有奇表,故以后妻焉,时年⼗四。”明确记载了独孤皇后⼗四岁嫁给隋⽂帝杨坚。《隋代墓志铭汇考》所辑500余⽅墓志,直接记载⼥⼦出嫁年龄的22例中,⼗三⾄⼗五岁成婚者8⼈,⼗六⾄⼆⼗岁成婚者11⼈,⼆⼗岁以上成婚者3⼈。
唐代第⼀次规定男⼥法定婚龄是唐太宗贞观元年⼆⽉:“诏民男⼆⼗、⼥⼗五以上⽆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新唐书·太宗本纪》)即男⼆⼗⼥⼗五为结婚年龄上限,如果年满未婚,官府就要帮其结婚。唐太宗诏令⼀百多年后,开元⼆⼗⼆年⼆⽉,唐⽞宗⼜下诏:“男年⼗五,⼥年⼗三以上,听婚嫁。”(《唐会要·嫁娶》)即男⼗五⼥⼗三为结婚年龄下限。
唐⼈的婚嫁年龄,我们不妨通过唐代杰出的艺术形式——唐诗略做管窥。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三余,⾖蔻梢头⼆⽉初。”虽写青楼⼥⼦,却也反映出当时⼈们普遍认为⼗三岁是⼥⼦最好的年华。李⽩《长⼲⾏》:“⼗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明确写了⼥⼦⼗四岁嫁⼈。李商隐《⽆题》诗:“⼗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五泣春风,背⾯秋千下。”⼗五岁还未嫁⼈,那⼥孩⾃⼰都伤⼼不已了。可见早婚观念在唐朝是多么深⼊⼈⼼。
两宋:晚婚新风尚
宋代的法定婚龄沿袭唐开元年间的规定,辑录宋代官吏办案判词的《名公书判清明集》中有:“在法:男年⼗五,⼥年⼗三以上,并听婚嫁。”不过,宋⼈似乎并不热衷于这么早婚。⽐如北宋名⾂司马光就认为早婚有弊端,提出“男⼦年⼗六⾄三⼗,⼥⼦年⼗四⾄⼆⼗”皆可成婚(《司马⽒书仪》卷三)。南宋⼤儒朱熹也赞同司马光的观点,并在《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