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刘邦项羽的道德品质
15407809 刘凤逸
摘要: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楚汉之争绝对算得上是最为混乱也最具有传奇彩的一段历史之一,在秦王朝猝不及防轰然坍塌之后,所有人迎来了一场“黎明之前的混战”。在这场战争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汉高祖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二人以及围绕他们展开的一次次较量。下面笔者将通过分析刘邦和项羽的道德品质来看待这段历史。
一、前言
古语有云,时势造英雄端午祝福语。不同于三国时期的豪杰并起、诸雄鼎立,在楚汉之争中有两个人站在权力的制高点,凌驾于众人之上。他们的争斗持续了整个秦汉王朝的过渡时期,乃至流传后世,仍让后人争执不休,褒贬不一。以狡诈无赖、堪比滚刀肉著称的汉高祖刘邦,从一个平凡的普通人脱颖而出成为真正意义上第一位统一天下的皇帝,开创了对中华文明有着深远历史的汉王朝;而有着卓越的军事天赋、曾是楚国贵族子弟的西楚霸王项羽却最终与他的宏图伟业、复仇复国之路失之交臂,身葬乌江。其中的成败得失十分耐人寻味。翻阅《史记》和《汉书》,让我们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分析他们的性格到答案。
二、城府深厚的高祖皇帝——刘邦
历史上对于刘邦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帝王,善于听他人言,宽容大度,为后市做出巨大贡献,有人则认为他心狠手辣,有着市侩小人特有的狡诈无赖。但总的来说他的功远远大于他的过。小学教师述职报告范文
1、刘邦是一个有远大志向,懂得学习进步的人。
    据《史记.高祖本纪》与《汉书.高帝记》记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年轻时的确是一个平头百姓,父母是刘大叔刘大妈,小时候叫做刘四,并没有自己的名字,且年轻时油滑爱吹牛,就是个小混混。但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说明即使他是个小人物也具有旁人不能及的远大志向。他以“信陵君”为楷模,并对他的行为处事进行模仿,潜移默化的改变自己的气质,使自己更为挺拔自信,健谈,同时学会了如何揣摩人心,笼络别人。他对人才的宽宏以及善于纳谏就是一种笼络的方法。因而他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地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
2、刘邦是一个懂得克制,能屈能伸的人。
    据《史记》记载,刘邦入关后,从樊哙、张良谏,封秦重财物于府库,不取分文。并当众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同时派人到各县乡村广而告之。秦人大喜,献上牛羊酒食犒劳军士。沛公又推辞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古籍中有记载,刘邦本性也是贪财好的,他的父亲甚至叫他“无赖”,但是为了达成目标,他懂得克制自己。鸿门宴上,刘邦受邀而来,谈笑不露一丝破绽,面对最大的敌人姿态卑微,从而迷惑敌人,成功脱身。“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史记.项羽本纪》)
3、刘邦是一个非常冷静,善于听取意见的人。
    “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史记.高祖本纪》)如这类“从其谏”“用其计”的字句在记载中不胜枚举。刘邦的出不仅在于他能听进别人的劝谏,更甚者他能从其中判断挑选出最好的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需要清醒的头脑,敏锐的判断和极高的智
商。
4、刘邦是一位高明伪善的政治家。
洞庭湖的诗句和许多开国君主一样,他为巩固刘姓王朝,对开国功臣大肆屠杀。作为一个普通人很可能会觉得他过于残忍、没有良心、忘恩负义,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功高震主”在古代的专制制度下是极为正常的。作为一个帝王,他的行为无可厚非,且是经过深谋远虑做出的,更何况他为民族和历史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英勇善战的西楚霸王——项羽
昵称大全成者王败者寇,这条道理在任何地方都适用,尤其适用于刘邦与项羽。相较于得到帝位的刘邦而言,史论家对项羽的评价大多是“骄傲自大”、“缺乏谋略”、“优柔寡断”等。然而有趣的是世人更愿意宽容这样的项羽并喜爱他更甚刘邦,他的故事也频频被拍成电影,电视剧。笔者在这里向大家阐述对项羽性格的分析。
1、项羽是一个极度自我,固执不愿改变的人。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项羽出身楚国贵族,为将门之后,天生神力,用兵如神,是一个天才式的传奇人物。然而在卓绝的天赋与周围人的夸赞衬托下,项羽本身有着大多天才都有的通病,一颗恃才傲物的心。他始终认为自己比常人更加优秀,因而除了项伯等亲人,对他人的劝谏不置可否,听不得他人违逆自己。“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说者曰:‘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这个缺点贯穿了项羽短暂的一生,直到他自刎于乌江之时仍然没有试图改变过自己。
2、项羽是一个较为情绪化,城府较浅的人。
杀伐果断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是时,汉还定三秦。项羽闻汉王皆已并关中,且东,齐、赵叛之:大怒。”翻阅《史记》、《汉书》,我们会发现其中有多处提到项羽“大怒”,他会因为很多事怒火中烧,从而做出一些有失判断的事。但细读古籍我们会发现,项羽的怒大多是针对自己信任的人的背信弃义、狡诈欺骗,以及一些暗地里的隐私手段的不齿。他并不太善于掩藏自己的情绪,因为他认为自己拥有着强大的实力,不需要这种在他看来旁门左道的手段。“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
谁知之者!’”(《史记.项羽本纪》)可以看出他其实是一个堂堂正正,敢爱敢恨的性情中人,有着很强的执行能力在谋略方面与刘邦相比却相形见绌。
3、项羽是一个目标极为明确,杀伐果断的人。
    作为楚国贵族的后代,项羽乃至项氏都是在背负着国仇家恨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都是真实的写照。因而项羽毕其一生,只为着复仇与称霸两个目标而奋斗,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这两个目标支配下实施的。“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史记.项羽本纪》)可以看出项羽杀人是有他的原则的:只要是阻挡他灭秦兴楚的复仇事业和雄霸天下的壮志的人,无论贵贱,无论强弱,无论老少,他都毫不心慈手软,彻底予以毁灭。
“‘言语呕呕’与‘喑恶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
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理学,犁然有当。《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综如此者。”(《管锥篇》钱钟书)
项羽是一个英雄,也是一个勇士,如钱钟书所记载,他的性格极为复杂,因此人们单单从鸿门宴对他进行武断的推测是不正确的。见微知著固然有其道理,但没有通读《史记》就妄下断论无异于管中窥豹。
四、刘邦项羽道德品质对比
通过上文我们对刘邦和项羽的性格有了一个大概的认知了解,那么他们性格的具体差异在哪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的性格差异呢?
1、生活环境与背景造成的差异
刘邦和项羽生在同一个时代,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和背景。可以说他们的斗争分别代表了两个阶层——农民阶层和贵族阶层。
刘邦是一个街头小混混,自小在乡间摸爬滚打长大,早早经历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有
着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事。他的本质就是一个泼皮无赖,因而练就了一副冷酷心肠、滚刀肉一般的性格和深厚的演技与城府,这样的性格使他具有谋略,能更好的在乱世活下去,也为他日后打天下形成的成熟政治家性格打下基础。
项羽却截然不同。他出身于被秦王朝所覆灭的楚国将门,从小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在项梁的保护下与人接触的很少,有着满腔抱负和仇恨,精悍的武艺却缺乏与人交流。即使在开始打天下之后最多接触的也是各大势力的首领、贵族和自己手下的士兵,很少亲身与平民交流,有着贵族特有的“视人命如草芥”的心理,认为只要是秦人都应当被屠杀。这使他的世界过于简单而黑白分明,与人战斗交流都是直来直往和堂堂正正,对市侩小人的狡诈无赖了解很少,性格上有一种英雄情结,而这种性格很容易被刘邦所操控和利用。
2、年龄和阅历造成的差异
很多人分析楚汉之争时,都会忽略掉一点很重要的因素,刘邦和项羽的年龄差。
《史记》中曾有这样一个细节:“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认真计算一下,我们会发现秦始皇登基的时候,刘邦已经超过三十五岁了,
观礼的这一刻,他的年龄可能是四十岁左右。项羽也曾经围观过秦始皇游会稽,并说:“彼可取而代也!”,然而起兵反秦时,项羽才二十四岁,观礼时,他年龄只会更小。
项羽比刘邦小二十四岁。事实上二十岁时看问题和四十岁看问题的角度是大不相同的;对改变命运的渴望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刘邦拥有着极大的在寿命终结以前称帝的渴望,同时有着比项羽深厚的多的城府和阅历,懂得在实力不足时委曲求全并蛰伏下来,不动声的发展自己的实力,对他来说项羽不过是一个黄口小儿;而项羽则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最是不能听进劝解和热血奔涌的年纪,不免会易怒和骄傲,对卑微年长的刘邦自然有所轻视与宽容。一个是年轻气盛的将军,另一个则是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就如同一头猛虎和一条毒蛇,猛虎固然比毒蛇强大得多,但当毒蛇伺机潜伏,突然发出致命一击,猛虎也将毙命。
3、天赋与实力造成的差异沈涛的老婆图片
很多人都为项羽的结局所惋惜,因为楚汉之争从头至尾他所拥有的实力都要强于刘邦,其一生所尝唯一败绩却葬送了自己的性命,永远无缘至高宝座。史学家都认为这是项羽过于自大和目空一切导致的。
然而事实上项羽的确有着所向无敌的资本。据《史记》记载,项羽从会稽之战开始,攻城掠地,拔营下寨,“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即使他只剩下二十八员骑兵,仍能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中左冲右突,斩兵杀将,如入无人之境。他天生神力、用兵如神,一言一行都无愧他西楚霸王的称号,自然不会将当时的刘邦放在眼中。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是基于他的英雄心理,因为他自信且有勇气无人可为他之敌,并且刘邦暂时并没有对他的霸业造成阻碍。连刘邦自己也多次承认不如项羽,善用人但不善打仗,没有多少军事才能。在鸿门宴以后,刘邦数次侥幸从项羽大军中逃出生天,几次牺牲了自己的妻子、父亲、女儿、城内的两千女子和大量士兵。于项羽来说他只需要堂堂正正的用绝对的力量碾压过去,所有阴谋都会化为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