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福建省中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1年福建)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吨以上。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
A. 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 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C. 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 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可以印证河姆渡居民已经能够种植水稻,故A正确;遗址除了稻谷稻草,没有发现其他物品,所以佐证不了河姆渡居民产生物品交换、使用青铜工具、推广“牛耕技术,故BCD错误。综上故选A。
2.(2021年福建)通过分封制度,“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据此可知,分封制
A. 强化了诸侯权力    B. 扩大了统治范围
C. 加速了西周灭亡    D. 确立了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通过分封制度,……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可知,通过分封制度,西周王朝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因此,题干说明分封制扩大了统治范围,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强化诸侯权力的内容,排除A项;从“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可知,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统治,排除C项;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且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1年福建)图1至图2所示内容体现了都江堰
A. 造福千秋    B. 控流发电    C. 沟通水系    D. 方便航运
许志安个人资料【答案】A
【解析】根据图1“都江堰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根据图2“今都江堰灌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不断维护和修整,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据此可知,
dnf抗魔值图1至图2所示内容体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造福当时,而且泽被后世,至今仍运行不辍,故A项符合题意;都江堰是分流,而不是截流,所以是不能够发电的,排除B项;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没有沟通水系,排除C项;都江堰水利工程方便航运,但与题干主旨(体现都江堰造福千秋)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1年福建)秦始皇下令全国“车同轨”并修建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长约700千米,仅用两年半时间即修通。这主要得益于
A. 人口数量的增长    B. 铁制工具的出现
C. 国家体制的作用    D. 筑路技术的提高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秦始皇之所以能够迅速贯彻执行“车同轨”的措施,主要是因为秦朝确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来从事某项重大工程建设,C正确;人口数量的增长、筑路技术的提高并不是主要原因,在题干中也没有得到体现,AD排除;铁制工具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B排除。
故选C。
5.(2021年福建)下图所示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的经济措施这一举措
A. 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B. 提升商人的经济地位伤感的音乐
C. 提高了军队战斗能力    D. 增强中央政府的财力
【答案】D
【解析】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有: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全国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故D
符合题意;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商人的经济地位、提高了军队战斗能力不是汉武帝采取的经济措施的作用,排除ABC。故选D。
6.(2021年福建)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反映了
A. 饮食文化丰富生活    B. 农历节气指导农耕
C. 祭祀礼仪追思先祖    D. 种植技术推陈出新
【答案】B
【解析】“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的意思是:在清明这个节气前后下雨,麦子豌豆会大丰收。由此可知,“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反映了农历节气指导农耕,故B符合题意;饮食文化丰富生活、祭祀礼仪追思先祖、种植技术推陈出新在题干谚语中不能体现,排除ACD。故选B。
7.(2021年福建)买电视下图所示为某同学研究性学习关键内容。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
A. 南方经济发展原因   
B. 孝文帝的政策
C. 隋统一全国的背景   
D. 科举制的深远影响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交融的一次高潮。社会动荡不安使门阀士族走向衰落。北方居民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连年的征战,人们渴望和平。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故C正确;连年
的征战使北方居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孝文帝的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AB比较片面,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错误;隋炀帝创立了科举制,故D错误。综上故选C。
长城的历史8.(2021年福建)宋代瓷器美学达到新高度。景德镇青白瓷质如玉,钧窑的海棠红艳如晚霞。由此可见,宋代制瓷业
A. 私营作坊为主,    B. 产品行销世界    C. 遍布沿海地区    D. 工艺水平高超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达到新高度”“景德镇青白瓷质如玉,钧窑的海棠红艳如晚霞”可知,宋代制瓷业工艺水平高超,故D正确;题干未显示是以私营作坊为主、产品行销世界、遍布沿海地区,故ABC错误。综上故选D。
9.(2021年福建)《经世大典》载:海运时,惟凭针路定向行船,仰观天象以卜明晦。这体现了宋元时期
1升油等于多少斤A. 指南针已运用于航海    B. 造船技术适应远航
C. 地理知识有长足进步    D. 对外贸易繁荣昌盛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题干的“海运时,惟凭针路定向行船,仰观天象以卜明晦。”这体现了宋元时期指南针已运用于航海,故A符合题意;造船技术适应远航、地理知识有长足进步、对外贸易繁荣昌盛在题干信息中不能体现,排除BCD。故选A。
10.(2021年福建)明代长城的修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壕筑墙省工省料,以--道或多道绵延伸展的墙体为干线,构建了多层次、纵深的防御体系。这体现了长城是
A. 商品贸易主要场所    B. 地区交流的重要通道
C. 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    D. 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壕筑墙省工省料,以--道或多道绵延伸展
的墙体为干线,构建了多层次、纵深的防御体系”可知,明长城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故D正确;明长城是古代防御的建筑,故A、B错误;C描述过于绝对且与题干主旨不符,故错误;综上故选D。
11.(2021年福建)下表所示纳税田亩数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A. 精耕细作的推广    B. 手工业技术提高
C. 农业经济的发展    D. 水利工程的兴修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可知,从1712年到1726年,纳税田亩数与1683年相比,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且1726年的耕地面积已超过明末耕地面积20.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
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故C项符合题意;题干表格反映了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没有涉及精耕细作、兴修水利的内容,排除AD项;题干表格反映了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不是手工业技术的提高,排除B项。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