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安简介
道安
中⽂名称: 道安
性 别: 男
⽣卒年: 312~385
国 别: 中国
⽣平简介
在格义之外,对佛教思想的另⼀种理解形成了般若学的六家七宗,即本⽆宗、⼼⽆宗、即⾊宗、识含宗、幻化宗和缘会宗六家,本⽆宗的另⼀家为本⽆异宗,成七家。道安是本⽆宗的代表⼈物。
描写西湖的古诗>视频聊天怎么设置美颜功能 道安(312~385),俗姓卫,常⼭(治所在今河北省正定县南)扶柳⼈。道安祖上世代习儒,但⽣当乱世,⾃幼⽗母双亡,由外姓兄长孔⽒抚养,苦孩⼦出⾝,他称⾃⼰“⽣逢百罹”(《阴持⼊经序》,《出三藏记集》卷六)。罹者,遭灾也。道安七岁开始读儒书,聪明程度令乡亲们惊异赞叹,⼗⼆岁出家为僧(此据
《梁⾼僧传》,也有记作⼗⼀岁、⼗三岁乃⾄⼗⼋岁者),因为他长得⼜⿊⼜丑,虽然很有悟性,还是不受师傅重视,被打发到地⾥做了三年农活,但他并未因此⽽懈怠,“执勤就劳,曾⽆怨⾊,笃性精进,斋戒⽆阙”(《道安传》,《梁⾼僧传》卷五)。他向师傅借来⼀部五千⾔的《辨意经》,晚上⼲完活回来交还,就能全部背诵出来。后⼜借⼀部⼀万⾔的《成具光明经》,当晚归还时⼜能全部背出,这才引起师傅的注意。道安年满⼆⼗受具⾜戒。
道安早年在游学时,曾在邺(今河南省安阳市北)遇到神僧佛图澄,受到佛图澄的赏识,⽽其他僧⼈则因道安外貌不佳⽽瞧不起他。道安随佛图澄习法,佛图澄讲经,道安复讲,僧众有疑难,道安⼀⼀解答,毫不费⼒,以致于众僧说:“漆道⼈,惊四邻。”(同上)在佛图澄门下,道安了佛教戒律、⼩乘及⼤乘般若学。
佛图澄死后的第⼆年,道安为避原后赵国的战乱来到蒦泽(今⼭西省阳城县)⼭区,“幽处穷壑,窃览篇⽬”(《阴持⼊经序》),逃难中不忘读经。还有⼀些僧⼈也来到这⾥,道安从他们受业,写下《阴持⼊经注》、《⼤道地经注》、《⼤⼗⼆门经注》等禅经注释。后来道安⼜因避乱⽽与同学竺法汰(同在佛图澄门下)⼀起来到飞龙⼭(今⼭西省浑源县西南),遇到先⾏到此的当沙弥时的好友僧光,故友相逢,⾃有⼀番欣喜。两⼈⼀起讨论佛理,对于“格义”的理解产⽣了不同意见。“安⽈:先旧格义,于理多违。光⽈:且当分析逍遥,何容是⾮先达?安⽈:弘赞理教,宜令允惬;法⿎竞呜,何先何达?”(《道安传》,《梁⾼僧传》卷五)这时的道安已放弃了曾与竺法雅共同的格义⽅法,认为它有违
佛理,⽽僧光还是认为格义是“先达”即⽼前辈传下的,不可以这样妄加评说。道安强调弘传佛法应该有正确的⽅法,别管他先达后达。这是道安学术风格的⼀个重要转变。
飞机上可以带酒吗 ⼤约在东晋永和⼗年(354),道安从⼭西来到河北,在太⾏恒⼭(今河北省⾩平县北)造寺建塔,传播教义,他的信徒⼏乎占河北⼈⼝之半,有“中分河北”之说。升平元年(357),道安回到河南的邺,住在受都寺,在此组织了有数百徒众的僧团。不久⼜多次避乱奔波,在前燕慕容□派兵攻河南时,道安投奔东晋疆界内的襄阳。
在往襄阳途中⾏⾄新野时,道安提出了佛教发展的两条措施,⼀是需要得到君王的⽀持,⼆要依靠⼤家的弘传,在凶乱之年,尤应如此。“今遭凶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教化之体,宜令⼴布”(同上)。他⾸先分张徒众到各地传教,命竺法汰到扬州,法和到四川,⾃⼰则率慧远等弟⼦直奔襄阳(后来前秦攻襄阳时,道安第⼆次分张徒众,慧远东下,经荆州⾄庐⼭)。
365年,道安到达襄阳,在此前后居住达⼗五年。在⽐较的社会环境中,道安潜⼼佛事,达到了其事业的第⼀个⾼峰。他在襄阳的活动,⼀是与名⼠、官员交往,如习凿齿、郗超等。⼆是讲经,每年讲两次《放光般若》。三是制定僧规,加强僧团内部。其僧规包括讲经说法的仪式和⽅式;⽇常的修⾏、饮⾷诸⽅⾯的规范;布萨(每半⽉⼀次的诵戒集会)、差使(每年夏安居结束后,请有德者指出他⼈的罪过)和忏悔(⾃悔⼰过)诸⽅⾯的仪式和规范。四是整理、注释已译经典、创制《综理众经⽬录》,
第⼀次对历代所译各种佛经进⾏系统整理编⽬,并考证译者,该⽬录包括有经律论录⼆百四⼗五部,百五⼗七卷,失译经录⼀百三⼗四部,凉⼟异经录五⼗九部,⼗九卷,关中异经录⼆⼗四部,古异经录九⼗⼆部,疑经录⼆⼗六部,⼗卷,以及⾃⼰的著述⼆⼗四部,⼗七卷和⼀些杂经志录。有了这样的经录,后⼈的译事和撰述,才有了可遵循的依据。道安对诸师所译的重要经典都作有注释研究,对《放光》和《光赞》两种般若经则加以对⽐研究。道安在襄阳的事业,受到各⽅的敬重,也受到皇帝的褒奖,晋孝武帝下诏,令“俸给⼀同王公”(同上)。
赖滢羽457 道安的功德,也引起了作为东晋敌对国的前秦君王苻坚的重视,他不但遣使送给道安许多尊贵佛像,甚⾄不惜以武⼒延致道安。东晋太元四年(379),苻坚遣苻丕攻占襄阳,第⼆年将道安请回长安,苻坚对⾂僚说:“朕以⼗万之师取襄阳,唯得⼀⼈半。”(同上)⼀⼈为道安,半⼈为名⼠习凿齿(习腿有疾,故称半⼈)。
在长安,道安被安置在五重寺。他既是苻坚的政治顾问,⼜是僧团的实际领袖,地位⾄尊⾄贵。道安在长安的主要贡献是组织⼒量,依托国家的⽀持翻译佛经,主要翻译新传⼊的⼩乘说⼀切有部经典,包括经、律、论三部分内容,也翻译过⼤乘佛典,如作为《⼤品般若经》补译的《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
诺基亚5233 道安总结了佛经汉译的经验,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原则。五失本是讲在五种情况下可以改变或失去原经本来的
巴扎黑最近出什么事了表达⽅式。⼀是把原本的倒装句改为汉⽂的表达习惯。⼆是把原本质朴的表达⽅式加以修饰,以适应汉⼈好⽂饰的⼼态。三是删除原本中的繁杂重复之处,使之简约。四是原本中总结全⽂的“义记”部分,因为与前⽂重复,可以不译。五是原本中在讲完⼀事⽽另述⼀事时,习惯于先重述前事,再启下⽂,这段重述可以不译。三不易是讲有三种情况使得译者很难表述佛经原意,⼀圣⼈作经,都是因时制宜,译⽂也应适应时势,这就⽐较困难。⼆是译⽂应当适应⼈们的理解能⼒,⽽这样做也⽐较困难。三是经⽂离佛久远,理解⼒平平者要准确表达出经意,相当困难。有这三⼤困难,译经应当谨慎。
道安还统⼀了出家⼈的姓⽒,他认为⼤师之本,莫尊释,应以“释”为沙门姓⽒。这有利于增强僧团内部的凝聚⼒,得到⼤家的认同。
秦建元⼆⼗⼀年(385),道安在长安五重寺圆寂。⼀⽣著述,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五中收有⼆⼗四篇,卷六中收有六篇经序,卷七中两篇,卷⼋中⼀篇,卷九中⼀篇,卷⼗中四篇,卷⼗⼆中三篇,另有标为未详作者者⽽肯定为道安所作的七篇,元康《肇论疏》卷上中收《性空论》⼀篇,《⿐奈耶经》卷⾸的《序》⼀篇,等等,现存⼩说诗歌⽂学作品较少。
道安的佛学思想,在戒定慧三⽅⾯都有建树,尤以其慧学中的般若性空思想在佛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道安的般若性空义被称为本⽆宗,其基本意义是“⽆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吉藏《中观论疏》,《⼤正藏》卷四⼗⼆)。这容易误认为是⼀种宇宙⽣成论,但道安要说明的是⽆或空是万法的根本,诸法本来是⽆,⼀切诸法,本性空寂。这是⼀种本体论,与竺法深为代表的本⽆异宗不同。本⽆异也讲诸法本⽆,但更强调未有⾊法⽽先有⽆的从⽆⽣有的宇宙⽣成论。道安的本⽆则在说明万法之本性、本体的空或⽆,所以,本⽆宗可以称为性空宗。
世界分成本体和现象两部分,如同易学所讲的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之分。世俗之⼈不懂这种区分,不知在现象之后所存在的本体,执著现象为实有,并⽣出种种异想忘念。要破除这种妄执,必须让众⽣明了诸法性空之理,所以道安说:“⼈之所滞,滞在未(末)有,若诧(宅)⼼本⽆,则异想便息。”(同上)这称之为崇本息末。
戒学⽅⾯,道安认为,虽然说戒定慧三学是“⾄道之由户,泥洹之关要”(《⽐丘⼤戒序》)。但戒学是三学之⾸,在家和出家信徒都应从戒学开始学佛,“莫不始戒以为基址”(同上),戒是规范⼈们⾏为的,⾏为如果不矜不庄,就已产⽣了伤戒之⼼,如此则难免不⼊三恶道。因此说,戒学最为重要。道安强调坚定戒⼼,宁持戒⽽死,不犯戒⽽⽣。不过道安也主张,持戒必须以般若为基础,悟般若真谛,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持戒,“执⼤净⽽万⾏正”(《合放光、光赞随略解序》)。这样的持戒境界,称为⽆戒⽆犯。
关于定学或禅学,道安的前期思想主要重禅学,受佛图澄影响较深,后期则转向般若学。道安讲,定有三义,即禅义、等义、空义,以此对治贪嗔痴三毒。禅定的⽬的在于进⼀步认识本⽆,“执寂以御有,崇本以动末”(《安般注序》)。可以看出其禅学也是和本⽆论相联系的。
道安是东晋时期最博学的佛教学者,佛教僧团的领袖。他的学识和⼈格,在当时受到极⼤的推崇,成为⼈们的楷模,⽽其本⽆论,与⽞学中王弼的贵⽆说有著逻辑上的内在联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