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名人故事
1、郑板桥的书法人称板桥体,非隶非楷,非古非今,自成一体,人称“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板桥体取了黄庭坚的长笔划,夸张其摆宕,单字略扁,左低右高,姿致如画。又以画兰竹之笔入书,求书法的画意。清人蒋士铨说他“写字如作兰,波磔奇古形翩翩”。
2、季羡林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留学,他的教授瓦尔德·施米特是一们年轻的教授,刚刚帮助季羡林确定论文题目就被征从军,上了战场。在此期间季羡林查阅了大量资料,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引言部分,并且自己十分满意,等老师一年后从战场回来探亲急切地把论文送给老师审阅,结果当头一棒,老师说他写的东西全部弃用。老师的意思是你这篇论文下的功夫非常大,用的资料非常丰富,好多资料你用的都很准确,但是有一点,你季羡林自己的特点没有。季羡林深感老师所言有理,全部推倒重写。
文化名人3、“集古字”米芾
滴滴打车注册司机>陈浩民陈嘉桓端午节来历的故事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的字,每天练习,史料记载:“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有人把这个做为笑柄,嘲笑米芾只会临摹,不会真正的书写。清刘熙载《艺概》云:“米元章书大段出于河南,而复善摹各体。当其刻意宗古,一时有集字讥。”米芾二十四岁时临桂龙隐岩题铭摩崖,全无自成一家的影子,三十岁时作《步辇图》题跋,看者深感他天资实逊。但他并不以为然,坚持临摹、练习,每每练习他都边练边思索,一笔一划如何为最好,取舍选择,融汇贯通,颇有所成,《宋史》载:米芾“妙于翰墨,沉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米芾直到五十岁以后才终于确立了自己的风格“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以为主”。可见继承容易,创新难。
>百歌大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