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庐陵文化
(一)历史名人
1文化名人.民族英雄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吉州庐陵富川(今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文家村)人。南宋民族英雄、文学家。宝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岁考取进士,官至右丞相兼枢密史。德祐元年(1275年)闻元兵东下,在赣州组织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于镇江脱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柴市从容就义,时年四十七。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其中《过零丁洋》和在狱中写下的《正气歌》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九死一生,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垂千古,光耀史册!
2.一代文宗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沙溪镇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喜欢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的一生,为宋代学术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开创性贡献,成功地领导了北宋诗新运动,开创了平易流畅的一代文风,成为北宋中期举世公认的文坛宗师。欧阳修是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博学多能者,其平生著述,南宋初年由周必大等编定的《欧阳文忠公文集》153卷,约百万言。此外,传世之作还有《诗本义》16卷、《新五代史》74卷,以及与宋祁等人合撰的《新唐书》225卷等。
3.大诗人杨万里
无线路由器密码忘了怎么办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自号诚斋野客,吉水南溪(今吉水县黄桥乡)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及第,官至宝谟阁学士,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合称为“南宋四大家”。杨万里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清醒的政治家,一生力主抗金,反对屈膝议和。痛陈“为天下国家者不能忘于敌,天下之忧,复有大于此者乎”。认为“民者,国之
命而吏之仇也”;一生清廉为民,视仕宦富贵如敝屣,随时准备唾弃,任江东转运副使时将万缗俸禄弃之于官库;一生广学博取、转益多师,终“落尽皮毛,自出机杼”,成就“四海诚斋独霸诗”盛况。卒谥文节,追赠光禄大夫。有《诚斋集》等传世,现存诗4200首。韩庚和李小璐
4.五朝阁老杨士奇
杨士奇(1366-1444),名寓,号东里,江西泰和秀溪(今泰和县城郊)人。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为“三杨”(杨溥、杨荣)内阁辅政之首,是“台阁体”诗派盟主。先后辅佑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五朝君王40余年,成就“仁宣之治”。杨士奇爱才重才,知人善任,“雅善知人,好推毂寒士”,推荐和擢升的理财名臣周忱、兵部右侍郎于谦等50余人,大都有政绩、官声好,廉冠天下,不愧是明代的“伯乐”和人才学家。今存诗作560余首,有《东里全集》传世。卒赠太师,谥文贞。
5.江南才子解缙
解缙(1369-1415),字大绅,又字缙绅,号春雨,又号喜易,吉水县文峰镇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登进士第,官至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解缙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为
人耿直、刚正不阿。成祖曾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永乐十三年(1415年),解缙遭诬陷致死。成化元年(1465)解缙平反昭雪,赠朝议大夫,谥文毅。解缙一生最大功绩是主持编撰了《永乐大典》,被誉为编撰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广的百科全书。解缙在诗歌、书法、散文等方面也很有成就,著有《白云稿》、《东山集》、《太平奏疏》等。后人评价他:“气节千秋壮,文章百代尊。”
6.爱国名称胡铨
胡铨(1102-1180),字邦衡,号澹庵,南宋吉州庐陵芗城(今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人。建炎二年(1128)中进士,官至兵部侍郎。爱国名臣、文学家,庐陵“五忠一节”之一。胡铨一生主张抗金,一篇《戊午上高宗封事》,乞斩秦桧、王伦、孙近等主和派,让金人“边马不南者二十年”。晚年定居庐陵青原山南麓。卒谥“忠简”。著有《澹庵文集》、《澹庵词集》。胡铨一生忠诚、正直、爱国,杨万里称他“功被于中国,名震于边隅,文范于学者”。文天祥称其“澹庵临大难,决大义,不负所学,于国为忠臣,于亲为孝子”。
7.爱国词人刘辰翁
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庐陵灌溪(今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词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就读于白鹭洲书院,于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刘辰翁为官时间短,宋亡后,矢志不仕,回乡隐居著作,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词风豪放,系“江西词派”代表人之一,《须溪词》现存358篇。
8.外交官陈诚
陈诚(1365-1457),字子鲁、子实,号竹山。吉水县同水乡高坑(今吉水县阜田镇高坑上陈家)人。洪武二十七年(1394)中进士。
陈诚自1396至1424年,前后29年从事外交活动,一谕安南,二抚外族,三始西域,为睦邻友好,沟通文化交流,发展贸易往来,巩固边陲,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功不减于(郑)和”。陈诚参与修撰《永乐大典》,与李暹合撰《西域行程记》等,并有《陈竹山文集》传世。
9.地舆图学家罗洪先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吉水县盘谷人。明代地理学家、理学家、文学
家。明嘉靖八年(1529)状元。罗洪先一生成就以地图学为最,发明比例尺,首创图例标志,耗时二十多年精心绘制《广舆图》两卷,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准确的分省地图。罗洪先罢职回乡后,常与邹守益、聂豹、欧阳德等在青原山讲学,和王守仁合称为“青原五贤”,和罗伦、罗钦顺一起入祀白鹭洲书院,史称“白鹭三罗”。有《罗念庵先生文集》、《冬游记》、《甲寅夏游记》等传世。卒后谥文庄。
10.“天下清官第一”王言
王言(1641-1711),字慎夫,号两峰,清代临江府新淦县钦风乡大车里村(今新干县溧江乡塘边村)人。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王言一生清廉,勤政为民,治绩显著。康熙四十七年(1708),遭奸人诬陷,被革职查办,虽得以昭雪,但王言执意辞京回乡,临别之际,康熙熙为他亲笔敕“天下清官第一”赤匾一块,又命宫廷画师为其画肖像一幅,王言在画像旁自题诗曰:王言王言,画像俨然。子孙若贤,多挂几年;子孙不贤,挂也枉然。
11. 教子有方的陶母湛氏
陶母湛氏(考上大学的祝福语怎么写243—318),是东晋名将陶侃(陶渊明之曾祖)的母亲,也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
的良母,以教子有方和宽厚待人称道于世。她与孟母、欧母、岳母齐名,一同被尊称为“四大贤母”。陶母“教子惜阴”、“截发易肴”、“送子三土”、“退鲊责儿”的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
12. 南宋名相周必大
周必大(1126~1204),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省斋居士,青原野夫,又号平圆老叟。吉安县永和人。他出生在靖康元年(1126)。这年,微钦二帝被金人所虏,北宋灭亡。从小受到优秀民族文化熏陶的周必大痛恨卖国求荣的奸臣,不忘北伐建功立业,以身报国。他自幼勤奋好学,饱读诗书。少年时作文赋诗,名噪庐陵,绍兴二十一年(1151)中进士。二十七年举博学宏词科。官至左丞相,封益国公。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都有很深的交情。周必大一生功绩显赫,名誉远播,是一位极富才干的政治家。无论辅佐朝廷或主政地方,他“立朝刚正”,言事不避权贵,处事有谋,治政勤奋。周必大还是是一位“九流七略,靡不究通”的文学家。诗词歌赋,“皆奥博词雄”。书法“浑厚刚劲,自成一体”。必大公著有《玉堂类稿》等八十一种,共一百三十四万余言。后人将其遗作辑为《益国周文忠公全集》,计二百卷,其中《玉堂大记》、《二老堂诗话》选入《四库全书
总目提要》。周必大用时四年,主持刊刻了宋代著名的四大类书之一的《文苑英华》计一千卷,还刊刻了《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使《欧集》自此以后有定本,且得以保留至今。“周必大刻本”被历代名家奉为私家刻书的典范。宣和中卒于庐陵,谥文忠。后人将他列为“庐陵四忠”之一。
(二)庐陵先贤名言
永丰县欧阳修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
青原区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吉水县杨万里 小西装搭配图片衣有破,补则全;人有过,补则贤。
人之命在元气,国之命在人心。
吉水县杨万里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吉水县解 缙 勿长以欲,勿短以私,勿以好昂,勿以恶低,勿高下手,与人推移,刚毅有执。
泰和县杨士奇 守己须是清廉,处人须是谦和,结友须求辅德,临财须思合义。
(三)名人咏庐陵
白鹭洲 徐俯
金陵与庐陵,俱有白鹭洲。
相望万里江,中同二水流。
徐俯,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黄庭坚的外甥。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任吉州通判,官至参知政事。诗属江西诗派。作者把吉安赣江中白鹭洲与唐李白诗《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南京长江中的白鹭洲并称,足见其对吉安白鹭洲的推崇和厚爱。
吉安 李东阳
山势西来断,江流北去平。
万家深树里,闻是吉州城。
李东阳(1447—1516),湖南茶陵人,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以台阁大臣地位主持诗坛,是明前期“茶陵诗派”的领袖。元代将宋时的吉州改为吉安路,明称吉安府。本诗描写吉泰平原北部的山川形胜,展示明代吉安府城的人丁兴旺与生态秀美。
寒食与器之游南塔寺寂照堂 苏轼
城南钟鼓斗清新,端为投荒洗瘴尘。
金莎朗图片总是镜空堂上客,谁为寂照境中人。
红英扫地风惊晓,绿叶成荫雨洗春。
记取明年作寒食,杏花曾与此翁邻。
南塔寺在吉安水府庙之南,今寺已毁,存古南塔。这首诗是作者与友器之(刘安世)清明
节前游寺写的。诗中描写作者政治上屡不得志,被贬流放瘴尘之地的晦气,触景生情发出“记取明年作寒食,杏花曾与此翁邻”的感叹,反映作者忧郁愁空的失落心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