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地理小专题训练:二十四节气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面上位置确定,见下图。二十四节气由七十二物候构成,物候内容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时令变化的观察。读图回答1~3题。
1. 大暑节气包括“腐草化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三个物候,以此推断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地域是
A. 江淮地区
B. 华南地区
C. 黄河中下游地区
D. 川渝地区
2. 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时令意义不同,河南、山东“寒露种麦最当时”,而北京“秋分种麦最当时”,形成此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为
A. 降水
B. 霜冻期
C. 光照
D. 热量
3. 彩虹是一种大气现象,在物候中有小雪“虹藏不见”、清明“虹始见”的描述,主要影响因素为
A. 空气水汽含量
B. 风速
C. 太阳高度角
D. 日出日落方位
【答案】1.C    2.D    3.A
【解析】
2021冬至日是哪天1.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大暑时,一候萤火虫卵化而出,二候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三候是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7、8月份锋面雨带推移到华北地区,华北进入夏季下雨时节,此时正是大暑时节,故选C。
2.8~11月份播种冬小麦,海拔越高,纬度越大的地区,越应适期偏早播种。大体是海拔每增高100米,纬度递增1度,播期约提早4天,北半球越向北温度越低,热量越少,向南麦子播种应该迟些。地理位置由北向南:北京、山东、河南,麦子播种由先到后:秋分、寒露。故选D。
3.彩虹为大气中水滴折射光线所产生的一种现象,大气水汽饱和才能析出水滴,方能有彩虹现象,故选A。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能反映天气和物候变化,也是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我国黄河流域,河南登封市(34°N)附近的观星台是二十四节气产生的最直接文物史证,这里现存有700年历史的“量天尺”(见下图),用来测量正午日影,可定节气和一年时长。时至今日,
二十四节气仍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据此,回答4~6题。
4.当图中“量天尺”测得的正午日影长度为一年中最长时
A.太阳直射点正向赤道移动B.泰山6点前日出东北方向
C.地球接近公转轨道近日点D.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
5.二十四节气发源于中原,因为这里杨丽花歌仔戏
A.平原地势平坦,牧业发达B.气候四季分明,循环往复
C.人口比较稀少,技术落后D.处于版图正中,影响较小
6.节气与我国习俗对应正确的是
A.立春——河南打春牛、勤耕种B.立夏——吉林腌酸菜、储冬粮
C.立秋——广东加棉衣、添厚袜D.立冬——西北日夜分、忙收割
【答案】4.C 5.B 6.A
【解析】
4. 当图中“量天尺”测得的正午日影长度为一年中最长时,即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太阳直射南回归线,A错误;北半球冬至日,泰山6点后日出东南方向,B错误;冬至日接近1月初,地球接近公转轨道近日点,C 正确;冬至日时,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D错误。
汉文化与筷子
5.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中原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循环往复,中原人对周而复始的气候规律的总结,是农
民在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积累的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B正确;中原地势平坦,耕作业发达,A
错误;中原地区作为我国文明发源地,人口比较稠密,当时技术先进,C错误;中原地区处于版图正中,影响较大,D错误。故选B。
6. 立春象征着春天的来临,自然界万物复苏,在这一天河南有打春牛等习俗,A正确;每年到霜降季节,吉林腌酸菜、储冬粮,B错误;广东纬度低,立秋后气温还较高,不用加棉衣、添厚袜,C错误;秋分西北日夜分、忙收割,D错误。故选A。
邮票的方寸空间常能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自然风貌等。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二十四节气”特种纪念邮票。读图,回答第7题。
7. 图中邮票反映了
A. 立冬是天文四季中冬季的开始,北方地区有储存大白菜的习俗
B. 大雪当日降雪量为一年中的最大值,适合进行堆雪人的活动
C. 冬至后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数九”寒天正式开始
D. 大寒当日长春的白昼时间一年中最短,气温低、风寒效应显著
宝贝去哪儿【答案】7. A
【解析】
7. 天文四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是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起点,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古代没有新鲜蔬菜,所以冬季有储存大白菜的习惯,该习惯延续到今天,故A正确;大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大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渐增多,故B错误;冬至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大,故C错误;冬至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为一年当中最短,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A。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立冬之后,冬至之前,是小雪、大雪节气。据此回答8~10题。
8. 地球绕太阳一周为360°,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则大雪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约为
A. 75°
B. 165°
C. 255°
D. 345°
9. 从小雪到大雪,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 哈尔滨在此期间昼短夜长且昼在变长
B. 漠河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低
C. 澳大利亚北部地区在此期间吹西北风
D. 北京人日落时影子长长得拖向东南
10. “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是农民朋友对小雪节气时下雪的赞扬,此农谚所指地区及下雪对农业丰收的作用正确的是
A. 华北平原抗旱
B. 四川盆地抗旱
C. 长江中下游防寒
D. 珠江三角洲防寒
【答案】8. C 9. C 10. A
【解析】
8. 春分日为每年3月21日前后,大雪日为每年12月7日前后,地球绕太阳公转导致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根据地球公转一周(约为365天)为360°,约为每天公转1°,则可计算出大雪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255°,故选C。
9. 从小雪到大雪,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哈尔滨昼短夜长昼渐短,A错。漠河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冬至日最低,B错。澳大利亚西北部地区受气压带、风带南移影响,北半球东北信风向左偏转形成西北季风,C对。北京昼短夜长,日落西南,日落时影子朝阳东北,D错。故选C。
10. “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是农民朋友对小雪节气时下雪的赞扬,此时的雪水能抗旱防寒,一般在我国华北平原地区容易发生春旱,小雪下雪对于春旱有缓解作用,而其他地区多位于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以雨水为主,基本不降雪,故选A。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现已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约为15天),据此完成11~12题。
11.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后,我国华北地区
A. 正午太阳高度渐小,白昼时间渐短
杨奇鸣个人资料B. 雨水增多,太阳辐射强度减弱
C. 正午太阳高度渐大,白昼时间渐长
D. 白昼时间渐短,地球公转变慢
12. 古代主要通过“圭表测影”确定节气,汉中正午日影长度最接近且较短的两个节气是
A. 惊蛰与清明
B. 大雪与小寒
微博营销技巧
C. 白露与寒露
D. 芒种与小暑
【答案】11. C 12. D
【解析】
11.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继续北移,我国华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渐大,白昼时间渐长,C对,A错。太阳辐射强度增强,B错。白昼时间渐长,地球向远日点移动,公转速度变慢,D对。
12. 古代主要通过“圭表测影”确定节气,汉中位于北半球,夏至日正午日影长度最短,正午日影长度最接近且较短的两个节气,是关于夏至日对称的两个节气。结合图示节气分布位置,芒种与小暑关于夏至日对称,D对。惊蛰与清明、大雪与小寒、白露与寒露不符合关于夏至日对称条件,A、B、C错。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被全国各地采用。东北也有符合自身地理环境特点的“二十四节气歌”,例如“打春(立春2月4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4月5日)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据此完成第13题。
13. 下列对东北“二十四节气歌”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 打春阳气转--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气温回升
B. 春分地皮干--雨季还未到来,地表积雪逐渐消失,大风天数多,蒸发强,土地干裂
C. 清明忙种麦--气温回升至适合耐寒不耐旱的作物小麦播种
D. 谷雨种大田--气温回升雨量增多,雨生百谷,适宜大多数农作物的播种
【答案】13. C
【解析】
13. 打春阳气转--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气温回升,A合理。春分地皮干--雨季还未到来,东北地表积雪逐渐消失,大风天数多,蒸发强,土地干裂,B合理。清明忙种麦--气温回升至适合耐旱不耐寒的作物小麦播种,C不合理。谷雨种大田--气温回升雨量增多,雨生百谷,适宜大多数农作物的播种,D合理。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规律为基准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自秦汉至今指导着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据此完成14~1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