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15首古代军哥献礼英雄解放军组图
古代军队打了胜仗,奏着胜利的乐曲回来,以所获俘虏献于宗庙社稷,是古代军礼之一。而凯歌也就是军乐,亦作“恺乐”。“恺”与“凯”通。《周礼〃夏官〃大司马》:“若师有功,则左执律,右秉钺以先,恺乐献于社。”又云:“王师大献,则令奏凯乐。”可见这是一种蔚然可观的礼乐制度。为什么有这一套排场?战国时齐威王命大夫整理编辑的兵书《司马法》说:“得意则恺乐、凯歌示喜也。”原来是表示向皇天后土、祖宗神灵报喜,可以起到鼓舞军心、提高斗志的作用。当然也是一种“寓教于乐”的艺术宣传手段。从春秋战国起,奏凯歌的军礼代代承袭下来。
最早的“左执律”,说明有一排于执十二律吕乐器的军乐队在吹奏,列队在左边,与执黄钺的队列形成仪仗,作为先导走在前面。它的主奏乐器是什么?有待考证。不过《晋书〃乐志上》记载明白:“其有短萧之乐者,则所谓王师大捷,今军中凯歌也。”由此可知,时至晋代短萧是凯歌的主
奏乐器。
大约是从宋代开始,不一定局限于在王师凯旗献俘时才奏凯歌,中间要是一个战役或者一场战斗取得胜利,士卒们是可以高唱凯歌的。既然是唱,就有了歌记词。古代只有诗人、词人、文学家,而没有专业军歌作家,所以凯歌词一般是士卒自编的,不外乎是“下里巴人”的作品,只要能表达胜利喜悦的心情就行了。北宋时,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 ~1095)在元丰五年(1082)前知延州(今陕西延安),西夏常来侵扰,他加强防御,时得胜仗。他发现“边兵每得胜回,则连队吭声凯歌,乃古之遗音也”。但是“凯歌词其多,皆市井鄙俚之语”。(《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五)于是这位支持王安石变法、颇有改革精神的州官,一气呵成,“制数十曲,令士卒歌之”。
军歌,作为一种兼有教育、宣传、娱乐等多种功能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在宣传军队宗旨、严明纪律、壮大声势、鼓舞军气和瓦解敌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故历来为兵家所重视。早在上古武王伐纣时,“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之后,金戈铁马、铿锵有力的军歌历代有之,如楚汉相争,张良策划四面楚歌以助汉灭项羽;抗倭名将戚继光亲编《凯歌》、《风涛歌》等训练部队、鼓舞士气。关于重阳节的传说
退保手续
1、《诗经·国风·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证婚辞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中国最早的军歌,就是这首《诗经》中描写的,秦国抗击西戎入侵的一首诗歌。《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怎么说没有征衣?我们将同披战袍。大王已下令集合,赶快准备好兵器,我和你同仇敌忾。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孔令辉和马苏的女儿
传统解释写晋武公请求周王封他为诸侯,希望得得到七章之衣的诸侯常服。也有以为是感谢别人赠衣
的作品。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虽然此歌所唱,只是战前动员的情形,并没有出征作战的内容。但《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
2、屈原楚辞《九歌·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鸣人vs大蛇丸多少集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军歌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屈原所作《国殇》,开头四句写战士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