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初至30年代的学堂乐歌
  音乐往往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十九世纪初,美国就有教授说过:人的听神经要比其他神经分布广。那时,我国文人学者也纷纷撰文说:学堂乐歌能改变人的偏激之气、萎靡之气,刚者使之柔,柔者使之刚,是涵养德性的必须物。
  欧洲人早把音乐当作一种有秩序的组织,这已成为欧洲儿童教育的中枢;而日本的各师范学校、小学、幼儿园歌声乐声自成节奏。在日本,对普通音乐,妇人懂晓者甚多。女子师范的学生,都能弹筝。所以女子比男子更具生活的弹性,还可藉以改变其忧郁的弹性,增进家庭的快活,同时社会也呈现欣欣喜。于是一篇篇的关于音乐的游记和论文纷纷发表,1900年,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谈道:如果从事教育,唱歌课,实在是学校中万不可缺的科目。否则全国无一人能谱新乐,这便是我们社会的羞辱。康有为也向光绪帝上折: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乞下明诏,遍令省府县乡兴学……”
  1902年,在废除科举制度办新学堂的背景下,新兴学堂开办了音乐课,当然,那时的音乐课程内容单纯,主要是教唱学堂乐歌。我们所指的学堂乐歌,是二十世纪初到三十年代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从创始到现在已将近一百年,是我国音乐史上一次具有启蒙意义的
音乐运动。
  沈心工:中国学堂乐歌之父
  沈心工(1870-1947),上海人,是创作学堂乐歌的先驱者,有学堂乐歌之父之称。沈心工对编写乐歌教科书做出的最突出贡献,在于他是最先针对中、小学生及学前儿童的特点,以接近口语式的新词来编写乐歌教科书。他编写的歌词质朴如话,而又神味隽永,许多歌曲在词曲的结合上处理得很好,例如《体军歌*——*(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赛船》、《铁匠》、《竹马》,这些歌曲唱起来很顺口,具有生动的形象性。
花档案简历  《男儿第一志气高》
  沈心工借鉴日本歌曲《手戏》曲调作词
  男儿第一志气高,
  年纪不妨小。
  哥哥弟弟手相招,
  来做兵队*
  兵官拿着指挥刀,
  小兵放炮。
  龙旗一面飘飘,
  铜鼓咚咚咚咚敲。
  一李玲玉**日日*
  *到身体好。
郭美美真人照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学堂乐歌,创作于1902年,数十年广泛传唱,流行不衰。是沈心工留学日本东京时的处女作。1904年出版。后不胫而走,传遍全国。李叔同撰文写道:学唱歌者音阶半通,好高唱《男儿第一志气高》之歌;学风琴者手法未谙,即手挥‘5566553’之曲。
  沈心工创作重在选曲填词,所取题材比较广泛,涉及到中小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这些丰富的题材,他有意识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教育,例如他所写的《革命军》、《从军歌》等曾是辛亥革命时期很有代表性的优秀歌曲。
  《十八省地理历史》是一首根据日本歌曲的曲调填词的学堂乐歌。当时全国分为18个省。
  《十八省地理历史》
  溯直隶涿鹿之区,最古一战场,獯鬻屏去蚩尤灭,历史增荣光。更有侠子出燕冀,时演悲壮剧。易水萧萧芦荻秋,英风高千丈。……”
  学堂乐歌和基督教赞美诗有密切的关系,两者你来我往,相互影响。供学堂乐歌填词用的赞美诗不下20篇。沈心工创作的学堂乐歌,常常根据基督教赞美诗的曲调填词。1946年,他在疾病缠身的痛苦中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作品中流传最广的是《流血之泉》的填词歌曲《春游》。《春游》歌刊出后,受到广大音乐教师的青睐,成为乐歌课的热门教材,在中小学中广泛传唱,风行一时。
  《燕燕》
  沈心工作词源自《日本三景》曲调
  燕燕!燕燕!别来又一年。飞来!飞来!借与你两三椽。你旧巢门户零落不完全,快去衔土,快去衔草,修补趁晴天。
  燕燕!燕燕!室内不可留。关窗!关窗!须问你归也不。你最好新巢移在廊檐头,你也方便,我也方便,久远意相投。
  这既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学堂乐歌,也是一首幼儿在母亲怀里常学唱的儿歌。音乐家钱仁康幼年时还没有进小学以前,常随母亲到河边洗衣,他贤惠的母亲一边洗衣服,一边教他唱会了这首歌《燕燕别来又一年》。
  我国著名女教育家吴贻芳(1893~1985)称这首歌为心中的歌,她把这首儿时的歌曲作为座佑铭,像燕子一样辛勤工作,为国培育人才。吴贻芳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位大学女校长,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中国教育尤其是女子高等教育事业上,一生可谓桃李满天下。数十年如一日,一首小小的歌曲可以发挥这么大的积极作用,可见它的教育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黄河》
  杨度作词沈心工作曲
  黄河黄河,出自昆仑山,远从蒙古地,流入长城关。古来圣贤,生此河干。独立堤上,心思旷然。长城外,河套边,黄沙白草无人烟。思得十万兵,长驱西北边,饮酒乌梁海,策马乌拉山,誓不战胜终不还。君作铙吹,观我凯旋。
  沈心工在进行大量的选曲填词的过程中,也尝试着进行作曲,不过为数不多,其中以《黄河》(杨晳之,即杨度词)一曲影响较大。
  《黄河》的歌词由杨度在1904年所作,第二年被沈心工谱曲。这是我国最早由本国人自己作曲的学堂乐歌之一,调子非常的雄沉慷慨,气魄万千,切合歌词的精神。此歌唱起来一气贯穿,不觉得有什么绕口的地方,茅盾先生非常喜爱这首歌,他说过:少年时,对于音乐,我是喜欢的,音乐用的是沈心工编的课本,其中有一首《黄河》曲调悲壮,我很喜欢。直在到晚年时他还能诵唱出来。
  沈心工创作此曲,利用排比式的旋律一线相续,蜿蜒而下,势若游龙,描写黄河浩浩荡荡
从蒙古流入长城的豪迈气势,恰到好处。节奏当然是自由奔放的,不受节拍规律的束缚,常常把三拍子的节奏纳入4/4拍子之中,如远从蒙古地,流入长城关。……生此河干。独立堤上,心思旷然。长城外,河套边都是三拍子的节奏。
  李叔同:伤怀的离别情意
  《送别》
  李叔同作词
  曲调源自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孤云一片雁声酸,日暮塞烟寒。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把袂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首歌自1914年问世以来,被传唱了将近一个世纪!它仅有十句唱词,八个乐句,利用美国奥德威一首通俗歌曲的旋律填词而成。就是这样一首看似寻常的歌曲,差不多将近一个世纪,一直在人民(特别是青年)中流行、传唱。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它产生了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有一个重要因素不容忽视,就是这首歌的主题。它写的是张丰毅 同志送别,生离死别是人生一件大事,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杜甫《梦李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这些极言离别之苦的名篇名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征引传诵,因为他们写出了离别者的一种通感。
  1905年,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留学六年间,他接受了西方写实主义的绘画教育,在审美思维和人生追求上也渐趋务实,一扫过去学以致仕的奋斗目标,逐渐确立了以美淑世经世致用的教育救国的思想取向。这段时间,李叔同的诗词写得很少,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美术、戏剧,以及编辑《音乐小杂志》中。留学归国后,李叔同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七年,是他实践自己教育理想意气风发的七年,也是他超前的美学思维遭到旧势力抵制不断迎接挑战的七年。这时期他除了大力推进新型的美术教育外,还结合教学写了许多校园歌曲,像著名的《送别》、《春游曲》、《忆儿时》等。
  李叔同中年昄依佛门,号弘一。
  《送别》由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演绎后,至今仍是广大学生用以唤起离别愁绪、触动心灵深处的送别歌。
  电影《城南旧事》的导演吴贻弓从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小说里看到了一颗赤子之心,听到了一声思念故土的轻轻的叹息。他把一缕淡淡的哀愁一抹沉沉的相思作为影片的基调,而贯穿在影片中的《送别》歌,正是以淡淡的哀愁表现了离情别意,以沉沉的相思表现了对故土的怀念,和伤逝怀旧的镜头紧密呼应,成为体现影片基调所不可缺少的一支主题歌。
  《送别》歌的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曲调婉转流利,幽扬入妙,分起、开、合三段,合段重复起段;但每一段的结句相同,构成A(a-b)B(c-b)A(a-b)的形式;b句的一再重复,使萦回于怀的离情别意呼之欲出。他的作品充满了哲人的智慧、忧思和悲悯,充满了对生命的思索。
  歌词通篇用白描手法,而且第一段全部用来写景;第二段时空交错,以现在时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它的高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
都是离人眼中所见,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听起来就倍感凄凉。全歌紧扣主题,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
  《春游》李叔同作词作曲
  春风吹面薄于纱,
  春人妆束淡于画。
  游春人在画中行,
  万花飞舞春人下。
  犁花淡白菜花黄,
  柳花委地荠花香。
  莺啼陌上人归去,
  花外疏钟送夕阳。
  《春游》创作于1913年,是李叔同学堂乐歌的代表作。也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首合唱歌曲。是一首合唱歌曲的典范。这首歌中用淳朴自然的音乐配合清丽淡雅的歌词,旋律、和声与曲体都写得十分工整,简直无懈可击:
搞笑爱情短信  从学堂里出来的军歌
  梁启超说过,中国人没有尚武的精神,原因是很多的,音乐的被忽视是一个重要原因。古代斯巴达人被围,向雅典人求教。雅典派遣一个瞎眼跛足的学校音乐教师前来接应,斯巴达人感到很困惑。到临敌对阵时,这个教师大声领唱军歌,斯巴达人随之诵唱,勇气百倍地增长,最终获胜。为此,梁启超大声呼吁:中国向无军歌,发扬蹈厉之气尤缺,此抑国运升沉所关也。
  清末诗人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州嘉应州(今梅州市)人。曾写有《军歌》:四千余年古国古,是我完全土。二十世纪谁为主?是我神明胄。君看黄龙万旗舞,鼓鼓鼓。一轮红日东方涌,约我黄人捧。感生帝降天神种,今有亿万众。地球蹴踏六种动,勇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