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诸宫调:宋元时期的大型说唱形式。诸宫调的音乐特点在于将不同宫调的许多曲牌连接起来演唱,因而以体制宏大、曲调丰富著称,适合于表现更为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表演时有说有唱,伴奏乐器主要是鼓、板和笛,或用弦索伴奏。
2工尺谱:我国古代传统唱名谱。因用“工”、“尺”等谱字记写唱名而得名。该谱用“上、尺、工、凡、六、五、乙”等七个谱字及其变体作为音高符号,用板、眼带包强拍和弱拍。工尺谱在民间广泛应用于戏曲、声乐、器乐等领域。
3王光祈:音乐学家,字润玙,四川温江人。早年曾参加发起“少年中国学会”、“工读互助团”等著名社会团体。其研究涉及中国音乐、西方音乐、东方民族音乐、东西方音乐比较等领域,主要著作有《中国音乐史》《东西乐制之研究》《东西民族之音乐》等。王光祈在我国最早系统运用比较音乐学方法进行理论研究,是我国民族音乐学的先驱。
4大同乐会:音乐社团。1920年由郑勤见文等人发起成立于上海,宗旨是“专门研究中西音乐,筹备演作大同音乐,促进世界文化运动”。活动内同主要是:演奏古代雅乐、仿制古乐器、传授各种民族乐器演奏技艺、整理改编传统乐曲等。改会似乎活跃在20世纪20-40年代的规模最大、历史最长的民族音乐社团,对我国因组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秧歌剧:戏剧体裁。是对秧歌加以革新,创造出的一种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的新型小歌剧,成为秧歌剧。秧歌剧的出现为新格局的产生积累的宝贵经验。
6朱载堉:明代乐律学家,字伯勤,号句曲山人。是世界音乐文化上最早研究出“十二平均律”的人。其主要乐律学研究成果大都收入《乐律全书》中。该书共47卷,汇刊了《律学新说》《乐学新说》等。
7散曲:宋元时期新兴一种歌曲形式,用于抒情,写景,叙事且采用清唱形式。分小令,带过曲,散套三种体制,不用锣鼓,只用琵琶,笙等乐器伴奏。
连线:
8江定仙《长城谣》,麦新《大刀进行曲》,贺绿汀《游击队歌》,郑律成《延安颂》。
9陈旸《陈旸乐书》,王灼《碧鸡漫志》,朱长文《琴史》,王縛《唐会要.乐类》,陈元靓《事林广记》,燕南芝蓭《唱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0冼星海《夜半歌声》,朱英《君住长江头》,黄自《长恨歌》,聂耳《冥想曲》,赵元任《也是微云》
11楚汉相争叙事曲体裁的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唐朝大曲《霓裳羽衣曲》,宋代姜夔的自度曲《扬州慢》
填空:
12宋代曲子的体裁形式:令、慢、引、近、序、歌头、促拍,同一词牌可以
有不同变化,如“减字”“偷声”“摊破”“犯调”
13元末明初南戏的五大传奇作品:《荆钗记》《刘知远》《拜月亭》《杀狗记》《琵琶记》
14近代获得发展的器乐乐种: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河北吹歌、西安鼓乐、智化寺京音乐、山西大号
15明清时的重要乐谱:明代朱权《神奇秘谱》最早古琴谱集,明代朱厚  火爵《风宣玄品》,明代汪芝辑《西麓堂琴统》,明末魏双侯《魏氏乐谱》,清代《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南北曲音乐,清代《纳书楹曲谱》戏曲谱,清代《五知斋琴谱》,清代荣斋《弦索备考》第一部器乐合奏谱,清代《琵琶谱》,清代《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又称《李芳园琵琶谱》
中国新说唱6强16南宋器乐合奏形式:塔子沟艺:细乐、清乐、小乐器、鼓板;宫廷:教坊大乐、马后乐、随军番部大乐
17元代杂剧的角:末泥、装旦、副净、副末、装孤世界手表十大名牌
18元代杂剧的演出形式:曲、宾白、科
牛肉火锅的做法大全
19琵琶曲《大浪淘沙》的作者:华彦钧
奇道个人资料
20南宋十八律由 蔡元定 提出
21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用  俗字谱 记谱
22古琴《溪山琴况》  徐上瀛 写的
大题:
23南戏和杂剧的异同和意义?
同:在剧本的结构和布局上,从剧本基本上都是由“场”组成
异:1、结构体制上  杂剧 四折一楔子
南戏 根据剧情的需要,篇幅可长可短,长则五六十出,短则十几出。如:《琵琶记》共42出。
2、演唱上  杂剧 一人主唱
绫濑遥方回应与鲁敏宇恋情南戏 凡是上场的角都可以唱,演唱形式非常灵活,有独唱、复唱、接唱、合唱、分唱、轮唱、对唱等。
3、音乐体制上
杂剧:规定一折戏只能采用一个宫调,一折戏只能采用同一宫调的曲牌。而且同一折的曲子限押同一个韵。
南戏:一出戏不限使用同一宫调,可用多个宫调的曲子组成多套曲。每一宫调一般都唱两个以上的曲牌。每套大抵三五支曲子组成,“曲之次第,须用声相邻以为一套,其间亦自有类辈分,不可乱也。”而且一出中的曲子,不限通押一韵。
4、曲牌运用上    杂剧 只准选用北曲曲牌    南戏 既可用南曲也可用北曲,甚至出现南北合套。
5、表演程序上    杂剧 先白后唱    南戏 先唱后白
6、角分类      杂剧 旦、末、净、杂四大行当
南戏 生、旦、净、丑、外、末、贴七大行当。生、旦仍是剧中的主要表演者。
7、剧情的发动    杂剧 一开场便发动剧情。
南戏 正戏从第二曲开始,第一曲往往是由副末上场,介绍剧情大要和作者的创作意旨。
8、音乐伴奏上 杂剧 弦索、琵琶(弦乐)  南戏 鼓、笛子、拍板(管乐)
9、在线索运作上,南戏是双线结构,不同于元杂剧一线贯穿。
意义:杂剧和南戏
,在流行地区、剧本结构、演唱方式、宫调运用、音乐来源、音节特点、旋律手法、伴奏乐器、作品题材和代表性曲目都有明显区别,反映了这一历史阶段南北音乐文化面貌越来越明显的差异性,这是由于东晋永嘉之乱,晋人八族南渡,五代中原移民南迁,宋代汉人两次南迁,汉族音乐也随之深入南方,同事音乐南北慢慢交融,从而形成了中国音乐在南宋时期特有的南北分野的特,这种地区性音乐风格的差异,一直延伸到明清时期,在目前汉族音乐文化彩中依然有鲜明体现。
24学堂乐歌内容、形式和意义、
内容:
一、 不同的角度表达中国人民迫切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列强欺凌的爱国主义要求,代表性的歌曲有:《中国男儿》(石更作词)
二、 积极宣传和推行"军国民教育"的,代表性的歌曲有:《体操-兵操》(沈心工编)
三、 极拥护推翻帝制、欢呼民主共和新政的建立的,如:《革命军》(沈心工编
毕福剑女儿近照四、 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反封建"民主精神,代表性的歌曲有:《勉女权》(秋瑾编
五、 鼓吹学习新文化、推动"移风易俗"的民主思想的,代表性歌曲有:《格致》、《地球》
六、 结合学校生活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的思想教育和热爱生活的教育的,如:《始业式》(沈心工编)、《春游》(李叔同词曲)等
形式:根据日本新式学校唱歌的经验和中国当时的国情,我国"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也是以在学校内集体歌咏、并通过学唱这些歌曲学会西方的记谱法(五线谱、简谱)和基本乐理的知识。但是,对于这些歌曲的编写,当时一般都采取以外国(日本、欧美)现成歌调配以我国自编的歌词给以填配而成的,而以我国传统音乐的音调来进行填配的歌曲相当少、以我国音乐家自创曲调来编写的更少。此外,当时这些歌曲大多采取"单音歌唱"(即齐唱曲调)的方式,而极少以多声合唱的方式。此外,除了李叔同外,一般对伴奏均无特定要求。
意义:学堂乐歌是我国新音乐文化发展最初阶段的重要标志,在此过程中,通过乐歌的传唱和以乐歌为主的学校音乐教育,向中国大众尤其是学生开始比较系统的输入西方音乐知识,如传授简谱、五线
谱,确立集体歌唱的形式,开始新的歌曲创作等;它还造就了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批音乐教育家,极大推动了我国近现代新音乐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