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将黄克诚回忆新四军三师从苏北到东北
从苏北到东北
黄克诚
一九四0年五月,根据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命令,我率八路军第二纵队一部分主力南下华中,增援新四军。皖南事变后,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我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苏北区党委书记,负责开辟和建设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到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战胜利时,新四军第三师(含地方部队)已经发展到七万余人。一九四五年九月,我奉党中央及中央军委命令,率新四军第三师主力部队四个旅和三个特务团共三万五千余人奔赴东北,参加了东北根据地的创建和东北的人民解放战争,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及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的领导指挥下,同兄弟部队一起,参加了与东北国民党军的战略决战,取得了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回顾这段历程,至今仍历历在目。
(一)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寇投降不久,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命令我率新四军第三师主力一部,到淮南津浦路西,与新四军第二师的部队会合,阻止国民党桂系部队东进。
在回师苏北的途中,九月十三日经过华中局驻地时,得知苏联红军已占领东北,我军少部分部队也已进入东北。我就请当时任华中局书记的饶漱石给中央发电报,建议中央立即派大部队到东北去,不管苏联红军同意与否,要下决心进军东北。饶漱石当时不同意发这个电报。我便以自己的名义起草了一封电报,向中央提出了我对当前局势及军事方针的意见和建议。这封电报说:
“蒋介石同我党谈判毫无诚意,只是以和平谈判作欺骗人民、麻痹我军和拖延时间之手段。而在军事上,敌人以大军积极进占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并以必要兵力控制我军可接近之山脉一一估计顽军…到适当时机,和平压力无效后,即以大军向我进攻,以收各个击破之效。我军数量虽大,但精干坚强之主力不多,占领地区大;我主力分散各大战略根据地,除山东外,突击力量均欠强大,均很薄弱,各根据地内均有敌顽之据点,控制有铁路及大城市,各根据地联系做得不好,很难独立长期支持大规模战争。根据上述情况,目前我们的方针约有下面三个:
(一)以极大让步取得和平(削弱军队与地区到极大限度);
机顶盒没信号(二)有利墓础上让步,长期和平谈判,争取和平,保持力量;
(三)有决心的主动的放弃一些地区(游击坚持),集中主力进行决战,创造联系一大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有铁路和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游击战争,逼迫蒋介石向我让步,取得和平。
女生表白男生被拒绝要怎么办我们若执行第一项方针,将走希腊路线,造成严重失败(蒋永远不会放弃我军我党);第二项方针,目前很少有实现可能,时间延长,对我极端不利;因此,我们应采取第三项,政治上仍进行谈判,而军事上应集中主力进行决战,在决战胜利之下,取得联系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有利进行长期斗争。军事部署上,我建议:离别个性签名
(一)东北既能派队伍进去,应尽量多派,至少应有五万人,能去十万人为最好。并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创造总根据地,支援关内战争。
(二)以晋、绥、察三地为关内第一战略根据地,应集中十万主力,进行消灭傅作义、阎锡山、胡宗南之决战,达到控制整个察、绥与西北部和太行山全部。英国萌妹
(三)以山东为关内第二战略根据地,应集中十五万主力一~一进行决战,达到控制整个山东。(四)其他各地区,则成为二大战略根据地之卫星,力求争取局部决战之胜利,不可能时,即以游击战争长期周旋。
为执行上述方针,建议山东应调三万到五万人去东北。华中应调三万到六万人去山东;在河南及平原主力的一部应调山西;江南(新四军)一个师主力应调回Y川七。一师为新四军之坚强部队,目前向顽作战毫无希望,若被截断,会被迫打游击。以坚强主力去打游击,极为不利,故应迅速北调。”电报最后说:“我对各方面材料了解甚少,可能有片面之处。但我认为,目前我党若没有联系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就不会有大的胜利;没有大规模决战的胜利,就不会有联系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故集中兵力决战,当为当前之急。如依靠谈判或国际干涉,均带有极大危险性。”
释小龙这封电报于九月十四日经华中局电台发出后,我即离开华中局驻地,率部回师攻下淮阴和淮安两座县城,歼灭伪军一个师又一个旅。九月二十二日,当我进入刚刚解放了的淮安城时,只见满城军民载歌载舞,欢腾雀跃,沉浸在抗战胜利的喜悦之中。历经战争创伤的人民众渴望和平,需要休养生息,这是大家的共同心愿。可是,我心中清楚,国民党反动派无论如何不会允许我根据地人民众安居乐业。经过八年浴血奋战建立起来的根据地,很快又将成为我们与国民党反动派争夺的战场,已经付出了重大代价的根据地军民,还将作出新的牺牲,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正面临着一场新的严峻考验。
(二)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十三日,我接到命令,要我率新四军第三师主力开赴东北。我即刻着手进军东北的部署。当时曾有个说法,要我们把武器留下来交给地方,说是到了东北就可以拿到新的。我历来考虑问题,总是把不利因素尽量想得多一些,以便有备无患。我想,目前情况瞬息万变,部队到东北后万一拿不到武器,将怎么打仗?所以,我坚持部队武器不能留下,要全副武装去东北。同时我还考虑到,到东北之后,即进入冬季,首先将遇到与苏北迥然不同的寒冷气候,解决部队的棉衣问题,亦是当务之急。当时尽管受到一些责难,我还是坚持这两条:一是要部队带上棉衣,二是要全副武装,多余的武器可以留下来。
李运昌这样,我一边安排先头部队及后勤人员由第一副师长刘震率领即刻出发,一边抓紧筹集棉衣。九月二十八日,我同副师长兼参谋长洪学智随师部从淮阴启程,向山东进发离开苏北之前,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曾指示我们到山东以后,要停留一个时期。在行军途中,我一再考虑部队在山东滞留非常不利。历来强调兵贵神速,捷足先登,进军东北应不失时机、争分夺秒地快速行动。若在山东久留,再动员北进,又将费些周折。于是,我于十月四日向中央军委发电报,建议部队到山东后,不宜久留,稍事休整立即北进。
十月六日接中央军委来电指示:“为迅速达成战略任务,三师部队在到达山东后,应兼程北
进,不能在山东担负战斗任务。”十月十二日,部队进入山东临沂地区,休整两天,补充了粮食,即向河北进发。在山东临沂地区,陈毅向我介绍了延安的情况以及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情况。
十月十四日部队继续北进,经沂蒙山区的蒙阴、新泰,于十月二十一日到达莱芜城北停留一夜,于二十二日继续出发,过了胶济铁路和黄河,于十月二十六日到达渤海区的商河、济阳一线。接着,经德平,于十月三十一日在东光以南穿过津浦铁路,进入河北景县地区。旋于十一月二日进入冀中的献县、河间一线,又经霸县、固安,跨过永定河,在廊坊地区越过平津铁路,于十一月十日抵达冀东的三河、玉田一线。当时连日降雨,道路泥泞难行,部队又无雨具,不得不就地休息了两天,并补充粮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