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播
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一、教材分析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必修教材《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一课的第一个框题。多样性是当代世界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前提。因此,本框知识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本单元中,它是一个引子,开启了本单元知识的学习之门。
本课时教学重点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要结合教材、配合探究性活动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因为本框题内容较多,所以,准备分为两课时讲,本课时只进行《异彩纷呈,交相辉映》和《透视文化多样性》的教学。《尊重文化多样性》在下一课时进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及其差异,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及表现,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理解:文化多样性存在的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介绍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分析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及表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释中外一些主要的民族节日,体会其不同的意义。解释中外一些主要的文化遗产,体会其价值、解释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从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感受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认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尊重文化多样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能够正确对待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人类文明的发展。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包粽子糯米泡几个小时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确定重点的依据:丰富的世界文化表现在文字、建筑、服饰、饮食、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众多方面。世界有许多辉煌的文化成就和著称于世的文化遗产。可以说,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教材内容中有许多关于文化的论述和概念。其中“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 教学难点
尊重文化多样性必然性。
    确定难点的依据:对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和重要性,高二学生已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有些学生甚至可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上进行分析,但是要把这种认识内化为一种情感认同,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如何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就成为本课要突破的难点所在了。
四、学情分析
  作为当代高中学生,他们普遍具有视野开阔,思维敏锐,接受性强的特点。一方面,他们对外来的文化特别敏感,也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能力。但是,这些认识都还停留在浅层次,必须引导他们全面的系统的了解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另一个方面,当代学生对我们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却相当陌生,只有一些零碎的片面的甚至不正确的认识。因此通过本框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全球化进程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
2、活动探究法。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了解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去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影响。那什么是文化多样性呢?
  新课教学:一、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多媒体展示----文化多样性的含义
探究活动----体验:感受文化多样性蔡依林个人资料   
多媒体展示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
设计意图:异彩纷呈,交相辉映是导引内容,主要是启发学生 感受和理解丰富的文化的多样性,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让学生对民族文化、世界文化产生兴趣。
教师总结:由此可知,不同民族的文化异彩纷呈,交相辉映,整个世界的文化具有多姿多彩。
教师提问:在这些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建筑艺术、语言文字中,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在这些纷繁复杂的种种现象当中,有两个是特别显著的标志,其中之一就是各地不同的民族节日,同学们知道各地有哪些节日呢? 为什么要过节?华人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在内容与形式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呢?
(一):民族节日
多媒体展示中外各种文化节日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生活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创造出了形形,具有鲜明标识的民族文化,构成了多样性的世界文明与文化。
教师总结:从以上两个节日,我们可以感知中西方民族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伦理道德的差异,可以领略西方文化的不同韵味。并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知识点:
1、民族节日的含义、形成:
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凶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2、民族节日的作用: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3、民族节日的功能:
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二)文化遗产
多媒体展示; 大津巴布韦遗址、埃及金字塔、中国长城、莫斯科红场等等。
教师提问:除了民族节日以外,区别不同民族及国家的另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文化遗产,同学们知道这些图片代表什么吗?什么是文化遗产?你还知道各地还有哪些文化遗产呢?它们是怎么分类的呢?有必要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吗?
同学回答:
教师总结:文化遗产的含义、地位和意义、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含义:
文化遗产即指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神学、人类学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的纪念文物、建筑物、遗迹等。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等。
(2)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3)保护文化遗产: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和问题设计让学生明确文化遗产的含义地位意义
二、透视文化多样性
教师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然而为什么文化会呈现出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有什么意义?如何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呢?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了解。
通过前面对于民族节日的作用以及文化遗产的作用意义的解释、理解,我们可以明确:
1、文多样性的地位: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养老保险 继承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化多样性的含义,表现
2.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探究活动:由文化的多样性及其表现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呈现出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的特点,那文化为什么具有多样性呢?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那如何理解“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
喜剧电影多媒体展示----不同民族的乐器、世界文化交流活动
鼓励高考学生祝福语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文化的世界性与文化的民族性之间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文化具有世界性的原因: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
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如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认为感恩、助人为乐、诚实守信是善,都认为伤人、杀人、欺骗是恶。
(2)文化具有民族性的原因: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居住的环境不同,需要面对不同的气候、地形和水源条件,这就决定了他们的人口规模、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会存在差异,并且影响到了他们的人生态度、习俗、艺术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各具特的文化传统。如我国藏族、新疆各民族、与广东的服饰文化与饮食文化的不同的原因。
(3)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文化的世界性是各种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即世界各种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它使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互相区别开来。文化的世界性不能脱离民族性而存在,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界限具有相对性,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教师提问:既然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那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呢?
1: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2: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
纷的景象。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只有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民族文化才会更具有生命力,没有民族文化也就无所谓世界文化。
3:世界文化的多元趋势不可逆转,多元的世界文化使人类的精神领域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彩,千万条小溪汇入河流,奔腾入海,成就了海洋的丰富,由于文化的不同,才能使世界显的博大精深。
总之,我们从东方走到西方,从远古走到今天,对人类社会来说,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课堂总结: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参照板书),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学生的概括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理解程度的过程。再次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
八、板书设计
一、世界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含义
2、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民族节日:①含义 ②作用、功能
2)文化遗产:①含义 ②地位、作用 ③保护措施
3、文化多样性的地位
4、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5、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九、教学反思
1、总体来说,这节课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态度较好,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分析、发言,大部分学生能踊跃举手回答问题。
2、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课堂活跃、轻松、有序,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在小组合作探究时,学生积极性很高,讨论热烈,交流广泛,思维活跃,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也参与其中讨论,适时地点拨引导,课堂气氛既热闹又和谐。
3、教学不足:学生活动时,有些地方环节连接不够紧密,没有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发言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