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区概况
灵渠水利风景区位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境内,景区面积7.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95平方公里。主管单位为兴安县水利局。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为统一中国,派兵修凿了跨流域的人工运河——灵渠。它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同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两千多年来,灵渠作为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具有水运交通、农业灌溉、城镇供水、生态环境维系、县城防洪等功能。
香椿怎么腌制好吃灵渠作为跨流域水系连通工程,通过对区域水资源的调配进一步优化区域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塑造了灌区农业生态和旅游生态系统,其有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同时也发挥分洪功能,缓解汛期湘江的防洪压力。灵渠以其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技术价值,成为当地主要的文化旅游资源。2005年灵渠公园与灵渠水街连成一体,开启了灵渠水利风景区新的一页,目前灵渠水利风景区为国家4A级风景区,是兴安县标志性旅游胜地。依托灵渠工程遗产,2018年兴安县开工建设灵渠博物馆,占地23亩,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采用泛博物馆理念,使遗产实体与馆内展陈相相合,提升灵渠历史文化、科技价值的系统展示水平。另筹建了灵渠国家水情教育基地。2015年灵渠旅游总接待22.9万人,旅游总收入283.66万元;2016年灵渠旅游总接待24.2万人,旅游总收入351.32万元;2017年灵渠旅游总接待25.33万人,旅游总收入487万元。
二发展历程
据《淮南子》记载:“(秦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秦始皇为统一岭南,由尉屠睢带兵五十万攻打,而大量军饷无法运至前线,为此命负责军队后勤供给的史禄开凿灵渠作为“粮道”,公元前214年建成,使秦军得以杀其王“译吁宋”,最终实现统一大业,并在岭南设立桂林、南源和象郡三郡。经文物考古证实,至今在大溶江与灵渠汇合处及灵渠右岸开阔地带仍保留有4处秦军
驻扎遗址,面积约6平方公里。2006年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渠自秦代开凿之后,历代均有修葺,工程体系也不断发展完善。据史籍记载,自秦代至民国,较大规模的维修共有38次,这是灵渠工程延续至今的保障。
桂林的景点灵渠从秦代修建成之后,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都是中原通往岭南地区的重要通道。其航
qq浏览器礼包运作用绵延两千余年。沿线逐渐修建了县城渡头江、严关画眉塘、兴安镇三里陡和溶江镇的盐埠4个停靠船舶的码头以及物资仓库,客栈等配套设施和灵渠沿线交通所需的桥梁。唐代(公元825年)修建的万里桥,为虹式单拱石桥,传说因距唐朝京城长安(今西安)水路1万里而得名,是广西境内最古老的虹式单拱石桥。距南陡1.4公里的粟家桥,为虹式单拱石桥,建于明代,至今仍完好;距南陡2公里处的马嘶桥,传说汉代时最初为小木桥,马援将军率部南平交趾时,其坐骑至此扬蹄嘶叫,不愿过桥,马援将军下马发现桥已朽,乃募捐修桥,传为千古佳话,此桥因而得名,原为与灵渠南、北路并行的两座桥。2004年有关部门改建两桥,并增加一座横跨南渠的钢筋混凝土单拱桥,流经县城中央的双女井溪河穿越南渠底部,形成“三桥跨二水”,桥上建有桥亭。在下游2.85公里处,有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创建的接龙桥,传说经灵渠过往的历代官员,在此上岸,入驻左岸山坡上的兴安县衙门。清乾隆元年(1736年)重建。1987年在桥上建桥亭。下游4.4公里处有三里桥,为虹式单拱石桥,为明成化二十二年(1487)广西都衙史宋旻维修灵渠时始建。它是灵渠古桥中至今唯一没有大修过的古桥,
被单独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完好。在灵渠还建有肖家桥、霞云桥、培元桥、星桥、观音阁桥、花桥等各式古桥12座。这些上至唐、宋,下迄明、清的石桥都各有特,给灵渠水利风景增添了美丽的彩。
由历代官府建设,逐渐形成的以灵渠为中心的水利风景,早就被当作旅游胜地载入史册,沿途两岸遍植桃李、杨柳。明代严震直就有“桃李满路落红雨,杨柳夹堤生翠烟”的描绘。民国时期,从粟家桥至分水塘一段,被开辟为公园,粟家桥旁竖一块“入胜”的牌子,表示从这里开始,便进入灵渠公园的胜境。后经过规划开发、修葺祠庙,整理古迹、恢复桥梁,公园内建成分水塘、四贤祠、秦文化广场和飞来石四大景区。沿线修建、恢复和兴建了水街景区以及金峰殿、世纪冰川、灵佛洞、灵山庙、马头山、江西坪、鸾塘堰、黄毛坝等景点。三建设成效
关于保护环境的标语灵渠水利风景区是沟通湘江、漓江的古代人工运河。北渠汇入湘江(原长江水系),南渠汇入漓江(原珠江水系)。是我国中原腹地与岭南的重要交通要道,在政治上、经济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项卓有成效的水利工程,具有独特的生态成效、经济成效、社会成效和文化成效。
1.生态效益
灵渠作为跨流域的水系连通工程,在湘江干流上游距兴安县城以东2公里处,修建了“人”字形拦河坝。在汛期,多余的洪水从大小天坝和小天平坝宣泄入湘江,以保持正常引水入南渠和北渠,并在一定流
量情况下,实现了“三七分水”,即三分水量经南渠流入漓江,七分
水量经北渠流入湘江。通过对区域水资源的调配进一步优化了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塑造了灵渠特有的功能,具有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同时也发挥分洪功能,缓解了汛期湘江的防洪能力,改善了沿途的农业生态环境。工程的规划建设充分体现了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最小的原则,延续运行两千多年,在发挥最大的水运和灌溉效益的同时,未对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这在大型水利工程中是不多见的。现在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环境影响是社会关注的争议焦点。灵渠则为此提供了规划设计理念和实践经验的经典案例。灵渠优美的生态环境内涵丰富,历史文化景观特鲜明。
2.经济效益
水运交通:水运交通功能是灵渠的主要功能之一。灵渠始建于公元前214年,是秦始皇为统一岭南、输送粮饷而命史禄开凿的运河,最初主要用于军事目的。灵渠建成后为秦国统一岭南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后两千多年,一直是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交流的水运交通战略通道,为岭南地区政治及社会稳定,以及区域间的人口、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文献记载,明、清两代,每天过往灵渠的船舶为30~40艘,日运货量300吨左右。中法战争期间(1883~1885年)屡立战功的黑旗军,也曾经灵渠南下。当时民、货船舶南来北往,达到最繁荣期。据广西航政局登记,1938年通行灵渠的船舶共6245艘。直至1938年湘桂铁路通车,灵渠作为跨流域运河的历史使命逐渐终结。目前仍保留着区段性的游船水运。
百度网盘资源搜索农业灌溉:农业灌溉是灵渠长期发挥的重要水利功能,也是目前灵渠的主要水利功能。最晚至12世纪(南宋),灵渠灌溉已达到一定规模,文献中对灵渠的灌溉有了明确记载,此后灌溉工程体系不断完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为区域农业发展、人口繁衍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据18世纪的文献记载,当时灵渠灌溉面积约数千亩。据1938年扬子江水利委员会调查统计,灵渠保灌面积有8502亩。1949年之后,随着对灵渠工程的系统修复和灌溉体系的续扩建,灵渠灌溉面积大幅增加,2016年灵渠灌溉面积总计65000亩。
花千骨杀阡陌结局城乡供水:由于灵渠的修建,两千多年来,众多移民汇集灵渠两岸,艰苦创业,养家糊口。南渠穿越县城中央地段,名曰“水街”,历来是兴安古城最繁华的街道,数万民众都靠汲取灵渠之水饮用,洗盥。为保证水源清洁卫生,灵渠设有专职人员负责,在渠道各跨渠桥上插上红旗标志时,民众便知道是挑饮水时段(一般为上午8时前),旗帜取走后,居民才能下码头洗涤物品。直到1967年县城兴建了自来水厂,居民逐渐安装了自来水,但居民的洗涤及生产用水仍然离不开灵渠,沿途36公里数十个村庄中,村民祖祖辈辈生活在灵渠旁,生产、生活用水都取自灵渠。从2005年起,在政府扶持下,修建了抽水站,将灵渠水抽上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