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竞争优势理论的起点不同,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直接源于人们对贸易模式的关注。因此,任何对比较优势理论自身发展过程的介绍以及任何试图对比较优势理论在贸易理论的总体框架中所占地位的评价都离不开整个贸易理论的发展演变进程这个大的背景。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端午节提前祝福语大全简短一般来说,人们将大卫·李嘉图对国际贸易模式的研究看作比较优势理论的起点。按照李嘉图的论述,所谓比较优势就是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该差异的来源是各国生产产品时的劳动生产率差异。
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看,李嘉图形态的比较优势理论存在诸多局限性。但是,从李嘉图理论的直接继承者和发展者的角度看,这些局限中最不能令人满意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仅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2)在多种要素存在的情形下,该理论在解释比较优势来源时发生困难。
元旦联欢会开场白>啼的组词是什么对李嘉图理论的不满导致了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在种种发展中,最为成功的就是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份额理论”。该理论构造了一个包含“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的模型,从要素禀赋结构差异以及由这种差异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在国际间的差异方面来寻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一般来说,我们今天所说的比较优势理论基本上就是以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为蓝本的。
在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之后,贸易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数据收集和处理技术的进展以及因此而提供的对贸易理论进行实证检验的可能性。“里昂惕夫难题”的提出使得人们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普遍适用性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导致两种结果:一部分研究者认为通过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进行改进,引入人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进而在更为广泛的基础上来考虑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就能够解决难题。这些研究者的实证检验结果也证明上述改进基本上是有效的。另一部分研究者则并不满足于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简单改进。他们试图通过放弃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部分重要假设条件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其中,两个方向的发展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其一,放弃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关于规模收益不变的假定,研究规模收益递增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
按照规模收益递增理论,一国的企业或者行业可能仅仅由于历史或者偶然的原因而较早地进入某个产业,从而可以较早地扩大生产的规模并利用规模经济来形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优势。
其二,放弃赫克歇尔—俄林关于贸易参与国在获得生产技术方面具有相同可能性的假定,研究不同国家的企业或产业获得不同水平或内容技术的可能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技术可获得性差异理论既可以用来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也可以用来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对于前者,即使两个发达国家在开发技术方面具有相同的能力,但是,由于随机性因素的影响,他们开发出来的具体技术也是具有差异的;另一方面,不同国家可能专业化地开发不同产品或
产业方面的生产技术。因此,两个国家的技术能力相同并不意味着二者开发出来的最终产品相同。这样,两个技术能力相同的国家仍然存在贸易的可能性。对于后者,其研究结果是导致著名的产品或技术“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该理论认为,新的技术和产品一般是在发达国家首先开发成功的。当产品和技术趋向成熟并进入标准化阶段时,产品的生产则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与产品和技术的这种生命周期相适应,国际贸易首先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新产品,然后则改变成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成熟的和标准化的产品。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需要对一个核心的问题进行解释,即,为什么新的技术和产品总是在发达国家首先开发成功的。为了解释这一问题,研究者一般将研究和发展的能力与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只有富裕国家才有可能支付得起昂贵且具有非常高失败概率的研究和发展费用,因此,新的技术和产品一般是在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开发成功的。
与上述理论相关,研究者也分析了收入水平的差异与消费者偏好从而市场需求的关系。研究结果倾向于认为,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最有可能具有相似的消费者偏好与市场需求特征。这样,当一国的厂商计划进行跨国经营时,他们最有可能进行开发的市场首先应当是与自己的收入水平相当的市场。单纯从这个角度讲,收入水平相当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应当是比较大的。
贸易理论的上述新进展与国际贸易现象的发展是同步的。按照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国际贸易应当主
要在要素禀赋结构相差较大的国家之间进行。然而,二十世纪国际贸易的发展越来越表明,要素禀赋结构相似的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反而占有国际贸易的主要份额。这样,贸易理论就需要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新贸易理论,包括其对规模收益递增条件下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技术可获得性的分析、分工和专业化与企业技术和产品开发之间关系的讨论、不同国家之间市场需求差异的分析等,为国际贸易的这种新的发展动向提供了解释。
另一方面,二十世纪中期之后的国际贸易现象表明,不仅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占全球对外贸易的主要部分,并且发达国家之间贸易的主要部分是行业内贸易。于是,新贸易理论又被用来对行业内贸易进行解释。具体来说,人们将行业内贸易划分为同质产品的行业内贸易和差别化产品的行业内贸易。前者的出现可以用比较简单的原因进行解释,比如转口贸易的增加、生产的季节性因素和较高的运输成本等。新贸易理论则主要用来解释差异性产品的行业内贸易。在其解释过程中,规模经济、专业化造成的技术差异、高收入水平造成的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等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发挥了作用。
家用吸尘器哪个好用第一,关于贸易理论的实证检验问题
简单地说,按照已经进行的针对各种对象的计量分析结果,上述理论中的多数理论——包括赫克歇尔—俄林形态的比较优势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各种理论流派——大体上都获得了支持。但是,结果发现并不存在哪一种解释因素具有压倒性的解释能力,或者说,包括要素禀赋结构、专业化与分工的发展
、不同收入水平下的消费者偏好进而市场需求特征等“新”、“旧”贸易理论所提出的多种解释变量对国际贸易现象都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第二,既然实证检验并不能简单地排除某一种贸易理论,人们就必须考虑如何处理各种贸易理论之间的关系。一个最直接的想法就是将各种贸易理论综合起来构造一个包含多种解释变量的更加一般化的贸易模型。但是,到目前为止,沿着该方向进行的研究工作都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另一种想法就是,不需要对各种贸易理论进行综合,而是将贸易现象划分为主要的类别并确定对不同类别的贸易现象最适合的解释工具。比如,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主要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或者要素禀赋结构差别较大的国家之
间的贸易现象;新贸易理论则主要用来解释同等发达程度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或者要素禀赋结构差别较小的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两种想法各自拥有自己的支持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