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资料
导论
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的区别:
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地区)经济相互联系⽽形成的⽭盾统⼀体,它不是各国国民经济的简单加总,⽽是相互渗透的有机结合,是⼀个历史范畴。
国际经济是指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或国家间的经济活动。国际经济只是世界经济的⼀个重要⽅⾯。
世界经济是全球性的经济实体,不以国家存在为前提。但是国际经济以国家存在为前提,国际经济会随着国家的消亡⽽消亡。世界经济研究包括国际经济关系在内的全球性经济问题。
第⼀章世界经济成长的基础与历程(第三节没有)
1.国际分⼯的含义、决定因素、形式、性质
含义:国际分⼯是社会分⼯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超越国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是国内分⼯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
决定因素:A.各国赖以⽣存发展的⾃然条件,包括资源,⽓候,⼟壤,地理位置和国⼟⾯积等。B.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劳动⼒、技术、产业、市场的质量和规模等。
性质:主要是资本主义性质(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国际⽣产关系决定着国际分⼯的性质,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当代国际⽣产关系中⼀直占统治地位,所以现存的国际分⼯主要是资本主义性质的)
形式:A.按劳动本⾝特点分:⼀是社会⽣产各⼤部门之间的国际分⼯,⼆是社会⽣产⼤部门内部各个⼩部门和⾏业之间的国际分⼯,三是由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艺专业化形成的国际分⼯。
张子萱照片B.按各国不同⽣产领域之间的媒介不同分:⼀是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是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
C.按参与国际分⼯的国家社会经济⽔平不同分:⼀是垂直型国际分⼯,⼆是⽔平型国际分⼯,三是混合型国际分⼯。
2.世界市场
含义:指商品和各种⽣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进⾏交换的场所以及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都美竹和吴亦凡发生了什么
基本特征:A.统⼀性,世界市场是⼀个相对统⼀的整体。主要标志有:⼀是各国经济循环和周期的同步性,⼆是商品和资本的⾃由转移,三是“⼀个商品⼀个价格”的规律经常存在。
B.竞争性,世界市场为各国经济提供了全球性的竞争舞台。
C.扩展性,标志:⼀是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于世界⽣产的增长速度,表明世界市场容量的扩充。⼆是世界出⼝总值在世界⽣产总值中的⽐重加⼤,表明各国经济⽣活对世界市场的依存度增强。
内容:包括三⼤领域:A国际商品流通领域,主要包括有形商品和⽆形商品的交换活动。B 国际资本流通领域,是指国际⾦融和国际信贷。C国际货币流通领域,是指各国货币的兑换关系。
结构:指各种市场的内部构成:A国际商品市场B国际资本市场C外汇市场
基本运⾏机制:A国际价格机制B关税税率机制C资本收益机制D汇率机制E资源配置机制F传导机制
A机器⼤⼯业的发展B国际分⼯体系的建⽴C世界市场的形成(a19世纪各种贸易组织形式的正规化、⼤型化和专业化b19世纪黄⾦逐渐演变为单⼀的世界货币c19世纪50年代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周期出现d19世纪交通⼯具的变⾰e世界市场将越来越多的国家纳⼊)4.⼆战后经济的恢复与经济的⾼速增长
经济恢复时期:原因A它们拥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资源B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预和调节C美国⼤⼒扶持他国经济
经济⾼速增长时期:特征A增长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B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产率的提⾼来实现C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5.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及影响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为基础的⾦融汇兑本位制,它的运转与美元的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其崩溃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经济实⼒的下降与美元危机,根本原因在于其制度本⾝不可避免的⽭盾性。
影响:A汇率的浮动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因素B对美元约束得以解除,美元的责任和义务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性C全球⾦融市场持续动荡,⾦融危机频频发⽣
6.⽯油危机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A引发世界性⼤危机,使发达国家经济进⼊了滞胀阶段B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C⽯油美元的兴起D 形成了⽯油美元的计价机制
7.新经济的产⽣及其影响
指在信息技术出现重⼤突破和⼀系列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由经济全球化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劳动⽣产率的提⾼,形成了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良性互动的新的经济增长⽅式。
特征:A经济知识化B经济⽹络化C经济全球化
成因:A信息技术⾰命:a信息技术产业投资是美国企业投资的重要资本b信息产业的发展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产成本,提⾼了劳动⽣产率c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就业增长B制度创新:a微观层⾯的激励相容b以股权融资为主的⾦融制度C政府的⼲预D经济全球化
影响:引发了新的社会经济问题A数字鸿沟B两极分化C新型垄断
8.从国际分⼯的⾓度分析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美国利益的影响
中国作为拥有13亿⼈⼝的⼤国,⽐较优势在于其丰富的劳动⼒,因⽽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贸易,⽽美国的优势在于科研能⼒、技术和资本。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分⼯的进⼀步细化,美国很多产业的劳动密集环节转移到中国。中国出⼝美国最多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这些类别是中美顺差额最⼤的部分,美国出⼝中国的产品主要是技术密集型产品,但是,美国对华技术出⼝实⾏严格的控制,使得美国在具有⽐较优势的项⽬下⽆法发挥⾃⾝优势。中美两国出⼝产品结构相差很⼤,中国产品附加值很低,同美国产品附加值存在巨⼤差距,也导致两国之间巨⼤的贸易差额,因此两国贸易不平衡。
对美国的影响分为两⽅⾯:积极作⽤: A、⼤量廉价的中国产品进⼊美国市场使得美国消费者可以在保持原有福利的情况下节省⼤笔的开⽀,弥补了其国内相关产业的不⾜,提⾼了国
内的总有效供给。 B、由于进出⼝商品结构的调整⽽带来的美对华贸易逆差,优化了美国资源的配置,实现了产业的⾼级化,使其能够最⼤限度地获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的好处。消极作⽤: A、由于巨额贸易逆差需要巨⼤的资本流⼊才能弥补,所以⼀旦国际资本流动出现变化,美元的强势或者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 B、这样⼀种不平衡的关系对美国的⼯资和就业以及美国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令⼈忧虑的影响。
第⼆章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与世界经济的新发展
1.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A.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市场经济规则及其安排的全球⼀体化
B.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
C.经济全球化是⼀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
D.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存在多种不对称的结构。
3.经济全球化的成因
A、科技⾰命的⼤发展
B、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
C、西⽅国家贸易、投资、⾦融⾃由化的发展
D、跨国公司的⼤发展
4.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A、贸易⾃由化与全球⽹络化:a.贸易⾃由化与信息⽹络化b.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急剧扩⼤B.⾦融、货币、资市场的全球化:a⾦融市场全球化b货币流通全球化c投资活动全球化。C⼈⼒资源流动的全球
化:a全球移民数量和范围的扩增b⼈才跨国培养和流动⼤幅增加c ⼈才隐性跨国流动趋势增强D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国际⽣产体系的全球化:a全球⼯业化的展开和世界范围梯次继起的产业链的形成b全球⽣产体系的形成E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形成
5.国际经济协调机制
国际经济协调组织的类型:a区域经济协调组织b全球性经济协调组织
国际经济协调的渠道、形式和⼿段:a国际贸易协调b国际⾦融协调c区域经济协调d发达国家经济协调e发展中国家经济协调f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协调
作⽤和影响:a减少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b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冲突c避免了世界经济和⾦融的剧烈波动d抑制了世界⽣态环境和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
6.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A为后进国家的崛起提供了机遇: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由转移的客观障碍⽇益削弱,使得发展中国家可以⽐较便捷,充分的获得外来的资⾦、技术、⼈才和市场的⽀持,可以更好,更快的利⽤国内资源,更快的发展本国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增长,缩短追赶发达国家的时间B为世界开辟了和平共处的新时代:a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经济合作b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经济主权互让c经济全球
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C有负⾯作⽤并造成了反全球化运动:a对发达国家的负⾯作⽤:发达国家国内公会组织把⼈们的失业归咎于经济全球化,组织⼯⼈进⾏反全球化运动,加剧了社会阶级摩擦b.对发展中国家的负⾯作⽤:(a 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融市场、商品市场的依赖b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在科学技术和极端产品⽅⾯的优势地位,严格限制尖端技术和尖端产品输出国外,造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拉⼤c⼀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了最⼤限度和最快的采掘和利⽤发
展中国家的⾃然资源,不顾后果的破坏⾃然坏境和⽣态平衡,导致坏境恶化。)c对整个世界的负⾯作⽤:经济全球化的负⾯作⽤和影响是多⽅⾯和多领域的,它们往往交织在⼀起,不仅危害发展中国家,也涉及发达国家,甚⾄涉及整个世界。
7.全球经济失衡
定义:在⾼度相互依赖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世界供求关系不平衡以及该体系内部的某些长期因素或者两者兼⽽有之,所导致的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之间⽆法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过程及其状态。
表现:A全球贸易失衡a美国经常项⽬逆差规模和亚洲地区贸易盈余规模⽇益扩⼤b世界贸易格局发⽣了重⼤变化B全球⾦融失衡:a“⾦融国家”与“贸易国家”的⾦融失衡b美元霸权与全球⾦融失衡
⼀般性原因:A储蓄-投资视⾓:由于储蓄率差异所导致的各国投资-储蓄缺⼝差异所造成B 汇率⾓度:
⼀些国家,特别是出⼝导向型国家对本币的低估刺激了本国出⼝,进⽽导致全球经济失衡C国际贸易和国际分⼯视⾓:a市场要素的国际流动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分⼯⽅式,形成了⽣产要素在⼀些国家或地区集中⽽主要⾯向全世界市场的格局b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较优势实现的周期不同步,发展中国家的⽐较优势已经充分体现,⽽发达国家还没有,则表现出贸易失衡或经常项⽬失衡,但失衡是临时性的,可随发达国家的⽐较优势产业的发展和出⼝增长得到解决
根本原因:A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与国际分⼯发⽣重⼤变化:美国率先开展并引领全球性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导致第三产业与创新产业成为⽐较优势产业,这⼀结构调整通过贸易⾃由化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得全球最终产品需求集中于美国等市场,中间产品⽣产分散与其他国家B中国等新兴⼯业国家的崛起:国际分⼯的新变化使得采取出⼝导向型战略的新兴国家处于中间产品的⽣产地位,并通过美国进⾏资⾦循环,新兴⼯业国家通过贸易部门发展解决了国内就业问题并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C美元体制的影响a在美元体制下,美国拥有对现⾏国际⾦融秩序和国际资本市场运⾏规则的制定权,使得美国在扩⼤贸易逆差增加美元全球供给的同时,忽视贸易收⽀⾚字增长可能产⽣的负⾯影响b在美元体制下,稳定美元汇率和调整国际收⽀压⼒主要由除美国外的其他国家承担。
第三章科技⾰命与世界经济的新变化
1、科技⾰命
科技⾰命是科学⾰命和技术⾰命的总称,科学⾰命是指⾃然科学基础理论的重⼤突破,和对⾃然界客观规律的重要发现,即⼈们在认识客观世界上的质的飞跃。技术⾰命是指⼈类改造⾃然界的⼿段与⽅法的重⼤发明和突破,即⼈们在改造客观世界上的质的飞跃。
2、技术⾰命
主要内容:A微电⼦技术:使各种电⼦元件和电⼦设备不断实现微型化的技术。是电⼦技术的⼀个分⽀,电⼦技术是战后技术⾰命的核⼼,也是发展最快的领域,并以极快的速度运⽤到经济和⽣活的各个领域,对我们的⽣活产⽣重⼤影响。B新材料技术:通过科学⽅法制造材料的技术。战后社会对各种材料的需求⼤增,且对材料的结构功能要求也越来越⾼,因此新材料也很快的发展。C新能源技术;指核能、太阳能、风能等不易枯竭和可再⽣的能源D ⽣物⼯程技术:分⼦⽣物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所形成的变⾰⽣物品种和促进⽣物转化、⽣长的技术。主要有四⼤⼯程:遗传⼯程、细胞⼯程、酶⼯程和发酵⼯程。这些技术的发展对⽣物的进化过程能产⽣深刻的影响。E空间开发技术:以各种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基础的开发利⽤空间为⼈类⽣产和⽣活服务的新技术F海洋⼯程技术:是海洋开发各项内容的总称。
3、科技⾰命的主要特点
A全⾯性和世界性B科学⾰命和技术⾰命同步发展,并形成“科学-技术-⽣产”⼀体化C⾰
新了机器体系、劳动⽅式和⽣活⽅式D科技发展和在⽣产中的应⽤得到了政府的有⼒⽀持。
4、战后⽣产⼒发展的原因(科技⾰命)
A极⼤地提⾼了劳动⽣产率B扩⼤了资本积累C改善了扩⼤再⽣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D保证了劳动⼒的供应E扩⼤了商品市场
5战后⽣产⼒结构的变化
A劳动者⽇益智⼒化:战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计算机的⼴泛应⽤,各种劳动趋于运⽤⾃动控制系统,体⼒劳动得到了很⼤程度的解放。劳动者的智⼒因素的地位和作⽤⽇益提⾼,体⼒因素的地位和作⽤明显下降,呈现出劳动者智⼒化的趋势B劳动⼯具⽇趋⾃动化:科技⾰命中电⼦技术的不断改进,使机器增加了⾃动控制系统,从⽽由机械化⽣产转为⾃动化⽣产C劳动对象⽇趋⼈⼯化:战前以加⼯天然物品为主,战后科技⾰命中,⼤量合成材料出现,并⽇趋在劳动对象中占据主导地位,使⼈类从利⽤加⼯天然劳动对象的阶段,进⼊到创造劳动对象的阶段。
6.⽣产⼒⾮实体要素的强化
A科学技术成为第⼀⽣产⼒B教育成为现代⽣产⼒中重要的强化性要素C管理成为现代⽣产⼒中重要的整体组合性要素D信息成为现代⽣产⼒中重要的运筹性要素
7.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结构的变化
现代化:A农业全盘机械化B农业良种化C农业化学化D农业⼯业化
结构变化:A畜牧业发展快于种植业,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畜牧业产值已经超过种植业产值B种植业中饲料⾕物⽣产的增长超过了⾷⽤⾕物的增长,饲料⾕物已在种植业中占主要地位。
8三⼤产业变化的⼀些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国民⼈均纯收⼊上升,劳动者从第⼀产业依次向第⼆三产业转移。库兹—涅兹:
据这个趋势和⽅向选定明确带头的战略产业,由战略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罗斯托:6个阶段:传统—为起飞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造条件—起飞—成熟—⾼额消费—追求⽣活质量
起飞的条件:A较⾼积累⽐率B建⽴起飞的主导部门C制度创新(能引⼊制度或技术创新,增长率⾼于整个经济增长率,对其他部门的增长有⼴泛的直接或间接的诱发作⽤)
9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A⾼技术化趋势B服务化趋势C融合化趋势(a第⼀产业同⼆、三产业融合,农业出现产业化、现代化趋势b第⼆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产性服务增加c第三产业逐渐软化,第四产业出现成为共识)D国际化趋势
10信息经济时代
A信息成为重要的⽣产要素,特点为:a信息有强⼤的渗透性b信息是⼀种在使⽤中不受损失并收益递增的⽣产要素c信息是⼀种最具流动性的⽣产要素B信息产业⽇益发展壮⼤并促使产业结构发⽣重⼤变化,突出表现为:a三⼤产业的界限⽇益模糊b三次产业的划分已难以反映产业结构的新变化C信息经济时代已经来临。
信息产业:现代信息设备⽣产制造以及利⽤这些设备进⾏信息采集、储存、传递处理与服务部门的总称。
谭维维简介信息经济:以现代信息技术等⾼等科技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的新型经济。
经济信息化:⼈们通过提⾼⾃⾝开发和利⽤信息资源的能⼒使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导⼒量的过程。
11国际贸易信息化
国贸结构:A商品结构B本⾝结构C市场结构(虚拟市场:电⼦数据交易)
国贸⽅式:电⼦商务园林设计专业
国贸主体:虚拟企业、跨国公司战略联盟(虚拟运营商、京东、苏宁)
12国际⾦融信息化
⽹络银⾏:A机构概念B服务概念
东莞景点排行榜
电⼦货币:A⽐特币B时间币
国际⾦融信息化进⼀步调整了产业结构
国际⾦融信息化进⼀步提⾼了劳动⽣产率
13利⽤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应确⽴哪些产业为主导产业,为什么?
我认为应该确⽴以制造业,服务业、信息产业共同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原因有下:
A⾸先是制造业,很显然我国⼈⼝众多,⽐较优势为劳动⼒,在现在的国际分⼯中,由于发达国家的技术限制,不愿意将⾼技术产品出⼝,但却需要低技术产品,由此产⽣巨⼤的贸易逆差,在如此⼤的需求下,我国就应该抓紧机遇,我国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产业配套能⼒、产业链的完整性都较为良好,因此巨⼤的国际需求与国内需求下,我国重点应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
B其次是服务业,⽬前⼏乎所有的发达国家产值最⼤的产业都是第三产业,因此服务业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且现在除了居民消费性服务以外,由第⼀⼆产业产⽣的⽣产性服务需求也不断增加,我们应该看到这⼀市场,重点发展服务业。
C最后是信息产业,随着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现代化,⼆者相互融合的产业越来越多,更多制造型企业向下游服务延伸,⽽服务业未来将趋近于借助⽹络技术与⾃⾝平台互接,因此⽆论哪种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互联⽹技术与⽹络资源,所以,以互联⽹、电⼦、通讯等形成的产业链作为主导产业也可以带动其他产业增长。
第四章、世界资源状况与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
1世界⼈⼝增长趋势
A世界⼈⼝增长的绝对量越来越⼤B⼈⼝增长速度经历了缓慢、加快再到逐渐放慢的过程C 世界各类国家和各个地区⼈⼝增长很不平衡
2⼈⼝过快增长的影响
对发展中国家:A经济发展负担沉重B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C两极分化问题⽇益突出对世界经济发展:A地球资源的消耗加快,并造成⽣态失衡和坏境污染B南北经济差距加⼤C发展中国家⼈⼝的过快增长不仅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且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3全球危机的内容(全球⾯临的资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