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职称谓⼤全
【爵】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为王,⼜封了七位功⾂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封其⼦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等毅勇侯,左宗棠封⼆等恪靖侯,李鸿章封⼀等肃毅伯。
丞相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指南录 ) 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
指两种官职,其⼀,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官加衔,表⽰恩宠⽽⽆实职,如宋代赵普、⽂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古代⼜称太⼦太师、太⼦太傅、太⼦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的⽼师,太师是太⼦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个虚衔,最后加太⼦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讲过课。
【太傅】
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指“东宫三师”之⼀,如贾谊曾先后任皇⼦长沙王、梁怀王的⽼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
高山大海王石岳父是谁指两种官职,其⼀,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少保亦以悟⼤光明法蝉脱”,⽂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古代称太⼦少师、太⼦少傅、太⼦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
最初是掌管⽂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各部以尚书
、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征拜尚书。”再如⼤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
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等虽亦为翰林学⼠,但与唐宋时翰林学⼠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 ( 指南录 )后序》“以资政殿学⼠⾏”,这是⽂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
开学典礼校长发言稿
【上卿】
周代官制,天⼦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将军】
【⼤将军】
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称号。如汉⾼祖以韩信为⼤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将军。
【参知政事】
节约粮食的手抄报大全
⼜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政务长官之⼀,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都曾任此职。《训俭⽰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定员,⼀般由亲王、⼤学⼠、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军机⼤⾂少则三、四⼈,多则六、七⼈,被称为“枢⾂”。清末汉⼈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谭嗣同》“时军机⼤⾂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
参见“军机⼤⾂”条。是军机处的办事⼈员,军机⼤⾂的属官,被称为“⼩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
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相如顾召赵御史书⽈”。秦以后置御史⼤夫,职位仅次⼦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国务机构之⼀,枢密使的权⼒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
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武官,汉代称⼤司马。宋代定为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神庙》:“我因恶了⾼太尉,⽣事陷害,受了⼀场官司。”⾼太尉指⾼俅。
【上⼤夫】
先秦官名,⽐卿低⼀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夫。”当时蔺相如⽐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夫】
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夫、谏议⼤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夫与之同列,争宠⽽⼼害其能。”“上官⼤夫”,⼀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三阊⼤夫欤 ? ”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夫、谏议⼤夫等。
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夫、谏议⼤夫等。
【⼠⼤夫】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师说》:“⼠⼤夫之族,⽈师⽈弟⼦者,则聚⽽笑之。”《⽯钟⼭
记》:“⼠⼤夫终不肯以⼩⾈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康》:“当时⼠⼤夫家皆然。”《五⼈墓碑记》:“郡之贤⼠⼤夫请于当道。”
【太史】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的朝廷⼤⾂,掌管起草⽂书、策命诸侯卿⼤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墓碑记》:“贤⼠⼤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起⽂公,孟长姚公也。”⽂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
火炬之光怎么洗点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长史”指张裔。《⾚壁之战》:“⼦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
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 ( 中书、门下、尚书 ) 各部长官 ( 尚书 ) 的副职 ( 详
见“三省六部”条 ) 。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初—⼀⽇,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
兵部侍郎。
【侍中】
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
战国时为宫廷侍卫。⾃唐⾄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
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兰闻之⼤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
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
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于右尹。⼜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
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为将军,吴⼴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
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墓碑记》“贤⼠⼤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
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伤⾔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 ( 刺史 ) 的属官,如《琵琶⾏》:“元和⼗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居易当时被贬⾄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
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村便疾忙修书⼆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腾。”
【经略使】
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
参见“刺史”条。⼜称“郡守”,州郡最⾼⾏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
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最⾼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墓碑记》:“是时以⼤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
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悦,以⾦笼进上。”⼜称作“抚⾂”,如“诏赐抚⾂名马⾐缎”。
【校尉】
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
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万禁军的棒教头。
【提辖】
称谓大全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
中央或地⽅长官⾃⼰任⽤的僚属,⼜称“从事员”。《⾚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
即“太守”,⼜称“知州”。《登泰⼭记》:“是⽉丁未,与知府朱孝纯⼦颍由南麓登。”
【县令】
⼀县的⾏政长官,⼜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余⽇,县令遣媒来。”
【⾥正】
古代的乡官,即⼀⾥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正。”
【⾥胥】
管理乡⾥事务的公差。《促织》:“⾥胥狡黠,假此科敛丁⼝。”
【三省六部】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政务机构,⼀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 ( 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 ) 、户部 ( 管⼟地户⼝、赋税财政等 ) 、礼部 ( 管典礼、科举、学校等 ) 、兵部 ( 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 、刑部 ( 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 ) 、⼯部 ( 管⼯程营造、屯⽥⽔利等 )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直延续到清末。
【官职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以下词语:
(1) 拜。⽤⼀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 ( 指南录 > 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 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 《 ( 指南录 > 后序 ) 》⼀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 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之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