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地理综合冲刺卷(四)
一.选择题
1.高原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B.高原面与海洋表面的热力差异
C.高原表面植被的季节变化
D.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
中国好声音王乃恩【解析】高原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明显,D项正确。气压带与风带在大陆上被切断,A项错误。高原季风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而高原面与海洋表面高差大,距离远,B项错误。高原表面植被少,植被季节变化对大气环流影响小,C项错误。答案D
2.因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
A.削弱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B.削弱了东亚季风,加强了南亚季风
C.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D.加强了东亚季风,削弱了南亚季风
【解析】夏季,高原面升温比周围大气快,气压较低,风由周围吹向高原面,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b和c,从而判断a和d表示冬季风。因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与东亚、南亚冬、夏季风风向一致,故该高原季风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C项正确。答案C
生姜原产于东南亚的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不耐寒、不耐涝、抗旱能力较弱,宜选择坡地和稍阴凉的地块栽培。植株只能在无霜期生长,最适宜温度是25~28℃,温度低于20℃则发芽缓慢,遇霜植株会凋谢,如果受霜冻根茎就会完全失去发芽能力,姜瘟对生姜生产危害较大。生姜种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清明前后,我国南方以广东、浙江栽培较为普遍;北方栽培稍晚,一般在4~5月播种,以山东为主要产区。沂蒙山区老百姓成立生姜种植合作社,脱贫致富。
3.山东地区生姜种植前催芽或用地膜栽培生姜,主要是为了
A.提前收获时间
B.增加气候生长期
C.提高大气温度
D.防霜冻危害
【解析】种植前催芽或用地膜栽培生姜并不能提前收获时间,排除A。种植前催芽或用地膜栽培生姜,是为了提高地面温度,增加无霜期,增加气候生长期,B正确。地膜主要是提高地温并不能提高大气温度,排除C。当地在4~5月播种,因此主要不是防霜冻危害,排除D。答案B
4.在播种初期,北方山前平原生姜大田里常见麦秸留田现象,且以东西向麦垄为优,主要原因是
①麦秸遮光,防强光照射 ②阻挡强风,减少生姜倒伏
③保持土壤水分,减少蒸发 ④秸秆还田,提高土地肥力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东西向麦垄可遮挡来自南方的强光,①正确;我国早春风向为偏西风,东西向麦垄阻挡不了风,②错误;秸秆可减少太阳照射,减少蒸发,③正确;提高肥力应将秸秆打碎还田,④错误。答案C韩雪 背景
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安徽省2017年常住人口达625.8万人,比上年增加59.3万人。2001~2017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图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
5.2005年和2010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
A.外出求学人数剧增
B.外出务工人员激增
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
D.外来务工人员剧减
淮南景点【解析】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地带,经济欠发达,大量人口外出务工,从而导致人口大量减少,故B正确,D错误。我国招生是有计划进行的,不会在某年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外出旅游不会改变居民常住人口的身份,故A、C错误。答案B
6.2013年后该省
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
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
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
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
【解析】材料显示,2013年后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长率稳定在0.7%以上,但"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说明人口迁入率增加,而以前安徽省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因此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故C正确,A错误。图中没有信息显示安徽省是否存在劳动力缺口及老龄化问题,故排除B、D。答案C
城市地下空间是指在城市地面以下修建的各种类型地下建筑物构成的空间,包括地下街、地下人行道、地铁、城市公路隧道等交通、商业设施、地下管网、人防设施、地下垃圾处理站等设施。途径黄鹤楼风景区的武汉市和平大道南延线采用地下隧道的方式修建。
7.推测地下空间开发程度最高的城市是
何炅是外国国籍吗A.乌鲁木齐 B.贵阳 C.济南 D.香港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地下空间"是指在城市地面以下修建的各种类型地下建筑物构成的空间,包括地下街、地下人行道、地铁、城市公路隧道等交通、商业设施、地下管网、人防设施、地下垃圾处理站等设施",开发程度高,说明该地城市发达,且土地资源短缺。在乌
鲁木齐、贵阳、济南与香港对比,香港经济最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但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地下空间设施建设需求量大,地下空间开发程度最高。答案D
8.武汉市和平大道南延线采用地下隧道的方式修建,主要考虑的是
A.文物保护 B.恒温环境
C.抗震性能 D.隔音效果
【解析】结合材料,武汉市和平大道南延线途径黄鹤楼景区,为保护景区环境及景区的古建筑文物,采用地下隧道的方式建设,与恒温环境、抗震性能、隔音效果关系不大。答案A
9.考虑隧道修建的安全性,施工前可利用GIS进行分析,最需要获取的沿线图层是
蔡明资料A.人口密度 B.商业网点
C.地形地质 D.植被分布
刘万鑫
【解析】考虑到隧道的安全性,隧道建设需要重点考虑一个地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如果地质条件不稳定则容易发生坍塌、渗漏等危害隧道安全的灾害,因而在修建隧道之前需要获取该地区的地形地质图,C正确;人口密度和商业网点与出行需求相关,A、B错;植被分布与修建安全性关系不大,D错。答案C
读塔里木河流域示意图及1957~2009年间三条源流(和田河、叶尔羌河和阿克苏河)的径流量和耗水量变化表,完成各题。
10.图中水文站测得的河流径流量最大的是
A.1水文站 B.3水文站
C.6水文站 D.9水文站
【解析】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读图可知,6水文站以上河段有多条支流汇入,河流水量增大,6水文站以下河段无支流汇入,随着沿途大量的蒸发、下渗,河流水量不断减小,因此图中水文站测得的河流径流量最大的是6水文站。答案C
11.1957~2009年间,导致塔里木河三条源流天然径流量总体上升趋势原因最可能是
A.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加
B.气候变暖,冰雪融化量增多
C.流域内农业灌溉用水减少
D.流入塔里木河的水量减少
【解析】塔里木河主要的补给水源为高山冰雪融水,1957~2009年间,随着全球温室效应加剧,气候不断变暖,高山冰雪融化量不断增加,导致塔里木河三条源流天然径流量总体上升,B正确。蒸发量增加会导致径流量减小,A错误。塔里木河三条源流地处山区,流域
内农业用地面积很小,C错误。流入塔里木河的水量增加,D错误。答案B
二.非选择题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安徽淮南市已探明煤炭可开采量153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的19%,2013年煤炭年开采量达1亿多吨。煤炭产业产值占全市CDP比重的38.4%。
"皖电东送"工程西起淮南,是通过特高压输电技术将淮南的煤转换为电能经皖南、浙北山,然后到达沪西的重大工程,全长656千米,总投资186亿元。
(1)分析国家实施"皖电东送"工程的主要原因。(8分)
【解析】国家实施“皖电东送"工程的主要原因应从输入地能源需求、输出地能源生产及与输电技术等方面分析。读图可知,"皖电东送"工程目的地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煤炭、石油、水能等常规能源匮乏,但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很大。"皖电东送"工程西起淮南,材料显示,淮南市煤炭资源丰富,与长江三角洲地区距离较近。材料显示,"皖电东送"是通过特高压输电技术将淮南的煤转换为电能经皖南、浙北山区,然后到达沪西。特高压输电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输电技术之一,其特点是输送容量大、输电距离长、线路损耗低、占用土地少,因此该技术创造的经济价值高,同时煤炭就地转化为电能输出,可减轻对输入区的环境污染。
【答案】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一次能源匮乏,但需求量很大;淮南市能源(煤炭)资源丰富,离长三角地区(上海)较近;我国已经掌握了特高压输电技术,该技术创造的经济价值高,煤炭就地转化为电能输出,对(长三角地区的)环境污染影响较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