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懂得人生才学会读历史
20140115 11:01:07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2
    新华网北京115日电(史靖)历史是现实的镜子,当下问题总可以在历史故事中到答案。读史让人明智明理,亦是一个既有意义又有趣味的阅读种类。近日,新华网记者在北京图书订货会“红沙发”系列访谈中专访著名历史学者、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以及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共同探讨历史阅读的意义。
王立、王刘纯探讨历史阅读的意义。 新华 傅义洲
    新华网:怎样兼顾历史学术的严谨性,又能通俗易懂讲解历史故事
    王立:历史的核心是人物,人物的经历是故事,但凡有点阅历人都知道,人的一生充满许多故事,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个故事组成故事串,所以讲历史就是讲人物,讲人物就是讲故事,如果你仅仅讲故事还不叫讲历史,因为故事背后隐含着历史发展规律、隐含着社会、制度、人生,所以在讲故事的时候,同时注意学术性。用故事串出来人物,用人物讲出我们对人物一些评价、分析,这样就把故事性跟学术性结合起来了。
    新华网:用通俗的方式讲解历史故事对大众历史阅读会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
    王立:历史大概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做专业历史研究的,一个是做历史普及的,专业历史研究非常重要,有一大批学者默默无闻在做历史研究,他们的研究为历史普及奠定了基础,另一类就是做普及,做普及根据研究的结果,向大众普及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构成完整的链条。
    历史包含四个层面 大众历史十分重要
    新华网:以通俗方法讲解历史的人,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是演绎者的角?鲍国安
    王立:历史实际包含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叫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历史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一个民族历史绝大多数不能用影像资料完整记录下来,真实历史最大特点就是不能重复,历史需要有人把它记录下来。
    辛芷蕾简历第二层次叫记录的历史,记录的历史最大的特点是有选择的书写。历史只要记录下来都是有选择的书写,不可能全部书写下来。写的过程已经有选择,选择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第三层次传播的历史。传播历史有三种力量:第一政治、第二文学、第三大众历史。大众历史是历史工作者本身在传播历史,他追求是历史。所以大众历史最核心、最有价值的东西就在于它真实;政治也在传播历史,政治家永远不放弃对历史的解读权,但是政治家解读历史永远为政治服务,但是政治家解读历史特点具有权威性。第三种传播力量叫文学,文学传播追求娱乐,文学传播影响最大。
    第四个层次接受的历史,到老百姓接受历史的时候定型了。老百姓心中有一个个历史人物形象。我在很多场合问过现场观众,你们看过鲍国安演过《三国》,也看过陈建斌演的
《三国》,你们说到底鲍国安像还是陈建斌像曹操,答案无关紧要,关键问题答案怎么来的?为什么说鲍国安像、还是陈建斌像,因为把荧幕形象和心中曹操形象比较一下,比较完才说谁像,说明你心中有了一个曹操,那个曹操叫接受历史。
    历史包含四个层面,你明白这个道理的话,就知道老百姓心中实际有接受的历史,这四层关系理解清楚,你就了解大众历史非常重要。我们判断大众历史优劣唯一的标准就是看它是不是真实。
现实让人懂得历史 而不是历史让人懂得现实
    新华网:您怎样让自己的语言和笔墨都具有感染力?
    王立:最重要源于两点:第一阅历、第二习惯,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思考,比如说什么叫历史?我原来搞文学,文学琢磨很透,什么叫历史我也琢磨很长时间。中国词汇有一个特点,最简单的词汇都是最丰富的词汇,比如历史、文化,什么叫文化、什么叫历史?都是天下最难回答的问题。比它更简化一个字,什么叫“人”?更难回答,词汇越简单其实内涵越复杂。我觉得我读史有很多感悟,其实和我阅历有关。我到今年为止在讲坛上已
经教了49年书,站讲坛站49年,经历过非常复杂的人生历程,中间有低谷、有挫折、也有各种各样很不幸的事情都遭遇过,但你经历多了,对社会了解深了,你读历史才能读懂,并不是读了历史才了解人生,而是你懂得人生才学会读历史,二者相辅相成。实际上不是历史让我懂得现实,而是现实让我懂得历史。
林珍娜整容前
    新华网:为什么对《史记》那么钟情?
    王立:第一是作者可敬。司马迁非常可敬的人,一部书我喜欢不喜欢它,首先作者很重要。如果一个没有人格的作者,他写的书我可能不会买、不会读。司马迁这个人很可敬,他让我懂得很多东西。我过去受的教育,觉得一个人遇到危难的时候慷慨赴义叫勇敢,后来读司马迁,觉得一个人忍辱负重活下来完成自己使命,这个也叫勇敢。
    第二是文字漂亮。《史记》的文字是《二十四史》里文字最漂亮的,画家对彩敏感,音乐家对旋律敏感,我搞过文学,对文字敏感。《二十四史》读完你读哲学文献、历史文献就会知道,司马迁文笔非常好,因为喜欢他的文字所以喜欢这个书。
    第三是内容精彩。司马迁的《史记》写了大量的人,他把这些人写的活灵活现,内容好。
一部书真正价值在内容,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华民族的经典,而且这个书已经两千多年还是经典很不容易。一本书能不能经得住历史的检验,不是一个人能够决定,是历史的选择。经典像什么?经典就像水面上漂流很多东西,水面上画了一个圈,有些书飘到圈里边就是经典,有些书经过时间漂移从圈里漂出去,古代是经典今天不是经典了。当代有些书可能很不出名人写的书,由于本身有价值、内容非常好,所以在时代检验下漂到圈里边。经典是动态过程,在动态过程经得时间考验、历史的检验,能够被历代文人、老百姓所喜欢就成为经典。
    司马迁书经过两千多年书还在读,这是经典。它的内容让我喜欢,作者、文笔、内容三者决定我非常喜欢《史记》。
    读历史后发现:做大做强不如做长,做长更重要
    新华网:有一种说法浅层次读历史是“看热闹”,中层次读历史是“明事理”,深层次读历史是“为我所用”。您认为应该如何读历史?读历史目的是什么?
    王立:其实对于大多数人读历史最重要的作用还是为了今天。我们不是为了单纯读史
而读史,我想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民族的认同感。我多次出国讲历史,在海外华侨中间,影响最大应当是民族认同感,首先他得承认是中国人,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是最重要的一点。
清明节的作文怎么写
    第二点才是通过读史懂得许多为人、为事的道理,就是所谓为我所用。因为历史就是写人物的,它有很多案例,这些东西摆在那里,让你略微思考一下明白很多道理。比如说我们经常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走到一起来了,但是读史以后会发现,为了不同目标人们也可以走到一起来。我们经常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但是今天看来失败者也在书写历史,很多东西把过去很多东西颠覆了。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一直强调做大做强,读了历史以后发现,做大做强不如做长,做长更重要。一个人活了一生做的很强,40多岁英年早逝太可惜了。对一个企业来说、甚至对执政党来说也是如此,做长有做长的道理。这些东西明白了,就会考虑怎么做的长远、怎么走的长远。作为一个人怎么才能长寿、作为一个企业怎么走向一百年、二百年继续走下去。掀开中国历史案例来看,每一个故事、每一个案例背后蕴含许多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的道理,这就是今天读史最重要的。
新华网:根据您开设“读史讲座”的观察,年轻人对历史是怎样的态度?
    王立:我上个月回到河南大学做了一场讲座,题目叫“从宋太祖到宋太宗”。学校大礼堂能够容纳两千多人。那天我做讲座全部坐满,所有过道全部站满,最后讲坛上也坐满。我只想说明一点,学生们很愿意听历史,但是不愿意听死记硬背的历史。
    高中历史三大本,其中一本写的人物,人物帝王写三个,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写秦始皇为什么统一中国、统一中国干什么、秦为什么亡国?这就不叫讲历史,是以论代史,但是中学的这种讲法学生们不欢迎。
    我讲秦始皇,第一个我要讲的秦始皇的爹是谁,《秦始皇本记》记载他的生父是异人,《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他父亲是吕不韦,到底是谁?还有讲他母亲,讲他母亲悲剧人生,一集集讲下来学生当然愿意听,光让他记条条肯定不愿意听。同学们对历史很有兴趣,只是课本编的方面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但是我们课本为什么这么编?有它的道理,我们历史太丰富,按我的讲法从小学讲历史到大学都上不完,中国帝王太多故事太多讲不完。其实大学生很愿意听。我因为各种原因,
只能不定期在学校里边开一些讲座,主要面对本科生开一些讲座,讲的不太多,今后会回学校多开一些课。
    历史类张哲瀚父母阅读不能只停留于趣味、花边、野史
    肖卓能的个人资料新华网:2013年全民阅读已经列入立法工作,王社长您怎么看历史阅读在全民阅读中的作用?
    王刘纯:一个是讲生命,一个是讲人性。做大做强不如做长是讲生命力,历史讲一些身边发生的事情、讲亲情、讲一些人物的身世可能对我们理解历史更具有切身感受,这是王老师讲史的特点。深入浅出,把很深的道理用很小的事情来解释。阅读特别是全民阅读是一个大的活动,同时它也是一种风尚。是风尚需要人引领,作为出版人还得引领阅读风尚。文学、历史类是两大主流,历史类阅读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历史类阅读不能只停留在趣味,或者花边、野史,特别是最近有一种历史解读方式,往往出现宫廷内部争夺、通过一些手段登上帝王获得权力,这不是历史的真谛。历史告诉人们怎么活着、怎么对待生命、怎么对待人性,怎么让当下人活着更好,这是我们需要告诉大
家的。今后在全民阅读活动中,通过王立老师等这样的学者对于阅读的引领,在大型文献出版、历史图书出版等方面使研究、全民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出版人的使命、也是我们出版人的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