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大名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自诞生以来,就陆续被改编成戏剧、游戏、影视剧等各种形式。在这些影视作品中,有尊重原著、还原原著的正剧,也有由原著改编衍生、甚至另起炉灶的戏说之作。由《三国演义》和“三国”题材改编的系列影视作品,数量众多,但除了央视1994年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之外,很少再有好口碑之作。不管是近几年高希希执导的电视剧《新三国》,还是电影《赤壁》《关云长》《三国之见龙卸甲》等,在剧情改编方面都有很多的争议。下面笔者就以央视1994年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以下简称老三国)和2010年高希希执导的《三国》电视剧(以下简称新三国)为例,探究一下《三国演义》影视剧本改编的成与败。
一、成功的影视剧改编应当尊重原著。
原著是影视剧改编的蓝本,也是决定一部影视剧是否“立得住”的根基。尤其是对于《三国演义》这种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经典历史题材,在整体上尊重原著是最起码的要求。即使要改编,也应当是在整体上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谨慎进行部分内容的再次加工创造。在这一点上,老三国比新三国更接近《三国演义》原著。主要表现在:
(一)整体剧本的完整性。
原著从汉灵帝黄巾之乱开始,到三分归晋结束。老三国从汉和帝开始有镜头,到三分归晋的司马炎登基。基本重现了原著里汉末波澜壮阔的历史全景。新三国以董卓霸京师作为开头,到诸葛亮归天作为结束,情节结构上有缺失。这就容易给原著读者带来电视剧“没拍完”“草草收场”的感觉。
(二)经典桥段的完整性。
对于原著的经典桥段,老三国大部分都在剧中有所重现。而新三国由于整体结构不完整,跳过很多经典章节和重大历史进程,给观众的感受就是无头无尾,剧情推进太跳脱,连带人物行为也缺少合理性。
(三)经典台词的吻合度。
老三国对于原著经典台词大多直接引用,或作极少改动后引用,尤其是在煮酒论英雄、隆中对、舌战儒等剧集中,老三国几乎就是大段大段的经典文言台词重现。新三国对人物的台词整体上进行了符合当代人口语化的加工,虽然更通俗易懂,但是缺少了一些古人说
关淑怡个人资料话时的气韵风度,也就是“古味”。感觉更像是现代人穿着古装出演现代剧,容易让观众“出戏”。更何况,新三国中偶尔出现的一些“雷人”台词,也让人啼笑皆非。以上种种改编,看似简单易懂,实际上不仅脱离原著,更闹出了笑话,使原本严肃的历史氛围被破坏殆尽。俞承浩朴信惠
二、成功的影视剧改编也不应完全拘泥于原著,而应当对原著进行合理的阐释和生成。
背景视频改编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它要求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照搬原文,还应该是从艺术上解释原著,领悟原著的创作意图,准确把握原著的精神风骨。老三国尊重原著不假,但也并非亦步亦趋,精彩的原创和对原著合理的改编绝不在少数。正如总导演王扶林所说:“在原著的基础上要有些发挥,否则你就变成一个工匠了。应该看到改编中有自己的理解和独创。”笔者举几个经典的例子:
6月汽车销量排行榜(一)对曹操的改编。
在曹操战胜袁绍后,当众评价陈琳曾经讨伐自己的檄文:“当年此文传至许都,我方患头风,卧病在床。此文读过,毛骨悚然,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才能自引大军二十万,进黎阳、拒袁绍,与其决一死战!真乃檄文如箭!此箭一发,却又引得多少壮士尸陈沙场,
魂归西天。我曹操不受此箭,壮士安能招魂入土,夜枕青山!星光殷殷,其灿如言,不念此文,操安能以血补天哉!”此段台词纯为老三国编剧的原创。在曹操大胜之后,他并没有太多肤浅的欢喜,而是亲自祭奠曾经的老友和对头袁绍,祭奠为了这场战争付出生命的无数将士。加上风沙狂吹的布景,鲍国安一咏三叹的表演、跌宕起伏饱满之至的情绪和低沉苍凉又洒脱雄浑的声音,一代枭雄曹操的形象,在这样的改编中得以彰显和深化。编剧并没有拘泥于原著“尊刘抑曹”的思想倾向,而是大胆地发掘历史上曹操胸怀天下的一面,让曹操的影视剧形象不再局限于原著的“奸”,从而有了更多的真实感和人情味。
1.
对诸葛亮和周瑜的改编。
原著中的周瑜气量狭小,嫉贤妒能,因为诸葛亮才智计谋处处胜过自己一筹,就处心积虑地想要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在对待周瑜的态度和做法上,作者把诸葛亮写得也显得有点阴谋诡计太多了。老三国意识到了人物形象“脸谱化”的问题,在剧中则为二人,特别是诸葛亮,增添了很多富有智慧与人情味的桥段。 如周瑜死时,剧中诸葛亮的表现根本不是书中的“抚掌大笑曰:周瑜死矣!”而是沉痛地表示:“人言周公瑾嫉才妒能。非也!否则,当年
他也不会叫我兄诸葛瑾劝我归顺东吴,可见周公瑾并非嫉我之智有胜于他,而是恨我之才不能为东吴所用。周公瑾风雅超,乃一代儒将。今壮志未酬,如星陨落……怎不令天下英雄同悲!”在这样两个绝世的英才之间,即使为敌,也有着难以磨灭的惺惺相惜之情。这一段,不仅表现出了孔明的良善和大度,给后面痛哭公瑾形成了很好的铺垫,也让周瑜此前的种种举措有了各为其主,不得已而为之的意味,加强了周瑜为东吴尽忠,以家国为先的形象内涵。有了上述的一系列加戏和改动,两位英雄的人格品位,以及故事的戏剧张力相较原著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这样的改动,就是对原著不尽合理之处进行修正的极好例子。
三、成功的影视剧改编要善于“留白”。
一千个人读三国,往往会有一千个理解。读者观众的联想体会,是重要的二次创作的过程,编剧需要把一些不必言明的东西,留给观众自己思考、自己讨论、自己意会、自己品味,这是成功的影视剧改编需要注意的又一个方面。元旦祝福语简短一句话
比如老三国中“诸葛亮火烧上方谷”,诸葛亮用计引司马懿追至“死地”上方谷,但怎知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大雨,浇灭了上方谷大火,司马懿率残兵侥幸逃脱。而此时的诸葛亮,目
睹剿灭司马懿,扫除北伐路上最大障碍功亏一篑的局面,一言不发,闭目向天,眉头紧锁,任由冰冷的雨水拍击在脸上。大雨中的诸葛亮,斑白的胡须随风飘动,瘦削的脸上大滴大滴的雨水如同泪水般缓缓流下,他此时心中的绝望和无奈,“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式的苍凉和悲壮,不需要多余的台词和表演,已经被完美演绎出来了,观众看了都不禁为丞相痛心。而在新三国中,编剧却给诸葛亮添加了一大段对上天的怒斥:“祁山整整九个月不曾下雨,今日为何暴雨倾盆呐?天不助我!助尔曹!我北伐十年!六出祁山!今天,好不容易把司马懿逼入绝境呐!可这场大雨救了他!害了我呀!”随后更是安排了诸葛亮略带浮夸地仰天吐血的桥段,来强化诸葛亮内心的痛苦。在笔者看来,这段改编就是比较失败的例子。编剧把自己对于三国的解读不加掩饰的写在剧本里,强行灌输给观众,看似直截了当,实际上流于浅显,让观众被编剧牵着鼻子走,失去了苍凉悲壮的韵味。
鲍国安四、成功的影视剧改编,要注意细节的精准。
《三国演义》这样的历史剧,因为不是架空的历史背景,所以在改编的时候,要尽量避免不合史实的硬伤出现。在这一点上,新老两版的《三国演义》电视剧,都出现了一些错误。比如老三国中多次出现蜀军高举“蜀”字大旗的场面;还有老三国人物在谈话时,常常自
称自己的字,如徐庶跟刘备说话自称“元直”,都是不符合文化常识的。再比如新三国当中曹操自称“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我们设身处地地代入曹操视角想一想,曹操怎么会说自己“挟持”天子呢?作为名义上的大汉丞相,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奉天子以讨不臣”。还有一些细节上的不足,限于篇幅,不能尽述。由此可见,影视剧本对原著的改编,不可不注重每一个细节的把握,只有细节上做到尽量精准,剧本才有真实感,才会让观众真真切切地投入其中。
名著之所以被称为名著,是因为它往往是一个时期文化、政治、经济、历史等的结晶。《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名著,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和文化的洗礼,其中的人物、情节等等已经是深入人心、不容更改的了。作为观众,在观看由《三国演义》改编的影视作品的时候,应当有一定的辨别力,正确认识名著改编的成与败、优与劣,这样才能提高我们对《三国演义》的认识水平,培养自己的艺术鉴赏力。
发布评论